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强化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力”

── 洪雅琳 ──


  9月6日《早报星期天·想法》一篇题为“被忽略的才能”所指的另类才能的文章里指出的另类才能,其实就是针对“亲和力”而言。该文作者伍德扬写道:“在一般观念中,才能指的是智慧、禀赋及办事能力;会不会让人喜欢自已通常不会让人喜欢自己通常不会与‘才能’沾上边,可能还会被标上阿谀奉承的罪名。”而“懂得如何展现亲和力也是一种才能。”至于“让别人喜欢自己,这个本领现在有个时髦的名称‘情商’——社会的润滑剂。”

  深层思考,这不仅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软实力。

  所谓亲和力(Affinity),是比喻使人亲近,愿意接触的力量。它既是个性的特质,也是一种个性的魅力,更是一种无形的软力量。它犹如一块具有高度吸引力的磁铁,使人情不自禁的产生好感,从而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进而促成了人们心灵上的通达与投合,成了人与人相处交往的润滑剂。

  亲和力或是源于人对人的尊重与认同,并以善良的情怀和博爱的胸襟为依托,它不仅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特殊秉赋和文化素养,也是一种基于平等待人的相互利益转换的基础。就如某些企业家十分重视员工亲和力的强弱,尤以服务行业为例。就如餐馆、旅店、美容界、金融界或保险行业等,更是将亲和力视为从业员重要的优良素质之一。因为它能拉近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客户之间的心理距离,从而产生最大化的管理效能和经济效益。事实上,亲和力是人与人之间信息沟通,情感交流的一种能力。它也直接或间接的使人更易建立起彼此的信任度,进而促进交流与互动。

  另一方面,虽然亲和力在某种程度上有其一定的先天性因素,或似乎是自身的一种综合气质。但客观而言,亲和力仍不失为是一种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培养而来的能力。就如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尽可能有意识的培养自身的亲和力一般。

  有一本名为《亲和力的11条法则》("The 11 Laws of Likability") 的书籍便指出,人们的特质虽各异,但产生亲和力的基本因素却相同。其中的基本要素,就如:深刻的认识自我、做真实的自己、要喜欢自己、保持好奇心、让别人留下好印象、从行动中散发出正能量、用心倾听后还要理解对方、付出不计回报、需要耐心而不急功近利、让别人感到你和他有许多相似处等(因为人们多喜欢和他相似的人交往)等。此外,如尊重他人、乐于助人、心存感激等特质,都是或多或少有助于加强亲和力的形成。

  一般而言,亲和力的标准似乎存在于旁观者的意识中,它并非意味着我们必须时时刻刻保持着乐观积极,充满自信的心态,而其中更重要的是本着以诚待人为准则,纵然不是待人八面玲珑,讨得众人疼爱的亲切和蔼型,可仍不失有利于彰显一定程度的亲和力。

  放眼望去,当今非常重视高智商的经济社会,不少精英分子虽精明能干有余,但在某一程度上,仍欠缺一定人情味的“情商”,即温馨动人的亲和力。有鉴于此,我们在讲究人文情怀的蕴酿方面,仍有待开拓挖堀,力求提升改进,只要大家达至共识,并朝着一定的目标迈进,相信假以时日,我们要达至软硬兼备,且小而美的理想之境,自然指日可待。

(2015年9月10日《联合早报》)



自强不息 力争上游

2015年9月10日首版 Created on September 10, 2015
2015年9月10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September 10,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