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我们的生活“美”吗?

── 洪雅琳 ──


  阅读了《联合早报》7月2日赵琬仪的《台湾,生活美》一文,身为狮城岛国的儿女,不禁一再反思:我们的生活“美”吗?该文指出台湾的“由文化作底蕴,人情作滋润”的生活美,是源于其自然的社会文化、贴心的生活文化,而这也正成了台湾的魅力。

  另外,台湾作家杨照则将这种虚无缥渺的“生活精神”,诠释为“生活里的特殊情调”。所谓:“最低等的观光,卖的是纪念品;高些的,卖景点,再高些,卖体验;最上等的,卖一种生活精神。”

  反观早已晋身为“亚洲四小龙”的新加坡,除了物质生活的日益富裕外,我们是否也具有别具一格,令人赞赏的“生活精神”的“生活美”?这无疑是值得我们深层思索、反覆斟酌的主要课题之一。

  一直以来,“自强不息”、“力求上进”、“安全稳定”、“廉洁公正”、“高超效率”、“种族和谐”、“多元文化”、“花园城市”等似乎都成了我国的特色。然而,与此同时,“总是怕输”、“擅于投诉”、“危机感强”、“心态疲累”等,也无不反映了国人的特质。

  由于我国偏重经济效益的发展模式,追求物质是要务、精神生活属其次。人文素养的提升,生活精神的美化,皆远不如物质生活的追求。因此,不少人为了缺乏生活上的“安全感”,或担忧钱不够用、或唯恐竞争条件不足、或力求提升物质生活,大家全力以赴的拼博,这无疑也成了国人“生活精神”的反射。如此一来,刚毅有馀、柔性不足,徒有硬精神,欠缺软实力。大家向“钱”看,忘了“我是谁”?物质生活虽璀璨、精神却空虚落寞。甚至被嘲喻为:只懂得赚钱,却没文化的“经济动物”。

  其实,外在的拥有,更凸显了内在的贫乏,资产最终成遗产。正所谓:“拥有的很多、享有的却少。慢活是虚梦、拚搏才最真!”又有多少人乐于追求文化财富的创造所能带来生活的美感?

  无可否认,经济乃立家立国之本,但财经固然重要,“文化”也不可少。当前全球化的大时代,城市个性化的“魅力”,既是软实力,也是软力量。经济增长是准则、人文素养添内涵。倘若徒有实际的硬件,却缺乏了怡人的软件,又何来令人响往的“生活美”?

  当今科技化的Y世代,“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已成了一种共识与认同。纵然“美”的定义,无一相同,但温馨的社会文化、优质的人文素养、贴心的生活文化等,无不是“美的生活”的构成元素。有鉴于此,且让我们在未来的日子里,上下一心追求不为外物所役,坚持内心澄明的“美生活”,大家忙于挣钱的同时,也不忘充实心灵与精神生活,展现人文素养上的高雅内涵,屆时你我自然齐声高唱:“新加坡,生活美!”

(2011年7月3日10am)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11年7月11日首版 Created on July 11, 2011
2011年7月11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July 11,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