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积极应对老龄化

── 洪雅琳 ──


  目前亚洲人口老龄化速度全球最快,我国也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巨大挑战,预计2020年超过65岁者约61万人(人口所占比例约15%),2030年则将高达96万人,即毎四人中就有一个是65岁及以上的年长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新加坡人的平均寿命为82岁,在全球长寿国家中排行第四。一般而言,老龄化的课题似乎总是予人沉重不堪之感。既是如此,与其是难以承受之重,不如多层面的剖析,积极的加以应对。

  首先,老龄不一定就是负资产。所谓“年龄”只是一个数字。退休也并不等于老。新老人标准:80岁老人等于新“60岁”。就我国目前65岁者而言,其中属身心健康、经济独立、教育程度高、学有专长等,不乏其人。

  我们大可积极多方面的开发这批年长者的人力资源,将他们纳入有关方面的规划及智慧国建设中,而不是只局限于义工范畴。让他们凭藉丰厚的人生阅历和个别专长或专业,继续在人生的另一阶段发挥所长。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年长者的尊严,同时也为社会作出难能可贵的贡献。这就有如西方国家,早自80年代便开始以生产性老龄化的概念,取代一般性的消极老龄化理念。

  其次,智慧颠峯属乐龄。据德国马克斯萨朗克人类发展研究所的所长巴特斯(Paul Bates) 发现:人类智慧的颠峯乃在65岁左右,这意味着年长并非百事衰,而是圆融智慧。入暮之年尤希望能弹奏出自己的生命音符,甚至进而得以过自己所期望的第二人生,仍有可能活力再生,实践自己的价值。。

  另外,心理学家认为人类有两种心智能力,一是流动智慧(Fluid intelligence),70岁以后就滑落得很快;一是结晶智慧(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这种能力则是与日俱増,而它有赖于学习甚于天生。这不仅彰显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它更是凸显了年龄增长的积极意义。

  再者,创造性的老龄化。这就是一种创意生活哲学。扪心自问:年龄改变了什么?其实既使步入晚年,只字生命中永远有座高峯,它自然激发了连续不断的热衷于追求。尤以身心健康的年长者,更是渴望极致的放出光芒。

  其他方面,就是“自我实现”的落实。人本主义学家马斯洛(Maslow) 推崇“自我实现”,即个人潜质最极致的发展。也就是不论几岁,做最好的自己,永远不嫌迟。深层反思,你我人生过程中的不断蜕变或转型,在迂回曲折的人生路上,跌跌撞撞、磕磕碰碰,最终或许回返初心,由开始的寻梦、追梦、筑梦而至最终的圆梦,不正是“自我实现”的落实。

  老年学上所谓 "successful ageing" 被译为“健康老龄化”,即指老龄化的整体健康。这意味着身心皆健康的提高生活素质和生命质量。事实上,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建设、心件工程的完善等,无不有赖于全面的心件建设。至于“成功老龄化”的目标,可谓任重道远。

(2016年11月3日《联合早报》言论版)



自强不息 力争上游

2016年11月3日首版 Created on November 3, 2016
2016年11月3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November 3,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