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忧患意识”成了“超远视”的反思

── 洪雅琳 ──


  仔细阅读了《联合早报》的记者黄伟曼于3月23日所撰写的“超远视”一文后,不禁令人对于文中所提及的“忧患意识”、“享乐主义”及“共善”(commom good) 等理念,作更深层的反思与探究。诚如该文的结论写道:“若忧患意识成了‘超远视’,我们错过的可能不只是眼前的快乐,而是也许可能追求得到的更大、更持久、更强烈的快乐。”这种似乎有偏离主流之嫌的论点,其实不正是蕴涵着一定的启廸意义与不可忽略的探讨价值。

  无庸置疑,精神理念造未来、硬件软件成你我。作为弹丸小国的国民,一直以来多是本着居安思危的极其高度的忧患意识过日子,甚至是以战战兢兢的心态来形容也不为过。正由于国人缺安全感,从而形成长年累月的忧患意识,再进而产生了一般人的“怕输”心态。如此一来,难免使我们倍感心态疲累、担子沉重。就如该文中指出人民行动党议员谢健平的“及时享乐论”、官委议员连宗诚的重新审视“舢舨论”等,无不反映了当前某些国人的“重新定义享乐”论。即:“尽管艰苦奋斗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但艰苦的奋斗如果无法享受辛勤后的果实,奋斗还有什么意义?”或许这种似是而非的离经叛道的论调,未必能被所有人接受或认可,然而它却是彰显了另一社会课题与失衡的社会现象。所谓由微见著,我们又岂可等闲视之?它不仅涉及个体的生命价值观。宏观而言,它更是涉及了国家的核心价值观,从而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国民的凝聚力、向心力。换言之,它甚至可被诠释为构建成“新加坡梦”的基本元素之一。

  行文至此,不期然联想起近日令人揪心又错愕的马航MH370失能联事件,正因人生充满变数,倘若只是一味强调“远视”(hyperopia),甚至扩展而为“超远视”,大家由始至终都生活在诚惶诚恐的危机意识里,一旦过于极端而失衡,缺憾之感不禁油然而生。有鉴于此,难免扪心自问:“生活需要忙成这样吗?”一旦顿悟:悔不当初的遗憾、欲待从头难为了!记得林语堂曽坦言道:“生命不是用来寻找答案,也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它是用末来愉快地过生活。”冷静思考,我们又何尝不是被过多的欲望捆绑,忽视了内心真正的追求?事实上,昨天犹如一张过期的“废票”、明天则是一张有待兑现的“期票”,只有今天才是能使用的“现金”。这无疑提醒了我们:昨日是场梦、明日是幻想、今日才最真。“忧患意识”固然重要,但也须有个“度”。否则,一旦沦为过度失衡的“超远视”,幸福生活又安然何在?总而言之,究竟是该及时享乐?抑是期盼苦尽甘来?而新加坡人的“新加坡梦”又该如何兑现?个中的拿揑取舍,正是有赖于个体的智慧与国家的决策。且让你我共同祝愿:全民一心,朝美好目标,努力迈进!

(2014年3月24日12pm)
(2014年3月27日刊载于《联合早报》言论、交流版。)



自强不息 力争上游

2014年3月27日首版 Created on March 27, 2014
2014年3月27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March 27,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