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终身学习的启示与探讨

── 洪雅琳 ──


  有关终身学习理念的推行,可谓始于1994年在罗马举行的“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随后中国教育思想家周南照于1999年提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人的通行证,而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四大学习基础则为“学会求知(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共处(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以及学会做人(learning to be)。”此外,年逾八十的中国当代名作家王蒙也深有体会的强调:“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一个是生存,一个是学习。” “学习是从始至终的,学习是永远没有完结之日的,学习是涵盖一切的。”所以他自认从来没有停止过学习。

  反观西方学者认为,任何停止学习的人都已进入老年,无论他是20岁还是80岁。坚持学习的人则永保青春,而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心灵的年青。诚如英国培根所言:“我活着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并不是为了活着。”法国巴尔扎克则言道:“人生最美好的主旨和人类生活最幸福的结果,无过于学习了。”古罗马塞湼卡认为“学习并不在于学校而在于人生。”一言以蔽之,人生就是学习。

  放眼当前面对全球化的冲击,竞争日益严峻的新时代,终身学习确实成了无可避免的趋势。如台湾自1996年提出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议后,便大力开展社区大学,到了2010年更进而推行毎天30分钟学习、30分钟运动及日行一善的所谓“终身学习行动331计划”。韩国自2001年开始发展终身学习城市,如今还朝向建构“人生百岁时代的终身学习体系”的目标迈进。

  至于我国则于最近由劳动力发展局成立了终身学习理事会,鼓励国人通过终身学习而实现各自的抱负,丰富各自的人生。例如鼓吹国人享受学习风气甚至纯为兴趣而重返课堂。诚如副总理尚达曼所言:“我们要提供人民终身学习的机会,你即便不是为了工作而学习,也可以从学习当中得到满足感。”虽然我国一直以来都积极推崇终身学习的理念,但据2008年的《新加坡高龄者学习需求调査》报告及2012年的《新加坡年长者终身学习》报告,两项调查结果显示国人在终身学习方面仍存有知易行难的落差。即国人对终身学习基本上有普遍的共识,但在实践方面仍有待务实观念的调整全面的推广与深化。

  面对全球化的冲击,竞争日益严峻,终身学习早已成为个人与社会的与时俱进的共识。而这当中最具挑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调整一贯以实用价值为准的整体社会价值取向,突破狭义的务实功效而纯为兴趣的学习。无庸讳言,若纯粹以兴趣作为终身学习的动力,则学习确实是一种享受,甚至还有可能因此而重新开创第二人生。反之,若一味以务实的以经济效益为学习基础,则难免倍感心力交瘁,疲惫不堪。

  概括而言,终身学习堪称为一种国民精神、一种国民素质,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社会文化。它不仅丰富了人文精神,同时也强化了社会发展所需的软实力,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它甚至可伸延而成另类的新加坡特色。只要大家不分年龄、学历、背景、阅历等的各按兴趣、各凭所能的将终身学习视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习惯,孜孜不倦的热衷学习,享受学习的社会氛围,自然使我国成为一个典型的学习型社会,国人也就自然的成了名符其实的“好学的新加坡人”。

  总之,在人生大学堂里,你我皆为生活中的“学生”,正因为“学而后知不足”,越是学习越是热爱,学无止境,其乐无穷!在此祝愿国人凭藉利己利人的终身学习的理念,一辈子认真努力实践,追求物质富裕的同时,精神方面也丰富充实,纵然不能达到极至的目标,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14-11-2014)



自强不息 力争上游

2014年11月30日首版 Created on November 30, 2014
2014年11月30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November 30,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