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社会与个体“转型”的考量

── 洪雅琳 ──


  近日,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尚达曼发言道:“我们必须随着不同人生阶段而成长、适应职场要求的转变以及把握新的机遇。无论我们在哪一行,身为新加坡人,我们都必须将掌握精专技能视为目标。”这无疑是反映了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阶段,未来更是朝向智慧国的社会多元发展。而作为个体的国人,自然也面对个人转型的严苛考验与无形的挑战。

  宏观而言,它可是涉及了整个社会文化的演变、整体社会价值观的确定。与此同时,它也彰显了个人的价值观与互不相同的人生目标等理念。凡此种种,无不充分体现了拼经济、拼转型的大环境氛围,同样也成了国家与个人的内涵与完整性的真实写照。

  首先,针对国家社会发展的转型而言。什么是新加坡的价值定位(value proposition)?什么是新加坡的社会特征?什么是我国普遍的社会价值观?这一连串的基本思考课题,确实有待决策者的深入研究与策划,并获得全体国民的认同与一致的共识,方能顺利完成社会转型的大目标。

  就如《联合早报》副总编辑吴新慧于3月1日的《用钱说人话》一文中所谓:“下个50年,我们应憧憬我们已远离只会用钱说活、用钱做事的境界,开心享受终生学习的乐趣,相信自力更生,但也富于互相扶持与乐于扶人一把。”这意味着,作为一个拼经济、拼转型的经济体,同时也能展现独特的社会文化与价值观,从而增强国人的凝聚力,彰显温馨人性的一面。

  除此之外,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应重视人文思考。就如以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为例。事实上经济与文化可以同步相互促进,文化为经济服务,而经济也同时大力支持文化的发展。又如重视科技的同时,也可提升国民的文化艺术修养,而人文的建设确实有助于小康梦、民生梦的实践。

  其次,就个体转型而言。一言以蔽之,即指思维与心态上的转型。深层思考:什么是人生真正的价值与意义?什么是我们精神的依托?什么是我们要的?我们究竟错过了什么?其实,人生价值的尺度因人而异。正如人生不同阶段的转型乃是有赖于个人的素质、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与传承等。在此,不妨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一、个人素质决定需要。由于个人素质的差异决定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上的需要。只因物质需要越小,就越容易满足,精神需要就越易显现并成为主导的需要。

  二、价值观决定方向。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强调“实践智慧”(phronesis),它包括真正了解生活中什么是有价值的。就如金钱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芸芸众生如我辈,却似乎以更多更有价值的目标为代价来积累物质财富而浪费了宝贵的人生。其实,我们呈现自己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表明了个人真正的价值观。简言之,目标就如人生旅途中参观的景点,而价值观才是真正的方向。

  三、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富裕的物质生活确实可以提升生活质量,但人生最美好的享受却是有赖于心灵的能力。就如钱能买名画,却买不到欣赏。钱能买到豪华旅游,却买不到旅程中的精神收获。只因欲壑难填,倘若一味耽溺于物质享受,则势必远离精神生活。

  概括而言,既然当前我国正积极朝向智慧国的目标迈进,作为国民的你我何不妨先行向内自我探索,认真思索:真正重要的是什么?随后再以开放宏观的心态,尽心积累智慧,致力于接受无法改变的,改变可以且应该改变的,并且找到区别这两者的智慧。

(2015年3月4日《联合早报》)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15年3月4日首版 Created on March 4, 2015
2015年3月4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March 4,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