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分析南洋理工大学校长的专访

── 傅文义 江学文 ──


一批南洋大学校友讨论亚洲周刊2003年2月26日的专访:南洋理工大学校长徐冠林博士,即《南大精神不能消失》,做出以下的观察与分析。

1. “敢拼”不是南大精神

我们认为徐冠林博士说的“敢拼”可能来自台湾歌曲《敢拼才会赢》,“敢拼”和新加坡的土产“惊输”几乎是同义词,用闽南方言说之,更能传神。“惊输”导致“敢拼”,“敢拼”是因为“惊输”,这两者的中心思想是为私,就此而已。

南大校友签署的《真正的南洋大学历史只有一部》肯定了南洋大学的历史:“它纪载了海外华人维护母语教育权利的那种万众一心、不畏强暴、排除万难的精神”。南大精神是以南洋大学的历史来定位,所以,它和华人维护母语教育权利,息息相关。

《南大人,南大词》的作者认为,南大从孕育到诞生、到成长、到夭折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是产生、延续和完善南大精神的根本依据,也是南大精神得以万古长青的可靠保证。我们同意,只有立足于这个基础上去认识和理解南大精神,才能体会到南大精神的精髓。

南大精神的立足点是维护华人母语教育,是一种为公的精神。“敢拼”以个人利益为前提,是一种为私的人生哲学。用宋儒陆九渊《白鹿洞书堂讲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来定位,南大精神是喻于义,“敢拼”是喻于利,二者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

“惊输”不是南大精神,和“惊输”几乎是同义词的“敢拼”,当然也不是南大精神,

2. 南洋大学的历史不容纂改

我们强烈的反对徐博士所说,改名为南洋大学之后,南洋理工大学的历史是追溯到 1955年。理由是,南洋理工大学和南洋大学的历史毫无关联,把它的历史混进南洋大学的历史的做法,不外是纂改南洋大学的历史,歪曲事实以达到其目的,岂不等于将已故23年的南洋大学“开棺鞭尸”?

徐博士认为南洋理工大学是南洋大学的“优秀继承者”,又说要往未来看,南洋大学虽然有个光辉的历史,但现在把这些历史再翻出来,他觉得没有什么意思,对众多的南大校友反而有损失等等,他前此又曾经说过,希望有一天我们不要再说新南大和旧南大,不过,这个时机现在还不成熟。徐博士口口声声说要得到南大校友的认同,自已又不打开天窗说亮话,企图纂改南洋大学的历史的蛛丝马迹,层出不穷,防不胜防。

我们认为,徐博士把南洋大学校友称为“前南大校友”或者“旧南大校友”,是带有浓厚的侮辱性。好像有点不对,为甚么没有“前南大精神”和“旧南大精神”呢?这等于告诉南洋大学校友,我不要你们,我只要你们的南大精神。

3. 乍听似乎有道理

徐博士觉得那时南大的历史,应该有个继承者去发扬光大。如果继续埋葬,让它随前辈校友逝去而消失,是件很可惜的事情。我们认为,这是无稽之谈。南洋大学的历史,从1953年开始,到1980年终止。它早已经得到东南亚华人的肯定,是人类教育史的一部珍贵的遗产。历史有如刻在岩石上的事实,流传万古千秋,谁也不能去将它发扬光大,它也永远不会消失。譬如说,中国唐朝的历史,你怎么去将它发扬光大?它有随着唐朝的人逝去而消失吗?

徐博士说要得到南洋大学校友的认同,但是,却用“挖疮疤”如此不雅的词句形容他们对南洋大学(被关闭)的感受,认为他们感情用事。照徐博士的逻辑,东亚和东南亚的国家和人民,也不必为日本的小泉首相参拜靖国神社而“感情用事”了。(注一)

住在新加坡的校友或许不便说话,徐博士认为他们比较了解整个情况,住在国外的校友敢说话,他就认为他们也许不那么了解。这无非是欺人欺己之谈。至于徐博士的感觉是,南洋理工大学的校友似乎不把它当成大事。我们认为,其中的原因非常简单,南洋大学校友从来都是受害者,南洋理工大学的校友却是当政者的宠儿。

徐博士在专访中除了自封南洋理工大学是南洋大学的“优秀继承者”之外,又说:“(‘恢复正名’)不能说是势在必行,而是很可能完成的一件事。我今天其实可以做这个决定,不过,现还不需要。”我们认为,明眼人都知道,作决定的不止徐博士一人,作最后决定的人,更不是徐博士。

4. 南大精神永远不会消失

1980年,南洋大学被关闭,华文文化在云南园被连根拔起,华文教育的堡垒被彻底的摧毁,先贤百多年来的心血付诸东流。

我们在前面说过,南洋大学的历史有如刻在岩石上的事实,流传万古千秋,永远不会消失。既然,南大精神是以南洋大学的历史来定位,它也永远不会消失,会升华到“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的境界,也可以说,南大精神还在。

目前座落在云南园的南洋理工大学,源自1981年的南洋理工学院,是一间性质完全不同的英文大学,因为没有维护华文母语教育为立足点,徐博士要在南洋理工大学体现南大精神,不仅是完全没有可能,而且是非常不切实的想法。

精神教育着重在自创门户,既然徐博士认为,为了新加坡的未来,需要引进“敢拼”的精神,我们建议,徐博士把这精神,当作南洋理工大学精神,除此之外,其他如“自强不息,自力更生,力争上游。”都可归入它的范畴之中,兼容并包,将整体的南洋理工大学精神发扬光大。

徐博士说,保留南洋理工大学(的名字)也无妨,觉得不要把这些炒作得太厉害,重要的是办校而不是搞名字的事情。我们觉得,徐博士的这番话,确是很中肯的。我们建议,徐博士把全副精神放在办校方面,不要再搞无谓的争论,以免阻碍南洋理工大学未来的发展。

5. 后记

创立于1955年的南洋大学,是中国海外第一间民办的华文大学,25年后被关闭,一生为维护华文母语教育奋斗坚持到底。大部分的校友还健在,对母校有无限的怀念,尊敬的南洋大学校长黄丽松教授说:“只有南大毕业生对母校的忠诚没有限度”,当年支持南洋大学的父老尚有存者,对失去了华文教育堡垒,难免有“渔樵话兴亡”那样的失落感。我们不能以成败论英雄,南洋大学精神还在,有朝一日卷土重来,也未可知。

南洋理工大学是一间官办的英文大学,没有半个维护华文母语教育的组成细胞,所以,它没有资格成为南洋大学的承继者。南洋大学属于整个东南亚的华人,南洋理工大学没有勇气面对东南亚的华人,尽管能够一意孤行,自封为“优秀承继者”,进而盗名“南洋大学”,结果是泥足愈陷愈深,给天下人耻笑,受历史的谴责。

如果南洋大学校友认同南洋理工大学“复名”南洋大学,就等于承认一间和南洋大学毫无关联的大学,可以摇身一变而成为我们的母校,等于无条件的授权这间大学的掌权者,纂改南洋大学的历史,纂改南大精神,代表我们校友以及南大人等等,其后果不堪设想,创校之父陈六使先生的永恒基业毁于一旦,这是写不完的悲剧,唱不完的哀歌。

我们引用《母亲,你在何方?》文中的一段意义深长的话作为结束:“把南洋理工大学改名南洋大学就能够使它得到南大毕业生的认同,这是一厢情愿的想法。事过境迁,这么做并没有什么实质的意义。我们应该更加理性的对待这个问题,而且要尊重历史才对。南大是不可能通过‘复名’而复活或者像所谓火凤凰一样新生的。过去的新大,同样也已经成为历史,即使把今天的国大改名为新大,它也不是过去的新大。死去的不能复生,感情上我们也不能一直活在过去。让故去的母亲安息吧。”(注二)

2003年3月3日稿
2003年3月8日修稿

注一:徐博士持“向未来看”的论调,也代表关闭南洋大学的一方,我们因此引 “靖国神社”为喻。
注二:《母亲,你在何方?》文中一段的引用,得到该文作者的同意,特此致谢。
注三:本文原稿:《不许任何人纂改南大精神》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03年3月4日首版 Created on March 4, 2003
2003年3月8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March 8,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