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百尺竿头,再进一步”
《多伦多南大校友会执委会声明》读后

── 陈国相 ──


最近,我很高兴能读到多伦多南洋大学校友会执委会在南大站登载的牵涉到《“复办南大”可行性调查报告》的声明。

身为多伦多南大校友会的成员,我觉得执委会的这篇声明,比它的那些我所认同的内容,更加重要。

这些年来,各地(包括多伦多)的校友间存在着一个相当矛盾的现象。对母校或华教的问题,个别校友是有很多意见的,他们虽然不轻易开口,但是开了口之后,话是滔滔不绝的。这不仅涉及到对复校的理想,也有如何改善当前情况的积极主张。我这次的《“复办南大”可行性调查报告》,正是因为得到这种反应,才能写出来。但是标榜代表这些同学的校友会,除了马来西亚的一些单位偶尔对母校或华教问题提出集体的意见外,其他的校友会或是在没有经过公开讨论的情况下,静静地以校友会的名誉办了一些不完全受会员们支持的事,或是索性对母校或华教的问题不闻不问。一般的理由是怕“争议”,一般的借口是“不了解情况”,“离开云南园太久远了,无能为力”,“云南园已被强有力的政治力量所占据,校友不能对事情起任何作用”。“复办南大”的口号,在校友联欢会上高喊了十多年,复校的理想很明确,但是始终看不见复校的行动,想来就是因为缺少一个强大的集体的声音。

我在《“复办南大”可行性调查报告》里将执行“遍地开花”的构思交给各地的校友会,正是因为在组织和发动校友们起来回馈母校的工作上,代表校友们的团体的牵头和指导是太重要了。这正是校友会的日常活动,即联络感情的最终目的。联络感情,促进校友间的团结,不可能避开为母校做些事的宗旨。我们希望各地校友会能接受挑战,迅速挑起这个重要担子。

多伦多南大校友会执委会这次大方地表达一个校友集体的意见, 是一种创举,值得表扬与庆贺。

执委会对在北京联欢会上举行的座谈会,有否达到“共识”的争议,提出了非常中肯的主张。声明指出,‘这讨论会也只是个交流会,任何的决定或“共识”都没有法律的约束力;即使有所谓“共识”,它也只代表参与讨论的个人──个别校友──既不能代表主办的校友会,也不能代表参加联欢会的其他校友,更不能代表全球南大校友,无需小题大做。’声明很务实地提出,‘对待这“新构思与新方向”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就事论事,客观地分析其正反方面,它是否现实,是否实际,是否符合南大的宗旨与目标。’

我感谢执委会认同我的说法,表示‘采纳交流会的新构思与新方向,协助现有的三间学院最终发展成名副其实的华文大学,实际上就是南洋大学的精神与实际的体现,也是东南亚华裔要建一所最高华文学府意愿的实现。’也赞赏执委会的分析,指出‘ 采纳交流会的新构思与新方向’是‘摆脱过去“复办母校”或“复办南大”的狭隘的乡土观念’。这是我原来没有想到的。我提出“遍地开花”的新构思,一方面是因为在东南亚地区再兴办一所类似南洋大学那样,为全区华裔子弟服务的大学,因国家疆界的硬化,使其可行性严重缺乏,另一方面是看到各地兴办自己的华文高等学府的条件的迅速成熟。

我的“化整为零,遍地开花”的构思,并没有明确地指出南大校友应该首先协助马来西亚三间民办华文学院‘完成申办大学所需的学术条件’,因为既然“分区耕耘”的工作已经交给了各地的校友会,让他们根据自己的主客观条件进行,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就不应该安排谁先谁后。若当地校友会决定直往前冲,我们外地人不能因为他们非排名在先而不给以理会。但是,从实际出发,和根据我们当前所了解的情况,马来西亚三间民办华文学院的需要的确是很迫切的。所以对于执委会同意交流会主持人的报告所说的,‘ 遍地开花“复办南洋大学”目前能够迈开的第一步,莫过于协助这三间民办华文学院……完成申办大学所需的学术条件……’, 我没有异议。

在赞赏多伦多南大校友会执委会首次公开表态的同时,我也清楚地看到,这还只是执委会的声明,还不算代表全体会员,也不表示执委会除了等待三间学院‘提供宝贵的意见’外,还将采取什么具体行动。我希望执委会能“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分区耕耘,遍地开花”的构思并没有把在海外的校友会,排斥在外。执委会的声明也有表示,希望马来西亚的三所学院能指明,海外南大校友能在学院申请升格方面,扮演怎样的具体角色。显然,协助三所学院升格为大学,是一项我们可以,而且应该接受的任务。

我曾报告,在北京的座谈会举行后的隔天,我有参与一个小组讨论。会议上,两名在学院董事部工作的校友,答应将海外校友协助学院提高学术素质的建议,带回去考虑,认为可行的话,将发信邀请校友来访。既然如此,校友会在向自主的学院表达我们愿意根据学院的需要,给以支助之后,必须做好准备工作,进行资源调查,具体了解我们的能力在哪里,能帮什么忙,怎样帮忙,并考虑怎样组织校友前往学院充当适当的角色。校友会还可以发动向“复校基金”捐款,支持校友访问学院的工作。

我曾说过,我们实现自己的理想,并非和任何人算旧账,也不是一种反对任何势力或事物的消极行动。我们仅仅在回馈母校。是的,我们的年纪都大了,第一届毕业的至少有70岁,最后一届的也到半百了。但是即使我们不能像在50年代那样,在大街上奔跑,向民众宣传,筹款,我们仍旧可以对还在为母校工作的人说些激励的话,在能力范围内支助他们,做到“有一分光,发一分热”。即使我们不得已得靠边站,也不要让爱护南大的心冷而麻木到去妨碍他们的工作。更要避免挖他们的墙角,破坏大家的实现“复校”的理想。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09年4月21日首版 Created on April 21, 2009
2009年4月21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April 21,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