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南洋大学校友
对徐冠林博士有关“复名”的计划
发表声明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简称理大)新校长徐冠林博士在上任前后,发表了他有意在2005年将理大“复名”为“南洋大学”(简称南大)的想法,并欢迎南大校友就这事提意见。

数十年来的经验告诉我们,凡是有关南洋大学的事,新加坡政府及教育当局是说了算的。所以对徐博士的想法,南大人所提的意见,未必能起任何作用。但是身为南大的校友,我们不仅有权利关心母校事务,在此母校管理机构不复存在的时刻,更有义务就母校的一切发表意见,维护她的声望和利益。

一。

母校南洋大学是一所由东南亚 (特别是新马) 各阶层人士,为了维护华人学习母语的基本权利及保存和发展华人的文化而创办的学府。为了完成华人母语和文化的传承使命,南洋大学创造了一个充满着浓厚的中华文化气息的学习环境,而这个环境是植根于南大具备有以下的特点:

1。华文为学校的主要的学习和生活语文,同时,学生也积极学习和应用其他语文;
2。学生的必修课,包括中国语文与中国通史,同时还可自由选修各种有关中国语文,历史地理,社会经济,以及东南亚华人的课程;
3。学校图书馆藏有充足的中文图书,杂志,报刊;
4。学生普遍参与各种以华文为媒介语的出版与表演活动;
5。学校与华人社区建立了广泛的文化与学术往来。

母校从一九五六年开学,至一九八零被关闭,前后造就了二十一届总共有一万两千名毕业生。这大批青年,是在以上的华人语文和文化的环境中孕育出来的,他们也为这种华人语文和文化的环境的继续生存,大胆向各方争取,付出许多代价。

鉴于以上的特点,南大成了东南亚完整的华文教育的最高学府,南洋大学带动了华文中小学校的发展,反过来,华文中小学的普遍存在,也给了南洋大学生存的保证。在六、七十年代,新加坡政府有计划地对华文中小学进行英语化,逐步减少了南大生的来源,削弱了南大的基础。接着,在一九八零年,新加坡政府又以南大学生来源不足为理由,关闭南大。可见,即使是在新加坡政府的眼中,南洋大学与华文中小学校是紧密地互相依靠的。


二。

南洋大学无疑是一所与南洋理工大学截然不同和毫无相关的学府。理大有意启用“南洋大学”这名字,在法律上必须先征得原南洋大学理事会的同意,同时必须先在校内恢复上述南洋大学的华人语文和文化的本质和特点,理大改用“南洋大学”为校名而又不负起贯彻维护华人母语教育和发扬华人文化的使命,不可能得到爱护母校的南大人的认同。换名后如果只是有“名”而无“实”,将很难避免被看成是“盗名”之举。

做为一所为了保护和发扬华人语文和文化的高等学府,上述南洋大学的本质和特点永远不变。鉴于当前华文教育在新加坡所处的脆弱境地,更须要一所真实的南洋大学来带动这局面。南大课程的具体安排,应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调整,但是南大的实质,绝对不能改变。华族不会灭亡,华人的语文和文化得不断地受到维护与发扬。为了和中国作生意,在理大开办一些有关的课程,我们支持。为了振兴新加坡经济,在理大发扬所谓的“南大精神”,我们祝你好运。但是这些功利主义的东西,加加乘乘,仍旧不等于南大的实质。


三。

徐博士要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复名”,应该按该校原名,复原为“南洋理工学院”。其实,徐博士可不必因为理大将办人文学院,而除去“理工”两个字。大学的实质,远比校名重要。麻省理工学院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不仅校名没有“大学”两个字,而且还是美国最强的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中心。英国的伦敦经济政治学院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也不受“经济”与“政治”的限制,而成为国际有名的社会科学和有关的自然科学学府。


四。

徐博士已在理大开办中国语文学系,并安排该单位与大中华文化圈内的名校合作,这可当作在校内恢复南洋大学的本质与特点的第一步。可是,这离目的地尚远。要在一个纯粹受英文支配的环境里培养出浓厚的中华文化气息,这个“入华”的过程,须时间,毅力,和对中华文化毫无质疑的认同和全面的开放,不是一个人单独想做就成的。所以,若徐博士真有诚意在校内恢复实质的南洋大学,恐怕不可能在二零零五年之前完成。

西方的大学也开办汉语班、中国文学系、或中国研究中心,但是因为它们是校内唯一的进行中华文化活动的单位,到头来只能像一座被“洋鬼子”所包围的含有异国情调的孤岛。要理大成功地“入华”,不可能只在校内想方设法,还得在新加坡重新制造一个尊重和维护华文教育的环境。这么重大的社会工程,得依靠整个社会的积极参与。

还是等待恢复南洋大学的华人语文和文化的实质大功告成之后,才宣布“南大”正式复校吧。任务未完成却先在往前跨了一小步后就立碑示众,不但和表现为沉默耕耘的“南大精神”发生抵触,还让人们觉得在校内发扬“南大精神”的想法,只是说说而已。


五。

徐博士将云南园的历史分为三个章节的作法有其可取之处。按他的构想,在第三章内,“理大”最终还原回“南大”。若真的有诚意致使早已被新加坡政府关闭了的南大在云南园重现,我们是热烈欢迎并大力支持的,因为这肯定了二十多年来我们所坚持的立场,即没有任何人有理由和权利,任意关闭民众为了维护华人学习母语的基本权利及保存和发展华人的文化而创办的,而且在正常运作中的高等学府。可是,这一章的编写才开始,是不是继续由徐博士主持下去,支配他的工作环境是否会有变化,仍是未知数。

而且,既使他自己所极力推行的“入华”步骤,也未必能为这一章带进意想的高潮。他的所谓中国语文学系,也只不过是原来的亚洲语言中心等几个教学单位的重新组合和人事调整。他不但非常坚决地继续以英文为教学媒介语,还将带头在南大进行英语化的王庚武,栽置于旨在维护华人文化与传统的华裔馆。徐博士又在不同的场合,发表互相矛盾的讲话,来迎合在场的听众,更让南大人觉得,他在“南大化”过程中,刚刚走上路,就迷失了方向,或许本来就没有意思走到底。

同时,我们也要问,徐博士所倡议的,到底有没有得到新加坡教育当局应有的支持与配合?今年二月底,在徐博士提出要在校内发扬“南大精神”的数月后,新加坡教育当局宣布大学入学标准不再包括学生的母语成绩。在连大学录取新生的标准都不会考虑入学者的华文成绩的大环境下,怎能指望把名字换成“南洋大学”的理大会发展成为具有浓厚的华人语文和文化气息的大学呢?

所以说,南大在云南园的重现,虽然是所有南大人的心愿,但是,不管是新加坡当局,徐博士,或是南大人,该做的事还很多。徐博士宣称要“为南大做点事”,那就和我们一道继续努力吧。


六。

对于南大人来说,我们可用最诚恳的态度,在理大的真实地“入华”“南大化”进程中,发挥积极的督促作用,帮忙理大当局认清方向。我们可用最包容的作法,审评“南大化”的进程,确保理大在校内完成恢复南洋大学的本质与特点之日,即是改名为南大之日。

现在的东南亚的区域政治,毕竟不同于几十年前,在云南园的南大,或许已经失去了当年的“一支独秀”的特殊地位;或许有条件和若干兄弟学校共存,相互支持和保护。可幸,在西马还有几所继承南大的使命与传统的华文学院。它们正须要社会的支持与帮助。其实,大批的马来西亚南大人,早已为这几所“第二代南大”作出努力和贡献。我们应该再接再励,作好这维护华文教育的工作。不久前,有几位南大人提出办网上南大,又有人主张在中国的海南,建立起一所面向东南亚的南洋大学。最近,再有一群南大人发动在东马的砂劳越,创办一所崭新的南洋大学。

以上种种想法和主张,说明南大人发扬“南大精神”的心不死。只要我们继续努力,华文教育的花会再开,果又结。

最后,我们欢迎凡是和我们有同感的南大人,一起签署这份声明。并希望在槟城的叙旧会上,向校友们做个交代,同时考虑下一步的行动。


起草人:
陈国相 (史地系第一届,曾在加拿大贵富大学地理系任教,现已退休)
詹文义 (政治系第三届,曾在加拿大约克大学政治系任教,现已退休)

二零零四年四月十日
二零零四年四月二十四日修

联络方法:
邮政地址:K.C. TAN, 7 GARDENVIEW COURT,
     GUELPH, ONTARIO, CANADA, N1G 4X7
衣苗:  kctan@sympatico.ca (全部小写)
电话:  1-519-824-4623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04年04月10日首版 Created on April 10, 2004
2004年04月24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April 24,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