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学“语”致用

── 丑北民 ──


  蔡志礼博士视提高华文水平与推广中华文化为己任,从事语文教学事业与华文教学科技钻研长达十五年。曾获南洋理工大学海外奖学金与国立教育学院杰出教学奖。他拥有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学研究所硕士与博士学位、新加坡国立大学教育硕士与中文系荣誉学位。曾任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教学科技助理院长,华文学习科技研究室主任和语言科技副总裁。他也是我国(新加坡)纳丹总统、李光耀资政和国防部长张志贤准将的华语导师。除了主编《学语致用:李光耀华语学习心得》中英文版外,主编丛书包括《创意思考与资讯科技》和《多元智慧岛》,并与李前南先生合著华文电脑科技导航丛书《英文 XP,华文笑嘻嘻》。在文学的疆土上,他是全国青少年写作促进会副会长、南洋理工大学“文坛新秀”写作计划创办人、新加坡少年作家文选《少年行》主编,东南亚文学奖、新加坡文化奖与大专文学奖评审、新加坡千禧年诗选编辑、全国书籍奖得奖诗人。2006年3月他与李前南先生联手创办华文学习研究院。

  李前南先生是前南大中文系毕业生,曾任前南大书法学会会长。由于长期埋首钻研,因此精通多媒体数码科技。他献身华文教育二十余年,曾任中小学教师、中学部门主任、课程发展署编写员、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讲师、全国华文教学数码资源中心“数码河山”总监、国立教育学院华文学习科技研究室副主任,以及语言科技公司科技总监。由于在应用电脑辅助华文方面贡献卓越,2000年荣获第一届全国华文教学科技贡献奖。出版的重要著作为与蔡志礼博士合著华文电脑科技导航丛书《英文 XP,华文笑嘻嘻》,他也是《学语致用:李光耀华语学习心得》中英文版数码光碟的监制。

  以上所述是新加坡的华文学习研究院网站对创办人的介绍。据该网站指出,2006年7月25日新加坡联合晚报第14版的报导,仅用四个月的时间就能将一个“华文学习研究室”提升到“华文学习研究院”,这真令人相信蔡志礼是新加坡的天才博士。

  想当年,众多爱护华文教育的乡亲父老及华文教育工作者们,为了创办一所中文的南洋大学,在拥有多年建立多间高、中、小华校的经验与基础上,从倡议到完成就费时五年多,才将南洋大学建立,初具雏形。这也显示出蔡、李两人的才华与能力的出类拔萃,令人惊叹。

  天才的博士蔡志礼既然是新加坡国防部长、总统、及李光耀的华文导师,应该是比任何一个新加坡人更加明白和清楚知道新加坡政府实施的到底是否是真正的双语教育政策,按理应该以导师的身份去教导启迪李光耀别误人误己、误入歧途,更应该教导他正视华文教育的问题,而不是避重就轻通过广播电台来纠正新加坡人学习华文华语的点滴错误,以掩盖新加坡华文教育的实事。事实上新加坡人正是因为政府教育政策的偏差,实施单一的英文教育政策,占据华人先贤所创建的全部华校校舍,剥夺了华族同胞学习华文华语的权力与空间;引领受英文教育的人入侵整个广播电台,最终取消中文广播电台一向公平对待所有华人方言的一切节目,只保留几分钟播报方言新闻,改以参插英语的广播,迫使华人脱离母语去接受英文英语的洗礼,夺走无数华族年长者生活信息的交流渠道,使很多年长者顿时失去信息和娱乐,成为沉默寡言与社会脱节的孤独悲惨老人,导致今天很多三代同堂的家庭,普遍存在着爷孙之间有沟通障碍这种悲哀局面。

  蔡博士最近通过958电台论述新加坡的华教课题,谈及星、马、泰的特产,榴梿的梿字写法与中国大陆的“莲”字写法的不同与见解,的确眼光独到,令人刮目相看。新加坡人确实未必需要一味去认同中国字典的编纂,干吗要去迎合一些没有见识又无知的所谓中国知识份子的口味。天才博士确实应该去让一些无知的中国人知道,榴梿是长在树上而不是长在池塘里,去纠正一些无知的所谓中国知识份子去误导中国人,让中国人知道榴“莲”更不是和莲子一样长在池塘里,去揭穿一些所谓的中国知识份子的无知。

  希望天才的蔡博士是一个真正视提高华文水平与推广中华文化为己任的博士,不是一个教导“学语致用”好去蒙骗一些无知中国人的情感,让人跟你学了几句华语后,就可以借助你的才华与名声到中国去蒙骗一些没有见识又无知的所谓中国知识份子,换取他们的情感,赢取他们的“和谐宝鼎”。

  在此引用该网站的报导:

2007年7月蔡志礼院长与李前南副院长领队
中国教育科技创新大赛新加坡学生智取一等奖
(http://www.cllab.net/noc.php)

为了普及教育科技和培养年轻一代中国人的“自主”和“创新”精神,中国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中国发明协会于五年前联手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启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活动包括教师与学生组别应用电脑、多媒体和互联网教学竞赛和教育科技应用国际论坛,为当今中国教育科技创新优秀成果最具代表性的平台。这项中国国家重量级教育科技创新交流盛会自2002年至今,已成功在北京、广州、西安和深圳举办了四届大赛。过去的活动共吸引来自两岸四地8百余万中小学师生参与活动,关注活动的人数超过3千多万人,可说是当今世上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华文教育科技创新项目。

今年迈入第五届的总决赛已于2007年7月19日在重庆市隆重举行,共有来自全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北和新加坡的36支代表队,约3500名师生齐聚重庆现场竞技与交流。

经过激烈的大决赛后,新加坡代表队(南侨小学和实勤中学)成为大中华地区两岸四地(大陆、香港、澳门、台湾)以外,第一支赢得“一等奖”荣誉的队伍。四名参赛的学生中,来自南侨小学的黄立菲同学、林映萱同学和来自实勤中学的谢顶绅同学,都是土生土长,在本地接受中小学教育并以英语为主要用语的典型新加坡孩子。另一名实勤中学的学生高楠来自福建,在数年前来新加坡上学。他们都是华文学习研究院开办的“校园网络广播”课程的学员。参赛的项目为自制的“校园网络广播”节目。

……

李光耀资政是中国以外,第一位受邀致贺词的国家领袖。会后,组委会秘书长李维福先生特致函感谢李资政的支持并馈赠予“和谐宝鼎”。信中除了热烈恭贺新加坡代表队在这一项以华语为媒介语的全中国大赛中,勇夺“一等奖”的荣衔之外,还对李资政多年前定下的双语教育政策的成功,表达了最高的赞扬和敬意。李秘书长也借着“和谐宝鼎”的寓意,祝贺李资政为新加坡成功地营造了一个各族和谐共处的美好社会,并祝贺新加坡:国运昌隆,社会和谐。李资政为了激励新加坡学生努力学好华文华语,特地请华文学习研究院安排把“和谐宝鼎”送到得奖的院校巡回展出。校方众师生知悉李资政这番心意后,都表示非常惊喜与感激。

  校方与众师生当然会感到又惊又喜,因为陈六使先生是中国海外第一位有魄力成功率领南洋一带的海外同胞在新加坡创办建立第一所以中文为教学媒介语的中文高等学府南洋大学的人,南洋大学更是迄今为止,是世界上唯一在中国境外以中文为教学媒介语的一所中文高等学府。伟大的南洋大学创办人陈六使先生在创立南洋大学三年后,很不幸却被三年后才上台掌控新加坡政权的李光耀第一时间吊销他的新加坡公民权,设计将他与先贤们几经辛苦才创建的,世界上唯一在中国境外的一所以中文为教学媒介语的南洋大学,改以英文为教学媒介语施教。而李光耀是中国以外,第一个受邀到中国美言几句的政客,就能赢取“和谐宝鼎”,可见中国一些所谓的知识份子是多么的无知,眼光独到只懂得观赏新加坡李光耀的牛角尖,中国有此特种的知识份子怎不叫人吃惊呢?叫新加坡人喜的当然是,中国虽然地大人口又众多,但是还比不上一个小小的新加坡,看来新加坡再也不用担忧中国有能力可以超越新加坡,更不用害怕中国可以替代小小的新加坡称霸东南亚,你俩的丰功伟绩肯定是能够得到李氏的表彰。

  天才的博士是李光耀的导师,当然是才华横溢与众不同,不然聪明的李氏也不会甘拜你为师,更不会对你这样器重。你既然可以仅用四个月的时间,就将一个“华文学习研究室”提升到“华文学习研究院”,又自视提高华文水平与推广中华文化为己任,不知四年后的今天,新加坡的华文教育是否已经获得改善、提高,能学以致用吗?华校是否已回复当年的面貌和获得政府真诚的支持?或者在新加坡华文还是无用武之地?听说华文不及格的学生也可以进入大学修读,不知这是否属实?如是,这怎么能够提高华文水平与推广中华文化呢?老朽不才,无法想象这是在提高华文水平与推广中华文化,倒像是在更进一步的践踏、蚕食和扼杀中华文化,蒙骗一些小中华无知的中国人。

  天才的博士,我很敬佩你有高深的学识又教导有方,能够将你五岁的千金调教到这么悲天悯人,聪明又特出,能破解长久以来一直困扰着中国人的“愚公移山”的迷惑。不过,也许她年纪尚小,还有一点她是没有想到,那就是有一些没有骨气没出息的人是依靠山过活的,一旦山被移了,没山可靠,不只花草树木动物生活会受到重大的影响,这些没有出息又没有一技之长,只懂得依靠山而活的人,恐怕会因无山可靠而陷入困境,光环尽失。

  天才的博士,你视提高华文水平与推广中华文化为己任的宏志,民族尊严的情操与人格的清高,让人尊崇敬仰;不过你避重就轻,没有好好的教导启迪你的学生好好去反省与悔改,以真诚的心去对待新加坡的华文教育,反而是教导他“学语致用”去中国蒙骗一些无知的中国人,骗取他们情感的做法,似乎显示出你不是一位教导有方的华文好导师,真令人担心,因为当年也有一批南大的志士和你一样有着同样的偉大抱负,最终都令人失望。其实,只要你能启迪李光耀的政府真心诚意公平和重视华文教育,新加坡怎么会有华文教育的问题存在呢?

  俗话有云,有钱能使鬼推磨,恐怕天才博士们的意志力不够,经不起金钱的诱惑,不仅重蹈当年一些志士覆辙,不但无法当华文好导师,反而有朝一日会成为一只听话的推磨小鬼,一世英名扫地。

2010/08/29夜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10年08月29日首版 Created on August 29, 2010
2010年08月29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August 29,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