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传 统 华 校 之 死

── 游 黎 ──


砂劳越传统华文中学集体的死,始于1962-63年。之前,殖民政府提出《华文中学十年改制计划》,给华社两个选择。其一,校董拒绝改制,保留原有华文教学媒介;代价是得不到政府津贴,自生自灭。其二,校董接受改制,华校渐变为以英文作为教学媒介的津贴华校。选择其二的华校,自1962-63年起,实质上由华多于英,逐渐演变成英多于华的杂种华校。这些改制华校,1967-68年则完全成为英校,虽然不少教师学生课余交谈时,仍多用华语。选择其一的华校,则演变成日后马来西亚的独中。

独立后被编入参政主流的华社领袖和晚节不守的老左,竟然避重就轻地扭曲历史事实。不容掩饰的史实是:西方殖民统治者在语文教育政策上,比独立后这些投机政客参与当政的前联盟、后国阵政府来得开明容忍。英国佬并没有强迫华社校董衮衮诸公选择华校改制之类的大型不平等教育政策。

如此这般的历史修正主义也发生在老南大的评论。被招安入伍的史学家老爱说不厌:南大如何如何受殖民主义的压迫扼杀……可我们读到的南大史实却是,从1953年南大公司的注册、建校计划的批准、到56年校舍落成,开学典礼等等办学里程,都在英殖民政府批准下和代表它的官员如辅政司、总督的隆重参加下尊严地落实。反观,《王庚武报告书》的采纳实行、南大腰斩并入新大而走入历史,都发生在63年独立后自己人当家作主的新年代。少来冤枉英国殖民主义者!

笔者不仅是砂劳越传统华校之死的见证人,个人能搭上华文最后一班中学之幸,仰恩于校董诸公的低效无能。按原本的改制计划,接受改制的中学,必需在1962年办最后一届华文初中一的同时,开始办英文部。如此类推,62年及之前已有的华文部(初高3、3制),到67年就会完全消失在南洋风雨中。生不逢时的笔者,62年华小毕业时,如果我中意的“诗巫最高华文学府”没延迟到63年实行改制,可就搭漏华文最后一班列车。这“华文最后一班列车”的末代恐龙,从大陆来的老师时刻把这标签贴在我们这班文化孤儿上。

殖民政府非但允许我母校延迟改制一年,甚至让她仍办华文初中一班。当时年轻无知,闻政治色变,什么原因致使唯独该校延迟改制,不得知。也许不是校董办事低效,不能及时实行改制。依稀记得,改制计划初出笼时,许多乡下华人坡区开会决议反对改制计划,颇有舆论一面倒声势。倒是座落全砂第二大市的诗巫中华中学那批睿智贤能的校董会,逆流地接受改制计划。是这批民族买办资产阶级有着英文是强势语文的前瞻,积极奋勇地拥抱华校改制。幸亏他们还有稍释众怒的圆滑和羞耻心,否则我这南洋仔连这么水皮的中文程度你都没得讥笑。

2006-03-05 修。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06年03月05日首版 Created on March 5, 2006
2006年03月05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March 5,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