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以 和 为 贵

── 施 晏 ──


不知为什么,人们喜爱争论,辩得“面红耳赤”。网上的漫骂,别人的算是“人身攻击”,自己的是“理直气壮”。结果,和事佬呼吁:“以和为贵”。

“以和为贵”,沿袭文化传统,古为今用。

《论语·学而篇》:“礼之用,和为贵。”先圣的言论,蓄含古老的社会道理。孔子要维持社会的礼制,针对“礼之用”,讲求“和为贵”,讲究中和恰当。不言而喻,礼制规定了各人的社会地位,界限分明,有前辈的一级,也有下一辈的一群:下一辈服从上一辈。

现代人催促“以和为贵”,不提“礼之用”,是不是不讲礼制了?不见得。和事佬不一定追逐中庸,脑底却深植着“和”的礼制;声言“以和为贵”的人,也多是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想“以和为贵”的,又可能是争议的一方。争议的一方,没有立即停息议论,却要对方“以和为贵”。内中奥妙,耐人寻味。

不说明“礼之用”,只提“以和为贵”,不论效果如何,和事佬都面有光彩。

据《学而篇》的记述,孔子也不是只说“和为贵”。文中还有下一句:“……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孔子的言论表明:“和为贵”,会“有所不行”,甚至“亦不可行”。和事佬讲“以和为贵”,也会“有所不行”。如果“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就会“亦不可行也”。

因此,“以礼节之”是关键。“和为贵”,是要维持礼制,要受等级辈份的约束。

争论的许多道理,主要是建立在各人的学识、经验和地位上。立场不同,观点就迥异。即使立场接近,各人的复杂思维,也会形成或多或少的不同见解。希求说服对方,不是一朝两日的事。反过来说,发觉错误,自我改变,也不是立竿见影的事。

争论能够表达各方的观点,却很少能取得真正的一致见解。“和为贵”,强化等级辈份的约束,可能会“平息”争论。但是,要真正停息争论,不论各人的等级和辈份,都得收止。知止为上着;“和”,不过是可能可行,也可能不行的办法。

2011-7-5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11年07月05日首版 Created on July 5, 2011
2011年07月05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July 5,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