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复办南洋大学可行性调查报告》读后

── 非 梦 ──


《复办南洋大学可行性调查报告》(以下简称《可行性调查》),从调查“研究复办的可行性,可行至何程度”,得出结论:“要在现阶段创办一所新的南洋大学,为整个东南亚华社服务,其可行性并不高”。《可行性调查》依据“(复办)最终目的还是追求中华语言文化在东南亚的长期发展。这目的可通过不同的途径来实现”的观念,形成了“遍地开花”的“构思”【1】。

多年前,马来亚南大校友会已经得出类似的结论:“南大复办机会十分渺茫,只有通过设立基金会,才能进一步落实南大精神。”【2】“南大教育与研究基金会”和编纂“南大史”的工程,都是这种思潮的衍生物。可惜,有关方面逐渐向“复名”靠拢,忽略了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事业,见不到可嘉的成绩。

国家观念确立教育思维

《可行性调查》总结了东南亚各国华文大学发展的现况,“新构想和新方向”,实际上早已展开。新的因素是点明未曾公开指出的事实:各地区国家观念已经确立。因此,《可行性调查》 “号召东南亚校友支持华社在他们自己的居留地兴办华文大学,使它们遍地开花。”

这30年来,各地的校友,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已经建立各自的国家意识。为东南亚服务的南洋大学已经是历史,往后的发展方向是各个地区华文教育的“遍地开花”。再有什么“南洋大学”出现,也只是个别国家的地区性大学罢了。

早在1992年,已经有了这么的论断:“新加坡有条件,也有必要成立一所能秉承前南大校风,具有东方特色和注重宣扬东方传统、思想和智慧的大学”,“……不一定要回到历史中的南大或云南园去”【3】。言论显示,国家的意识已经超越了南洋大学的历史。

东南亚各国各不相同的政治现实,失去维持一间融合新马北婆各邦的大学教育机构的环境。《可行性调查》的“遍地开花”,指明不同国家区域用不同方式发展华文语文文化教育事业,去争取各该国家区域的教育成果。校友一向心怀“木本水源”,更得“慎终追远”──“追求中华语言文化在东南亚的长期发展”。

中小学是大学的生命线

《可行性调查》缺漏了一点:并未讨论学生来源的课题,也没有把办大学的前景与小学和中学的发展联系起来。

过去,有人提议在加拿大、在澳门、甚至在海南岛办中文大学,说是要办“南洋大学”。可惜,他们都没有指明学生将从何处来,也没有明确指出到底要为那里的学生办大学。

当初,倡办南洋大学的第一项崇旨是:“为中学毕业生广开深造之门”。这些年来,校友虽然曾经提及学生来源的课题,有关言论一向都不和中小学接轨。如果学生来源产生问题,要办甚么大学?有心要在马来西亚办大学,难道不用关心华小和独中的各种发展课题?新加坡的华文语文文化教育,难道不必由小学重新开始?印尼、泰国……

大学是小学中学教育体系的延伸发展,小学中学是大学学生来源的保证。没有中小学,就不能有健全的传承华文语文文化教育的基础。失去中小学,大学只是空中楼阁。中小学“遍地开花”以后,才能衬托出大学的灿烂花朵。

做个可敬的华教园丁

归纳来说,区域国家观念促成不同的教育局势,发展华文大学,需要重视当地华文中小学的建设。

华文语文文化工作者,走的是条艰苦坎坷的道路。在马来西亚三间华文学院工作的南大校友,有的就是默默无闻的耕耘者;在新加坡也有着许多沉默耕耘的南大校友;在印尼有的是尝尽惨痛经历的华校工作者【4】……──他们都是平凡而可敬的园丁,他们都以平等身份参与华教工作,有一分力,发一分光。华教的希望,不靠“复名”,也不靠“复办”,全靠这些华教园丁的坚韧毅力。

2009-3-21

【注】
 1。陈国相,《“复办南洋大学”可行性调查报告》,2008-9-21。
 2。见《马校友会倡议上网“复办”南大》,星洲日报,2000-3-28。
 3。《新国有条件办一所秉承南大校风大学》,联合早报,1992-7-30。
 4。郑昭贤,《印尼华校辛酸史》,2008年11月。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09年3月21日首版 Created on March 21, 2009
2009年3月21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March 21,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