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李光耀谈南大精神

── 许万忠 ──


不久前,李光耀接受记者访问时,提到华人的民族情结与文化。他说,华人族群被移植到一个非华人的环境中,总有一个深重的情意结,坚持紧抱着他们的语文,历史和文化:他认为这是好事。

提到南大精神,他说,如果这种精神完全丧失,“我们就有麻烦了”。

李光耀当了三十多年新加坡总理,去年才放弃这个职位,改任内阁资政。南大从改制、改变教学媒介,联合校园到被迫关闭,就是在他任内发生,南大校友都认为李光耀是决定南大存亡的人物。

五十年代,陈六使先生登高一呼,新马华人社会掀起一股创建南大的热潮。众志成城,南大终于在千千万万热爱民族文化人士的支持之下成立,负起传播中华文化、培养建国人才的神圣使命,也使新马华教有一个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完整教育体系。

命途多舛的南大,只生存廿五年,就被人为关闭。南大成了历史名词,令许许多多热爱民族教育人士心碎。

去年在加拿大举行的南大之夜,国际知名学者、曾经当过南大讲师与义务校医的名作家韩素音女士提到南大问题,说时机已经成熟,南大校友可以认真考虑复办南大。今年初,另一位学者吴德耀教授在槟城演讲时,认为廿年内,新马可能会出现一间华文大学。

李光耀在这个时刻,把华族的民族情结与南大精神相提并论,并且给予肯定,难免使人联想到复办南大问题。特别是李光耀认为华人坚持紧抱他们的语文、历史和文化是好事,更使热衷于要“南洋大学”四个字重现的人,欢欣鼓舞。一些人甚至建议,目前的南洋理工大学只需添设中文系和历史系,就可以把“理工”二字除去了。

新加坡政府1980年关闭南大时说过,十二年后会考虑成立第二所大学。1992年,在南大校园成立的南洋理工学院升格成为大学,新加坡政府认为已经落实了当年的承诺。

李光耀在同一篇访谈中说,“当我们重开南大,我们必须在老的南大和南洋理工学院之间做一区分;前者着重历史和语文,后者着重在科技、工程、电脑、科学等等,所以我们在南洋大学上加上‘理工’两个字。”

可见在新加坡领导人心目中,复办南大的问题并不存在。

不过,李光耀能够改变对南大的传统性偏见,肯定南大精神,毕竟是可喜的事。

南大虽然不存在了,播下的种子,却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南大校友都认为他们能够突破重重障碍,是受了南大精神的激励,是南大精神使他们敢于面对困境,以坚强的意志迎接挑战,克服阻难而取得成就。

南大精神最可贵的内涵,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共识。南大是民办大学,是在没有得到政府津贴下,由华人自资创建的,体现了华人不畏艰难、自强不息、力争上游的精神。今天,华社全力支持华小和独中来发扬民族教育,就是南大精神最具体的表现。

南大生毕业出来,面对文凭不被承认的惨酷现实,不得不咬紧牙根自寻出路。他们不计较薪酬和工作性质,默默地承受社会的压力,以优越的工作成绩来证明本身的能力。南大生敢承担,肯负责的精神,体现了华人拓荒、苦干、勤俭等可贵的品质。

李光耀显然是见到新加坡社会逐渐消失了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美德而担忧。新加坡在有效管理下,成就非凡,经济建设突飞猛进,是亚洲四小龙之一。人民生活水准提升,安逸的生活和高水平的物质享受,使新加坡人逐渐失去祖先的拓荒精神和华人固有的勤俭美德,也失去在逆境中拼搏的勇气,不敢面对和接受挑战,产生了怕输,输不起之类心态,只求安于现状。

新加坡政府多年来致力于塑造一个英语社会,华校早已在新加坡消失。政府认为华人只需要会看和讲华文华语就足够了,因而造成年轻一代对中华文化茫然无知,精神空虚。失去了本身的文化传统,成了无根的一代,民族的生命力没有了,前途是不乐观的。这就是李光曜见到的“麻烦”所在。

廿一世纪将是亚太世纪,世界的经济中心会转移到亚太地区,华文肯定会成为重要和必需的语文。东合国家之中,新中关系向来良好,新加坡向中国输出许多管理专才,也容纳了许多中国科技和艺术人才;新加坡前财长和副总理吴庆瑞博士是中国经济特区的顾问,长驻中国;义安学院已决定与中国六间大学挂钩,办双联课程……,这一切有利条件,都值得新加坡政府认真考虑复办南大。

南洋理工大学虽然设在南大原址,但与南大根本不同,即使除去理工两个字,甚至加设中文系和历史系,也绝对不能体现南大的精神特质。李光耀几年前说过,如果时光能够倒流,他就不会在廿年前关闭华校了。今天他又从年轻一代身上见到失去传统和文化的危机,肯定了南大精神的价值,如果能够更进一步,在有生之年,促成复办南大,则功德无量!

(原文发表于1993年4月1日马来西亚《南洋商报》,收录在许万忠著的评论集〈点到为止〉;马六甲南大校友会2001-6 出版。)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07年4月23日首版 Created on April 23, 2007
2007年4月23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April 23,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