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薪火还能传多久?

── 许万忠 ──


  “薪传奖”颁奖礼已于12月18日在天后宫举行。这项由雪隆海南会馆主办的文化活动,从1994年开始,已经连续办了5届,是两年一度的盛事,备受表演艺术界重视。

  笔者有幸从一开始就参与薪传奖工作,相当清楚这项活动的来龙去脉,感触良深,感慨也不少。

  谈薪传奖,不能不提精英文化义演;谈精英文化义演,不能不提全国华团文化基金;谈华团文化基金,不能不提上世纪80年代的全国华人文化大会。这是走过80年代的文化工作者的共识。

  1983年3月27日在槟城召开的全国华人文化大会,催生了前十五华团这个组织,先后成立了全国华团文化工委会、华社资料研究中心、全国华团民权委员会等工作单位,策划及领导华人的社会运动。

  1988年,前十五华团为了更好地推展文化工作,设立了“全国华团文化基金”,目标500万令吉,标明用途除了支援华团文化活动,也资助华研从事文化理论的研究和建设工作。

  1990年,历史性的“精英文化义演”,初步落实了文化基金的筹款计划。这场声势浩大的文化活动在黑狗啤赞助下,在一年时间里,到全国进行23站27场义演,为当地华教筹款,筹得款项高达800万令吉,拨归文化基金的,有93万。

  文化基金管理细则胪列的目标之中,有“成立文工团”和“赞助或资助提升华社文化素质的活动”两项。前十五华团文化工委会利用这笔基金,策划与监制本地创作三幕舞剧《汉丽宝》之后,就因堂联(华总前身)的成立而把文化基金交由堂联托管。

  必须指出,堂联于1992年7月28日从甲华堂手中接过这笔基金以来,文化基金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透明度也不足,令当年披星戴月、全国奔走的文化工作者失望,也令参与这场工作的全国热心人士与乐捐者痛心疾首。

  1994年,一批精英文化义演的参与者在雪隆海南会馆支援下,承继与发扬精英文化义演精神,主办了《扎根与奠基》研讨会,订每年12月16日为“薪传日”,同时设立“薪传奖”来鼓励与肯定在表演艺术方面有卓越成就和贡献的文化工作者。

  “薪传奖”承先启后,既推动了表演艺术创作风气,也带动表演艺术朝专业化道路迈进。11年后的今天,是回顾与检讨的时候了。

  薪传奖一路走来,道路是曲折的,是凹凸不平的。组织和经费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由于经费不足,有两届必须延期举行。但是,任务尽管艰巨,工作尽管繁重,负责人还是不肯放弃,勇敢挑起重担,更加积极推动,终于不负使命,使薪传奖发挥应有作用,成功举办。这方面,4位主要负责人黄良友、谢义强、杨有为、许运发居功至伟。他们是18日晚上被公开表扬的4人。

  当然,薪传奖不单是这4人在工作,他们背后,还有许许多多参与者默默与无私的奉献与付出。被表扬的4人是代表性人物,没有被表扬者的功劳和贡献,也是一样被肯定的。

  感触最深的,是华社不重视表演艺术的通病依然根深蒂固。华社应当认真看待表演艺术,因为表演艺术是社会教育的重要部分,起着净化人心,提升人文素质,加强文化内涵的积极作用。健全的社会不能缺乏表演艺术一环,表演艺术工作者应该被认同、肯定与表扬。

  “薪传奖”举办至今,不是没有缺憾的。一些优秀的表演艺术工作者虽然有很高的知名度,对表演艺术的推动和提升也有很大贡献,但是他们自立门户,自食其力,不附属于任何团体,因而失去被推荐机会。这是由于薪传奖规定必须由团体推荐才能被接受。

  “薪传奖”设立之初订下这样的条规,是希望年轻人能够回到华团,在华团里面推动文化艺术。这么规定虽然见到效果,也可以肯定这个出发点是善意的,但是出现上述现象,显示当初的考虑还有不够周全、不足全面的地方。

  另一方面,种种因素也使人选推荐和评选产生或多或少、或小或大的问题而影响了薪传奖的全面性和权威性。

  不容否认,文青体育部对“薪传奖”的成功举办,做出很大贡献。不过,我们也要指出,比较起来,官方对华族文化的支持和鼓励是不足够的,希望这种情况能够有所改善,政府能够公平对待各民族的文化推动工作,使各民族文化百花齐放,绽发异彩。

  “薪传奖”越来越受重视之际,我们却在当晚的颁奖礼上,听到雪隆海南会馆不再继续主办的消息。听张裕民主席道出不得已的苦衷,令人百感交集,心情沉重得很。雪隆海南会馆已经付出这么大,其他华团又是如何呢?管理全国文化基金的华总,难道应该继续与“薪传奖”绝缘,视若无睹,不当一回事吗?

(2006.1.10 南洋商报《文化》)
(原文收录于《天凉好个秋》,2016年1月,323页。)



自强不息 力争上游

2016年5月22日首版 Created on May 22, 2016
2016年5月22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May 22,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