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徐冠林的办学理念

── 林 泰 ──


自从徐冠林(恕不加称号,下同)上任南洋理工大学校长以后,南大“复名”一事,牵动了内内外外华社人士的神经。这一年多,徐冠林办学的理念,大体也明摆了出来。

密切配合着新加坡教育的未来发展

徐冠林自称“热衷做南大复名的工作”,没有“受到更高层次的指示”。但是,对于新加坡的环境背景,在在紧密跟从。徐冠林引述了两位总理的政策和讲话:

“他(李光耀总理)坚持设立特选学校,提倡母语教育,直到今天。他把三位孩子都送进华校,和他本人坚持学习华文与提倡儒家思想,也是他对中华文化的肯定。”

“这个政策,使华文教育到今天还能苟延残喘……。也是李资政的鼓励,对南大精神的认可,让1995年南洋理工大学把简称改为南大,……”

“去年吴作栋总理的国庆讲话,给新加坡群众带来了华文实用价值的启示。”

两位政治家饱受英文教育,所谓儒家思想和中华文化的观点,大抵是从英文教育者的观念去诠释。用鉴赏和实用的观点看华文,与华文教育者对华文的内在体会,有着根本的不同。新加坡的第三代总理,从小在华校受教育,上任后或者会有所改进。

不论如何,徐冠林基本上是“密切配合着新加坡教育的未来发展”,根据“策略”办事,推行“以英文为主的国民教育”,继续以“务实战胜了传统文化”。

“由英入华”

徐冠林“在一个说华语,有中华文化传统的家庭长大”,中四毕业后,“由华入英”,发觉“华人重感情,关系,有时会为此误了大事”,西方文化的“优点是能就事论事,能以客观的立场解决感情上纠缠不清的问题”。

当上南洋理工大学校长,是工作上“由英入华”的开始。但是,“南洋理工大学的教学语言仍然是英语,整体结构和中华文化的传统还挂不上钩”。徐冠林“并不打算把南洋(理工)大学再改回以华文教学”,因此,“由英入华”,应该还是保持西方文化的“就事论事”,不会根据中华文化去“误了大事”。

不像“由华入英”,“由英入华”不能当作‘从英文源流转入华文为主流’──“不可能开倒车”。“由英入华”的目标是:

“掌握有关中国语言、文学、文化甚至政治、经济等的知识,到中国去时,能做好更充分的准备”。

“要以南大精神的基础,在对中国进军时收事半功倍之效”。

“懂华文,应该能在中国做事时占点便宜。但是如果我们的教育系统不做出恰当的改变,在未来,就可能被上面这些努力学华文的外国人,抢在我们前面。”

很明显的,徐冠林是要用英语(文化)的根底来掌握中华文化,在对中国进军时占点便宜,免得“让新加坡人落在外国人后头”。“由英入华”的说法,与“密切配合着新加坡教育的未来发展”的观点,完全一致。这种理念,表面是为了“中华文化的传统”,确实是为了“务实”的新加坡经济利益。

民主思潮与家长思想

现代大学,民主意识盛行,鼓励学术百家争鸣,让各派论点发挥,寻求各类问题的合适解决方案。徐冠林走马上任后,对外宣传和联络,公关事业搞得足透,到处留下良美的个人印象。处理事情,民主程度如何,还待进一步事实的证明。

徐冠林“在一个说华语,有中华文化传统的家庭长大”,具备同情华文文化教育的善心,“要建一个在东南亚,甚至在东亚名列前茅的中文系”,使“南大(南洋理工大学)可以做点贡献”。在英文主流的环境中,“密切配合着新加坡教育的未来发展”,进行“由英入华”工作。祝愿徐冠林在体制的容许空间,取得最大的成果。

徐冠林在《亚洲周刊》访谈上表示,南洋理工大学“认同前面南大的历史”,“欢迎”南洋大学校友“给学弟妹作个榜样”,发出了南洋理工大学的权威指示,也向南洋大学校友作家长训诫。

徐冠林一意要把南洋理工大学的“历史”,“追溯到一九五五年”,声言“我今天其实可以做这个(复名)决定”。徐冠林不是南洋大学的过来人,混淆南洋理工大学和南洋大学事务,励行南洋大学的家长权威,可能造成南洋大学校友的全面分裂,也将在南洋大学的历史,留下另一次沉重的永恒悲痛。后果如何,待看智慧。

2004-4-12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04年04月12日首版 Created on April 12, 2004
2004年04月12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April 12,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