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理工大学校长专访读后

── 正 理 ──


  2003年第九期《亚洲周刊》刊载了南洋理工大学校长徐冠林的访谈摘要,《南大精神不能消失》。徐校长一面称说“(南大)精神非常了不起”,转头另去赞扬“敢拼”的精神,显然还不很了解中华文化教育在逆境求存的南大精神的实质。

  徐校长所说的历史“消失”和“埋葬”,恐怕不很贴切。如果说的是文化传统,南洋理工大学改不改名,都不会使中华文化传统消失或者埋没。中华文化传统和南大精神是南洋华人生存历史的产物,在南洋理工学院和南洋理工大学成立以前,早已形成。就算全部“校友逝去”,还有千万的南大人在继承中华文化传统和南大精神,中华文化传统和南大精神永远不会灭亡。从另一方面看,南洋理工大学改名,并没有真正中华文化教育传统的因素存在,也解救不了新加坡中华文化传统和南大精神的沉寂消退。

  徐校长改名南洋理工大学的一个目标,是要南洋理工大学的历史追溯到1955年,这是纂改历史事实的企图。一切保有南大精神的南大人,都不会同意。南洋大学的历史,是华文教育的历史;南洋理工大学的历史,是英文教育的历史。用英文教育的历史,吞噬华文教育的历史,任何有天良的人,都不会赞成。南洋理工大学如果占有1955年南洋大学的历史,对新加坡华文教育背景的人来说,是在多年创伤的隐痛上,再添造新的重伤。

  徐校长一面说南大校友“有个光辉的历史化,……有个美好的回忆”,一面说“前面校友心里的创伤还没有愈合,一提改名就像是在挖疮疤,会有很强的感受,这点我可以了解。不过我们不应感情用事。”把南洋华教的创伤,当成个人的“疮疤”,说明徐校长不明白南大生与南洋大学的关系,不明了南大精神的实质。南大生的心里创伤,是南洋华教挫折的后果,南大生的心怀,永远向着民族教育的大业。把中华文化教育事业当成个人感情用事,看不清南大生维护中华文化教育的心理,不了解南洋大学的历史沧桑。说是“可以了解”,实际上是完全没有了解。

  徐校长认为,“前南大校友在我们现在的校友会,当中三位还是执委。新加坡的校友已经比较了解整个情况,在国外的校友也许不那么了解,……”其实,对“复名”有不同意见的,何止“国外的校友”。南洋理工大学的学生和校友,新加坡的南大校友,早已在网页和报章上,发表了各种不同意“复名”的见解。把“前南大校友”当成全体“新加坡的校友”,是“不那么了解”其他校友的想法,还是漠视不同的意见?

  徐校长要“与各方交流”,同时声称“我今天其实可以做这个决定,不过现在还不需要。”是不是说,“与各方交流”,只是争取各方“认同”,不打算听取不同意见?徐校长的心态,正如一位饱受英文教育的学者,对华文教育的挫折,寄以怜悯之心,但是,实际上却沿循着英文教育者的原轨,忽视中华文化教育的生存和发展。这种“与各方交流”的结果,会不会演变成与保有真正南大精神的南大生正面对立?

2003-3-12

(编者注:南大生专指1955-1980年南洋大学的学生。南大人泛指1953-1980年南洋大学创建者,社会各阶层支助者,当年全体师生员工,以及热诚支持当年南洋大学的现今各界人士。南大人体现的总体精神,称为南大精神。)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03年03月12日首版 Created on March 12, 2003
2003年03月12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March 12,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