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送 书 记

── 方思涌 ──


最近,我终于把一批收藏的书送出去。这些书大部分是华文书刊,是我从小学开始就不断购买累积的,虽然经历过种种变迁,有好些丢失了,有的已残缺;在送出去之前,孩子们各自检去一小部分,自己留下朋友所惠赠的一些,其他的都打包装箱送走,算一算也有千来本。

在新加坡,将大量珍藏的中文书清理掉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读书人爱书如命是很自然的,就我而言,小时住在穷乡僻壤,在乡村小学读华文,由此一路读到中学、大学,都是和华文打交道;在一生所从事的工作,也和华文脱不了干系。试想想,这一路走来,我的知识,对家中大小的影响,我的思维方式,我工作中所累积的技能,不是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这些华文书本吗?我们常说书中自有黄金屋,我看书中给我们的养料是远比黄金还珍贵,还丰富。

那么,为什么大家会纷纷把大量珍贵的藏书抛弃掉?理由各有不同,诸如收藏者年事已高,或子女对接管这些藏书没有兴趣,再不然是空间有限,大有书满为患。更有人说,现在我们已进入互联网时代,查资料,获取知识只是弹指之间的事,印刷本的书的地位已经下降。

这些理由不完全没有根据,不过,在我们所在的新加坡,这些看来并不是根本的原因,在其他国家或地区,人们也面对同样问题,却没有形成清除藏书的风气。我想我们之所以面对大家争相把藏书推出去,主要是这个小岛的特有气候所造成的,那就是华文教育的衰落。

像我们这些战前战后出生的老华校生,都经历过华文教育体系由兴旺到衰落的过程,甚至因之而遭遇重大的磨难。在四、五十年代时,华校在最鼎盛时,学生的数量竟然超过英校,华文教育还靠民间的力量建立了由小学到中学,以至大学的完整体制。熟料只是经过六、七十年的光景,在“英明”的政策下,华文有如摧枯拉朽般给拉趴下来,于今虽尚未到毁尸灭迹的地步,但也退缩到苟延残喘的境地。

作为一个老华校生,对这种变化能不深深触动吗?我生性愚钝,只能靠多读多学才能逐步累积知识,在这过程中,华文教育,特别是华校和华文书本,是给我无穷的养分,扶持我自立前行,这是令我无限感恩的。到了我的子女这一代,他们的英文水平大为提高了,华文却相对下降,但仍算是双语人才。到了孙子这一辈,华文水平就到了等而下之的地步。

试想一下,只是经过三代人的时光,这里的华文体系竟然出现几近断崖式的陨落,这不能不说是一场文明的灾难。这些年来,东南亚地区的国家都争着提高华文的水平,而我们这个以华人占大多数的国度里,华文却日薄西山,这真是情何以堪。

由于华文的地位日低,华文的用途日渐收窄,华文书也少人问津,藏了满屋方块字书籍的朋友开始惊觉起来,注意到需要处理藏书的问题了,这是近年来特有的现象,手脚较快的,先已成批将它送到长堤彼岸或临近国家去。

我也和同辈人一样,多少买些书,有时也沉迷在阅读的乐趣中,当然,比起像许云樵先生和方修先生等学者,他们所收藏的书,数量之庞大,内容之浩瀚,我是难望其项背的。他们所遗存下来的藏书才是文化瑰宝。可是,我仍是敝帚自珍,手头上的这千余本书毕竟也是我大半生所累积下来的珍贵财产,它滋润着我们一家大小的精神生活,开阔我们的视野,提高我在工作上的技能,陪伴我度过许多美好的时光。说实在的,这些书成了我家中的一份子,孩子们在三、四十年前读过的,至今有的还印象犹深,现在说清理就清理,一时间实在很难割舍。

不过,随着时间的消失,人也垂垂老矣,解决藏书的紧迫感越来越强。特别是去年以来,我的视力日差,长时间阅读或写作已是件奢侈的事,文字看久了眼睛会模糊,也非常疲累。看来我真的无法再和书刊打交道了。于是,我就开始行动,先是问问孩子们可有兴趣接手,他们都表示兴趣缺缺,最多只各自捡了一些自己偏爱或有纪念性的著作。

在这种情况下,退一步想,只能考虑送出一途,我开始探听别人是如何送出去这些宝贝。一路打听下来,情况很令人沮丧,在新加坡是毫无出路,这是可想而知的。在邻近国家倒是有些人或机构愿意接手,可是总有一波三折的情况,譬如承接者要对方开来清单挑选后才接纳,有的要送书者自己把书送上门,有的无法确保接收后能否妥当处置这些书籍,有的运送过关时要支付可观的费用。诸此种种,不一而足,都显示障碍重重,使得事情给延宕下来,一拖就整年,其间我还把书分成两批,把较为优质的留起来,准备择优而送,至于余下的,则作了心理准备,在最坏情况下交由收破烂的处置。

当我正在为这些书无处落脚感到彷徨苦恼时,一个好消息顿时带来柳暗花明的转机,我的同学 YC 学长传来一个消息,厦门大学在马来西亚办分校,投下巨资兴建一座宏伟的图书馆,目前正在充实藏书,愿意接收各界捐赠的藏书,各类书籍多多益善。况且安排很顺畅,只要双方接洽妥当,大学方面会派出专人负责打包,安排运送到目的地。这样的安排和承诺,对我来说无疑的是天大的好消息,我立即改变主意,决定一次过的把书全部送出去,不分彼此,特别是好书更应该送出去。

这次的送书果然是很顺利,从接头、安排、包装到运送,无缝的作业把一切打点完毕。解决了送书的问题,不禁让我松了一口气,心中庆幸这些书不仅找到落脚处,它们简直是从陋室进入了接通地气的文化殿堂,今后它们不再是让我家中的几个人查阅的私藏品,而是无私的向大众奉献,人人皆可从中吸取知识的养分。如果有人因此而有所获益,这就于愿已足;做学问的人若是从中有所心得,那更是功德无量。

送走了藏书,照说我应该感到十分轻松才是,不可否认的,我认为这是一项较妥善的安排,这些书是到另一个能赋予它新生命的地方,我应该感到庆幸才是。可是,我始终无法排遣一种落寞的思绪,一种挥之不去的伤感。我在想,书本原是一种文化遗产,只要它存在,它就能不断发挥灌输知识的功能,发挥传播文明的作用。如今我们却把留存在这里的华文书成批成批的送出去,我不禁自问:我们这样做是不是在掏空自己的文化?我们的华族文化根基何在?假以时日,这里会变成华文文化的沙漠吗?

我们都十分无奈,在困境中居然是进退失据,常言道:皮之不存,毛之焉附。看来崎岖不平的道路还是要继续走下去。

为了送出一批书籍,竟引发莫名的感慨,随手写下此短文,是为记。



自强不息 力争上游

2019年03月11日首版 Created on March 11, 2019
2019年11月30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November 30,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