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华小第二阶段时间表,有隐议程吗?

── 连和胜 ──


华小又面临变质危机”一文于2月22日在光华日报“异言堂”发表后,笔者从教总一项声明中发现:该文论述的焦点,有关国文科授课时间的增加额有误,即:从原先的180分钟增至270分钟,而非该文中所述,从180分钟增加至570分钟。请参考付上列表。

lhuaxiaosj.jpg

从上表可看出:国文授课时间(节数)增加了五成,幅度相当大,所以该文的论述,基本上可以成立。笔者文中未加查证,用了错误的数据,可能误导了读者,谨此致歉!

让我们再看一看华小第二阶段上课时间表,明显的,国文增加了三节(90分钟),英文增加一节(30分钟),时间是从割减数学科(二节),科学(一节)及音乐(一节)而来。换言之,教课减少的科目都是以华语作为媒介语,此消彼长,当局就可以名正言顺,多派马来教师到华校执教?

道德教育与公民教育明显有些重叠,所以把两者合为一,在道德教育科增加了一节,共五节,相当合理。另外,生活技能(二节)由“设计与科技/信息与通讯科技”代替,这点符合现阶段科技领域的发展,应用至电脑科技,相信会得到学生们的欢迎。可是,不知道课本和媒介语是不是华文华语?

令人注目的是“地方研究”(二节)被“历史”科所取代。大家知道,历史这一科的教学宗旨与内容,最近成为热烈讨论的焦点:由于课程太过偏重伊斯兰教文明,多强调马来民族主义。而且,对于非马来裔族群在殖民时期,及独立后建国过程中的贡献,不于重视,参与策划与书写课本者,几乎全部来自同一族群,所以引发许多不满的情绪和争论,最后版本的历史课本不知有没有妥善处理?

关心华教发展的我们,提出这一些疑问,在猜测教育部里的高官有没有隐议程,是不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当有些项目或措施出现问题的时候,教育部往往归咎于所谓“行政偏差”。问题是:经常是由于,当局没有通过正常的咨询和协商的程序,就仓促实行所致。

这些年来,政府的教育决策,如1994年的《7年发展计划》、2001年的《10年发展计划》到现在的《首要教育大蓝图》,都是在内阁以“行政命令”宣布后,就加以实施,根本没有通过设立调查委员会,开公听会,拟定报告书,呈交国会辩论,最后才拟定法令,通过后才实施的程序。

再者,根据教总在2月20日发表的一篇文告指出,教育部官员在施行第一阶段“小学课程标准”时答应说,由于第二阶段将于2014年推行,因此将在稍后时间,另外召开会议,与华团商讨华小四五六年级的国文上课时间。现在的事实却是:教育部在没有召开有关会议的情况下,自行制定了2014年开始推行的第二阶段“小学标准课程”上课时间表,并向校长和老师进行汇报。

你们说,华社能不担心,这些措施的实行不是华小变质的前奏?

(按:原文刊载于 2013-3-5 《光华日报》。)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13年03月05日首版 Created on March 5, 2013
2019年11月10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November 10,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