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华小师资短缺,
一个几十年都无法解决的问题

── 连和胜 ──


教育部副部长拿督魏家祥博士日前宣布,内阁已经成立一个特别委员会,要寻找方案一劳永逸解决华小近40年来所面对的师资短缺问题。他说,该委员会由内阁授权,教育部长亲自督促,两个工作范畴是:第一是处理和解决师资的问题;第二是拟定短期和长期的解决方案。他也承认处理华小师资课题压力很大,并呼吁各方冷静务实看待问题。

第一时间的反应是,这下好了!政府终于有决心解决这个几十年都没法解决的问题了。可是,一看到委员会是以魏家祥为首,马上感觉失望,知道这又是一个“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很可能是为了迎合大选就要来到的权宜之计!不是对魏副部长没有信心,老实说,他是马华公会在政府内的高官中,比较能够胜任的一位。我们都知道:马华部长在内阁里的“当家不当权”,他们的官位和权力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部门里的高官,很多时候拒绝听命马华的副部长!副部长有事“相求”,还需移驾到高官的办公室!一般上说,所有非巫统部长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我对这个特别委员会不敢抱着太大的期望。

对“变质”的恐惧

长期以来,华文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始终问题一箩箩。尤其是华文小学师资短缺的课题,几十年来至今无法彻底解决。间中又会出现一些令华社非常不快的事件,如:最近发生的临教新合约风波,还有调派不谙华文的教师到华小担任马来文老师与高职。而经常有这类对华校不利事故发生时,部长或高官们都会归咎于“行政偏差”。

华小之所以称为华校,就是因为用华语华文做工作语文,学校的行政运作,如发通告,所有对师生的报告,课堂里的指示等等都用华文,官员说马来教师也可以教导如体育和图工等科目,就得要用到马来文或英文作为教学语文,再如果担任高职者不谙华文,学校行政上也得要改用马来文,这根本是变质的前奏,华社不能接受!我们都知道:华社最在意的是要保存华校特征,强烈反对以非母语教数理科的课题,也是对变质恐惧的一个表现。

政府缺少诚意

大家一定觉得奇怪,为什么这个问题一再浮现,经过了这么多年,也经过了多位部长、副部长的努力,还解决不了?

笔者认为,问题的根本主要是因为政府缺少诚意,不肯真正依照华校的需求来克服。所以我认为只要政府拿出诚意,这个棘手的问题,不难解决!

一直以来,教育部长与高官们都认为,整体而言,已经培训了足够的师资,来应付各个源流学校的需求。问题是,这些教师并不符合华校的需求:英国人说的:square pegs but round holes! 意思是:方型木钉进不了圆洞!非常贴切地描绘出这个问题之所在。所以我们看到:国民学校里教师过剩,华小却教师短缺!

于是教育部官员尽量把多余的教师调派到华小,在教育部官员的立场来说,这些教师已经具备了语文教师的资格,可以在华校教导马来文和英文,也可以教导其他技能科。

这些巫裔教师到了华小报到,校长的难题来了,好些这类教师是先在马来学校服务过,工作较轻松,来到华校往往工作量增加,又面对不同的环境,很多教师的表现不理想,不能得到学生的喜爱。好些校长告诉我,他们宁愿用华裔老师教国语科!甚至觉得临教都会比较好,只要他们有基本的马来文优等或及格,就能胜任,也较受欢迎。那些优秀班和考试班,也多数由华裔老师负责教马来文。这么一来,要安排巫裔教师的授课时间表,令校长非常头痛。

教育部里的高官,时不时又有一些动作,比如:最近调派主修社会科学研究的马来教师,说是可以当辅导工作。换言之,教育部高官就是千方百计,要将马来教师“推销”给华校,而华校当局就为了应付诸如此类的事,疲于奔命!

这些教育部的小那破伦(马华会长所谓的鸟人) 就把他们要局调派到华小的教师,归入为华校教师,所以他们说:华小教师短缺问题不大!

几项建议

纵观以上各点,笔者敢敢向特别委员会建议以下几点:

1。马上调走多余的不谙华文的教师,空缺由临时教师填补。必须承认,要说服当权者并不容易,要改正这些所谓的“行政偏差”,是个非常的考验!

2。通过举办假期师训,恢复培训临时教师。这是一项很实际的办法,确确实实增添华小生力军。

3。各师范学院必需增加培训华文老师,招生范围也要包括独中毕业生。

4。继续举办大学毕业后的师范文凭课程,这种一年课程可以培训有特长的专业老师,到华校服务。

我认为政府可以拿出诚意,马华公会会长如果有办法说服教育部长慕尤丁,脚踏实地,按步就班地培训华小所需要的老师。现在作为公务员的的教师,薪金高,服务条件又好,不怕找不到“勇夫”,能够招到符合资格的学员。那么只要三五年的时间,就能一劳永逸解决这个纠缠华社几十年的问题。只是关键的问题是:马华能吗?政府肯吗?

(按:原文刊载于 2012-3-16 《光华电子新闻》)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12年3月23日首版 Created on March 23, 2012
2012年3月23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March 23,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