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我所了解的本书作者
(《青年教育和民族醒觉》序)

── 连和胜 ──


1. 作者经历一二

《青年教育和民族醒觉》作者陈业良博士,邀我写一篇序文。我以为他应该物色一位地位崇高,学问渊博的社会领袖或学者执笔,才符合时下一般作法。可是转念一想:这却是一份殊荣,一个机会,将我们这些年来的同窗共砚,思想交流有所交代,并介绍他的生平经历,基本信念和理想,身为老友,也就觉得义不容辞了。

作者和我,二十五年前在南洋大学云南园,共同分享那一段令人回味无穷的大学生涯。毕业后各奔前程,地理上的隔离并没有阻碍这份友情的联系,尤其在最近七八年,我有机会在北马的吉打、槟州担任联邦视学,大家都在教育领域内服务,他和我的交往与沟通,更是加强。我们时常在一起,评论时事,分析教育问题,闲话家庭儿女教育等等,有时甚至在饭桌上,游泳池畔和公园里,也乐此不疲。

陈业良博士的一生经历,是个典型的苦学奋斗成功故事。他小时种过田,尝过那种落后农村艰苦的滋味;也跟随母亲做小买卖并以累积购买几块耕地。小学时,每天放学便在店内帮忙父亲冲茶做糕饼。中学时代曾踏脚车来回星洲;考过多次剑桥和高级剑桥但成绩总是欠理想。曾经和莫斯存校长及何和伯同道等人合作在双溪大年创立一间照相馆(即老街场的半岛影社,目前还在,不过已转售别人经营)。在摄影方面,作者早年深受朱正华(钟灵)及颜清文(南大)的影响。他自称“拍像的时间比听课多,洗像的时间比做实验多”;曾于1961/2年担任南大摄影学会会长及第一届新加坡国际学生摄影沙笼比赛主席。在1962年的泛马影展中,作者荣获全场六张最佳作品之一。目前作者正积极学习录影拍摄技术,准备用于业余及教育两方面。作者也曾在槟城的天德园,在他的贤内助杨玉英女士的协助下经营一个农场,亲手饲养一千只母鸡。

南大生物系毕业并工作四年后,在面对生活的挑战下,他申请进入马来亚大学,攻读教育专业文凭。工作后两年更排除各种阻碍,克服艰辛的环境到纽西兰的维多利亚大学攻读生物学硕士学位。七十二年初返马后便在理大教育学院服务;七十五年在后者全费保送下,携带家人到英国的基尔大学(Keel) 及萨塞士大学(Sussex),分别攻读科学教育硕士与博士学位。八○年返回理大继续担任理科教学法至今。明年初,即一九八六年,作者又将利用理大资助的研究假期携带太太及两位子女到美国首都,华盛顿大学继续他的研究工作九个月。

2. 作者的足迹和工作范围

陈博士的足迹,可说遍及欧亚非三洲:除了上述求学所在地之外,远如澳洲的雪尼、墨尔本及柏斯,苏联的莫斯科,整个西欧,东欧的匈牙利及南斯拉夫,北非的摩洛哥,印度的新德里:近如香港、缅甸和泰国,都是他通过旅行,进行考察教育,社会发展及人们生活的对象。在华校服务方面,他曾执教于双溪大年新民小学、星洲海星中学、芙蓉中华中学及槟城钟灵独立中学一共六年余。

走过许多不同的国家,加上六年在西方居留,使作者体验到多样化的生活方式;身受中西方文明的冲击,更由于他主修科学和教育,他看到西方民主制度及科学思想的发扬及实践,使他对问题的看法和分析,往往有独特的见解及深度。八十年代伊始,他充分发挥了他的长处,作为一名受华文教育的学者,在华社发展及改革工作上扮演积极的角色。他不但在教育领域里提供理论和实践,还在华人社团,青年组织里担任各种职位。这些团体计有槟城的南大校友会、柑仔园修道院女中及商务小学家教协会、钟灵校友会、槟州华人大会堂、琼州会馆、琼乐同乡会、陈氏忠义社、琼崖陈氏宗祠。几年来任劳任怨,花了他很多宝贵的时间,但也使他获得难得的第一手华社活动的资料。单从“华团改革的障碍及其克服方案”和两篇奖、助及贷学金的调查报告中,足以透视作者在这方面所下的心血及其对华社的思想改革耿耿于怀的感受。他也兼任几个青年团的顾问;协助文教团体策划研讨会、工作营及拟定常年活动计划;担任几方面的咨询委员及到处演讲,这几年来他所发表的讲稿及著作可说不计其数。和他并肩工作的同道,常常会受到他那种积极、认真、乐观、热诚待人及淡泊名利的精神所感染。

他所关心的问题,也从家庭及学校教育,转向青年及社会方面。由于这些问题最终逃不出政治的因素,因此他也无可避免地牵连到政治的领域。这二十个月来,他曾在报上针对马华公会及其党争,参与他人或各自发表过七次的评论,本书(社会版)收集了其中三篇及另外五篇政治评论的著作。

从以上所述,我认为作者是现阶段华社中相当难得及脚踏实地的一名社会教育工作者。

3. 作者的几项基本信念

对教育事业,陈博士有几个基本信念和看法。作者相信生活就是教育,即使是工作、娱乐或游历等都可当作学习过程的一部分。由于这个信念,他主张充实生活,增加人生经验,他对旅行具有特别的偏好,(曾于1978年驾车露营旅行欧洲21天)他认为假期中带家人去旅行,除了在探究当地社会发展,风土人情而有所借镜外,还可以和家人一起渡过一段“同甘共苦”的日子,他称之为“分享经验”(shared experience)。陈博士认为旅途中的辛苦和乐趣可以加强小家庭的感情,实是家庭生活,子女教养不可或缺的主要成分。在工作方面,如果我们能够把工作的承担当作是学习的挑战,那就不会感觉枯燥无味而因循苟且了。作者常常对年轻人说:“工作可能是为了别人,所学到的却是自己的。”

近来有人提出华社出现一批“不务正业”的人士,对此陈博士认为:无论在什么场合,和什么身份的人在一起,那怕是理大生、国中生、抑或是独中生、小学生、商人或工人,都是他施教和学习的对象。无论从事那种行业人士或什么类型教师,他都愿意耐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并趁机试用和印证他的理论和建设。他对大学的份内工作及社会的额外工作只有优先处理而没有轻重的区别。从他的观点份内的工作和额外的工作都是正业。这几年来,他不断被邀协助独中的发展工作;在师资训练与教育咨询等方面作者提出新的理论和方法,有时表现得比“份内工作”更加热忱和积极。从他本月初回答新山一位读者“思想问题,教育解决”及“本国华文独中的发展趋势”两篇作品中,充分看出他是不“误”正业的一位社会工作者。

现行的小学新课程(KBSR),强调个人资质潜能的“全面发展”。在这方面,作者以为:我们每个人都没有充分发挥我们的潜能,我们所能扩展与进行的工作量度(Capacity) 和效能,比我们平日所达致者要高出许多!我要以陈博士本身为例子,加以说明这点。

在体能方面,虽然作者已年逾半百,却能逐步锻炼和培养,除了太极拳持之以恒外,他先和我去登水灞,再进一步爬升旗山,然后才到沙巴遂了他的心愿,征服了沙巴的神山,攀登到一万一千尺高处。下山后随即动笔写了一篇“我从神山下来”(见玻璃门月刊第33期及本书第11篇部分原稿);说明登山的经过和教育意义。他把发展智力、体力;培养治学态度及做人道理等心得用深入浅出的方法写在“树立起华校生的形象和抱负”一文中。作者是本年中在沙巴各地向六间独中全体师生巡回演讲后才写成这篇讲稿,我特地介绍每位中学生阅读这篇富有沙巴风味的作品。

在工作潜能方面,就以这两个月(八五年十及十一月份)期间而言,作者除了在理大的正常工作,为玻璃门月刊写每月专稿,光华及星槟日报的元旦版专稿,整理出版这本处女著作的工作之外,他还参与以下十二项额外工作:

以上十二项额外工作,除了(3. 4. 7. 10.)四项还在进行中,其他都已妥善交代清楚,证明了他的工作量度论点,也就所谓操作“高产量”。只要我们有恒心,有毅力,有着周详的计划,良好地利用时间和机会,便能发挥高强的工作潜能及效能。照陈博士的意见,我们每个人应该有更高强的工作表现,并达致更高的成就。

4. 作者的著作和寄望

这几年中,他被邀到处演讲,勤于写稿,北马的读者几乎每月都在报上看到他的讲稿和文章;比较令人留意的是作者在玻璃门月刊没有间断地每月一篇专稿,以及在南洋商报言论版的作品。他写文章的态度,异常认真,写了初稿后,都要请人先过目,这几个先睹为快的人包括钟灵独立中学,也是南大同学的范高贵校长及我本人,有时也请师范学院的庄春海讲师,骆静山校长等人。经过最少两人之文字修饰,措辞推敲,别字订正之后,再将有关论点或有“过火”或不妥之处,找人讨论,每每写完再搁一星期以便辗转思考,然后修改妥善才放心寄出去。他这样做,也有他的苦衷,因为他常常告诉我,他拿起笔来总是不能达到挥洒自如的地步。

作者对时下青年,尤其是大专青年,寄予很大的希望,这点可从“大学生的社会使命和领导技能”一文中看出。他对华社改革的建议可能远远超越目前华团的一般看法,这点可从“三保山的长期发展”及“建立起餐厅论坛”两篇作品看出。作者在“华团困境的根源及其解决途径”及“马华党争后新领导层应有的步伐”两篇作品中对华人的政治困境有突破性的看法。

陈博士所写的著作文字,反映出他一生的经验,过去几年来埋头苦干的结果,叙述了他所参与的活动、内心的感受、信念、理想和抱负;同时也表现出他那种敬业乐群,循循善诱,与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崇高精神。这次陈博士心血来潮,把有关青年教育的讲稿选出二十篇,社会和政治的作品三十篇,整理成这本文集,呈献给华社,以期在青年教育及社会醒觉和改革方面有所贡献(陈博士打算较后把这几年来发表有关教育的作品编成第二本文集)。

我真诚的希望,广大的读者们,特别是青少年的一群,能够珍惜这本陈博士心血结晶品,细心研读,详加思考,必能对社会有新的看法;对解决问题、组织及策划技能方面能获得新的启发和激励。此外对民主思想,科学方法与态度,有更深一层的了解,更希望能达致意识形态上的改变。

是为序。

(连和胜,联邦视学,24-11-1985)



自强不息 力争上游

2020年08月09日首版 Created on August 9, 2020
2020年08月09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August 9,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