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有关[学校行政管理]的一些探讨

── 连和胜 ──


前言

在现今这个讲求效率与生产力的时代,大家对一间学府的行政与管理,期望愈来愈高。学校的一切操作和表现,也和它的行政管理效果分不开,作为一校之长,在这方面更是处于一个各方注目的焦点,所以教育部属下的国家教育管理学院(IPPN) 为校长们主办了训练课程及研讨。在小学新课程试行初期,校长们也是第一批被委派接受有关训练,希望他们对新课程的目标与策略有所认识。当然,在职薪方面也相应地调整,校长的选拔与委任,也有了新的程序。

有关校长角色的探讨

曾经看过 IPPN 准备的一份清单,里面包括超过一百项校长应负的职责,表面上看来,要有“超人”的本领,才能有效执行校长的任务。校长的职位,一定要由受过教育专业训练的教师来担当还是任何一位行政者都能胜任?而校长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诸如发薪、监督员工、处理纪律、发展学校设备及一切公关事务等等的行政工作上,还是要放在课程(Curriculum) 的管理及领导,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策划与施行,督察与指导教师们的教学上?有人说,把重点集中在教师在课室里的工作,而把学校行政管理当成次要,是头尾不分(The tail wagging the dog)。另外也有人认为:学校主要的投资应是人力资源,主要是教师和学生,行政只是促成教师教导学生学习的方便,提供了间接的安排。(意见多多,莫衷一是,这就是教育!)如果我们看过好些校长终日忙碌,处理办事处文书等行政及公关事务,根本没有时间监督教师及学生的课业;也看到了一些校长,不但自己教导主科,也经常与其他教师讨论有关课程发展及教学法问题,行政和管理工作,交由书记或是其他老师去执行。我们所需要的是哪一种校长?

组织管理的新方向

近十年来,东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和日本的许多学者,从事研究企业组织及管理之分析,带来一个百花齐放的局面。我们看到了包罗万象的研究成果。比如:系统分析(Systems Analysis),力场学论(Field Force Analysis),输入/过程/输出(Input/Process/Output) 模式,品管圈(QCC),时间管理等等,不但在企业界有着直接冲击,对教育机关的组织和管理方式也带来巨大的影响,许多理论已被接受而应用于教育行政上。比如输入/过程/输出的模式,在本国教育研讨会常被提出,把一些如校舍设备、师资、学生与财政资助等当作“输入”事项,经过一系列如教学、辅导、训育等{过程}后,就有了成果的“输出”,那即是学生公共考试成绩、学艺比赛、球场竞技、运动会奖牌等。话说回来,我们能不能把学生当作原料输入学校这个“工厂”,而把毕业学生比做制成品来看待?企业管理与学校管理有何不同?

学府作为一个行政组织

英国的学校理事会(School Council),曾经在一九八〇年至一九八三年,邀请伦敦商业学院的一位教授查理士汉地(Charles Handy),就学府的组织,管理及领导各方面进行探讨。汉地教授是一名工商管理专家,对教育自称是门外汉,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探讨比较学府与工商业机构的异同,他的报告是一份很有参考价值的文献。

他的报告书首先阐明有关四个机构文化(Culture) 的概念,他把组织行政分成四个不同的类型,对于行政结构、工作环境、气氛、人际关系和操作方式等等,形成某种气候或文化。他认为学校里的问题是:校长应该选择一种文化平衡。就是不能一概而论,认为某种文化是最适当,因为必须考虑到学校的背景,学生的家庭环境,教师的资格与倾向等有关因素。(其实,我们对一些理论和概念,亦不能以为是外国研究出来的,必定是好的,而照单全收。)

由于学生这个重要的因素,学校和商业机构或工厂,迥然不同。学童在组织里的地位是什么?工人吗?客户吗?抑或是产品吗?真是费思量。汉地教授也讨论了许多学校的特征,以及许多学校与工商组织的共同点。当然他讨论的对象是英国的学校,和我们马来西亚的情形有些不同。大家如果有兴趣,可参阅该本报告书:Taken for Granted? Looking at Schools as Organizations (Longman,1984)。

我的读后感是:一间学校的行政组织与管理作风,校政处理方式及课程课外活动的制订,是和该校的办学方针,教育理想及宗旨或哲学息息相关的。要点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毕业生,被公认为成功的“产品”。

几项建议

谈过一些有关组织与管理的一些问题后,我想在这里提出几项建议。这些都是我们视学团比较常接触到的问题,根据我们的观察,认为有相当好的成功机会。

(甲)在经济条件许可下,极力营造一个优美整洁的环境,校园里栽种树木和花草。树荫下设有椅凳,让学生有休闲之处,所有的空间加以美化,墙上添上学生们的杰作,课室内设备齐全,软板上有着壁报、图片与挂图等;这一切工作,可以让老师和学生共同协力,在下午放学后,或在星期六课外活动时间内,甚至在假期中进行。(请参阅有关[师生共同建设]之拙作,在《文道》第75期发表。)

(乙)别让太多会议浪费了宝贵时间,各种委员会成员应该减少,去掉繁文。决策可在与几位“重臣”商量后,加以实行,并且保留一些余地,以便回馈(Feedback)。有些学校,以委员会方式管理(Committee-Managed),又有重复又重叠的多层次的决策层,往往谈了又谈,空雷不雨。

(丙)各尽其才,选贤与能。选拔有才能,有干劲的老师,负责各部门工作,要使他们觉得这是重任,可以将各部门的门面及设备,加以充实。比如说图书主任可给予一个适当的办公室,经常对他们的工作表现加以讚赏和表扬,并且尊重他的“名份”和“地位”。我相信这是最好的激励(Motivation)。

(丁)大力促进专业精神。在我们这个所谓知识爆炸的时代里,老师们的进修,培养“活到老,学到老”的好学精神,正是专业精神的重要一环。校长可定期举办校内座谈会,对某个课题进行探讨,并且鼓励专业活动,如提供利便,让老师们参加专业性组织,或订阅专业刊物等。我以为,作为教学工作的领导者,校长可以“以身作则”多多参与专业活动。

(戊)订立办学方针,制造多方面的成就。我的意思是说:学校应是多元化的,看着许多种成功的机会和方式。既然新课程的目标在于学生全面潜能的发展,学校可以满足更多的学生,使他们有成就,不单是学术方面,成就的奖赏,也让多一些学生有机会享受。学校应该可以像百货公司,满足社会普遍需求,而不是作为一间专门店,只照顾一小部份特别的顾客。

结语

撇开客观的因素不谈,作为一校之长,对于校政的策划,安排与管理,是有必要加以关注的。然而,一切成果都有它的代价,一位成功的校长,除了个人才智与作风之外,倚赖的是他对教育管理的认识和他的专业精神。这些话说过了之后,我们也听过“一样的米却养活一百样的人”,我们当然看过各式各样的校长。我要在这里以三句英文结束本文,这是我在某位校长的办公室里看到的:

Some people make things happen,
Some people wait for things to happen,
Some people wonder what happened!

〖注〗:本文曾于一九八七年八月一至二日,提呈沙巴华小工委会主办[华小教育行政研讨会]为工作论文。
〖附记〗:本文发表于10/1987《文道月刊》第77期,觉得尚有参考价值,故重新以简体字打字上网。



自强不息 力争上游

2016年10月19日首版 Created on October 19, 2016
2016年10月19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October 19,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