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也说陈充恩校长

── 颀 洋 ──


  今年的2月4日,是梹城钟灵中学第7任校长陈充恩遇刺身亡的一周甲祭日。为缅怀陈校长对母校的贡献,100多名钟灵校友于当天聚集在陈校长坟前举行追思会。在场宣读的祭文、个别校友的悼词,对陈校长的为人及其办学理念,无不评功摆好。

  自陈校长遇害以来的60年间,诸多关于他的论说,都有一个共同点:有赞无弹,全是极高的正面评价。

  写历史名人的评论文章,如果能避免一刀切的观点,尽量从多个角度作深入、全面、客观的探索,所得结论理应会更加中肯和贴近真实;否则容易流于偏颇,轻则人云亦云,严重的很可能沦为以讹传讹了。

  教育系出身的陈校长,钻研各国教育。为着提高钟灵学生的英文水平,他把绝大多数的主要学科,全都采用了英文课本,并以英语为单一的教学媒介语;初中班级仍保留华文教学的科目,主要有华文、历史、地理三科;上了高中,无论是商科或普通科,就只剩下“孤语寡文”的一科华文了。正是这样的“钟灵模式”,赢得几乎毎一个论者交口称赞的“中英并重”的美誉。然而,显而易见地,那本孤身只影的华文课本,重不足四两,怎么说也都撑不起钟灵那块分明写着“华文中学”四个字的大招牌。面对几十斤重的各科英文课本,那本相对身轻如燕的〈新编高中国文〉,只能羞人答答地躲在招牌底下的一个角落里苟延残喘。此情此景,把钟灵称为“华校”,似是而非;若改称为“英校”,又似非而或是。总而言之,无论哪个提法,相较于“中英并重”的美誉,“重英轻中”是更加名符其实的。

  陈校长遇害后,英殖民政府以钟灵为突破口,全面启动旨在消灭华文教育的改制阳谋。钟灵在此前早已采取的“重英轻中”路线,正是改制在得逞前的一个关键过程。除威迫(如吊销孔翔泰老师的教书准证和褫夺族魂林连玉先生的公民权) 外,英殖民当局引君入彀的诱饵,是政府的大笔特别津贴金。当时在改制浪潮中推波助澜的马华高层领导人,就曾这样公然直呼曰:“想要更多津贴,就得走钟灵的路线!”此岂非意味钟灵在接受特别津贴金之前,实际上已先自我改制了?

  说到钟灵学生考取剑桥文凭的不凡锋芒,不少校友都不免沾沾自喜地与有荣焉。倘使作个统计,算一算考获剑桥文凭的各该年学生人数,在同年同级学生总数中所占的百分比,也许可以得出一个具有较高可信度的代表性数据。此外,若论英文水平,比起现在的一般独中生,陈充恩时代毕业于钟灵的多数校友,恐怕未必就居上风。

  一甲子在弹指间过去了,当年选择“重英轻中”的凄凄苦心,或许也包括了为华校生谋求留学出路的无奈。然而,时移世易,东风压倒西风已是大势所趋。今天,当方块字把龙的传人送上外层太空、当亚洲的常任理亊国代表在安理会使用华语滔滔雄辩……特别是当纳吉首相把他的小公子送到中国学习中文时,学好英文已不再是一枝独秀的升学出路。华校生出国深造的宽阔大道,条条通神州。爱护母语教育的华教先驱们,当务之急是:把握时机,提高华文水平。

(2012年2月12日刊于《南洋商报》言论版)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12年2月12日首版 Created on February 12, 2012
2012年2月12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February 12,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