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自强不息的华中人

── 文 馨 ──


自强不息,是华中人的校训。“自强不息”源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后一句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民国梁启超曾给当时清华学子演讲,引用《易经》上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激励学子们自强不息,继承中华传统美德。熟读圣贤书,一生为何自强不息?华中人爱我中华民族文化不言而喻。

《华中百年情》一书似乎可圈可点,提供我们不少珍贵历史资料。

杨绍强在《波澜起伏在山岗——华中100年纪要》一文中,在小章节南洋教育的进化,如此叙述“华中的创立标志着南洋教育的进化,由小学进入了中学阶段,意味着华人各帮打破地方主义,愿意放下畛域之见,在办教育这件事情上团结一起,为华南洋华人子弟创办中学校,华中是南洋教育发展的里程碑。”

如果不避重就轻,用更准确的文字描述,那就是1918年陈嘉庚联合马六甲培风小学、新加坡端蒙、养正、启发、爱同等十五所华文小学校总理,在中华总商会发出召开筹办南洋华侨中学之通告,各帮领袖共55人出席响应,并成立54人的临时董事会进行建校募捐。

这所如第六任黄俊昌校长说的“南洋华侨中学,系南洋侨胞集资所建”,1926年期间鲁士毅校长引发的绯闻,华社也不置身其外,因为华中学生退学不仅牵涉“华中”的“存亡兴废,也关系全体华侨之荣辱。”

华中,华侨、华社、南洋华侨中学都是唇齿相依,1939年董事长李光前在《华中二十年》校庆纪念号上,毫不讳言的直陈:“华中”是“南洋之华校”。李秉蘐在《二战前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对华侨中学的贡献》,一文中概述了当时“华中”诞生的时代背景:“新加坡在很长的时期内只属于华侨的私塾以及现代方言小学,而无中学,这极大限制了高等学历人才的培养,同时不利于华语的普及和华侨的团结。因此成立一所南洋华侨的最高学府,便成为新加坡华侨多年夙愿。”

对今天的我们来说,二十世纪英国殖民地统治下的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就是南洋各地侨众集资筹办的唯一一所以华文作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最高学府——中学。

南洋华侨中学小并不固步自封,1938年薛永黍校长还特聘黄望青当老师开办“英汉对译”一科,战后最早复校的南洋华侨中学还应上海书局的请求,由华中教师成员的民主同盟集体编写一套小学课本。

薛永黍校长虽是民主同盟成员,前后历任12年(1936-1948)校长的他,有位赵沨老师如斯称誉:“薛校长有点像蔡元培先生那样的精神,他对不同政治主张、不同学术主张的教师,都可以团结他们。只要你严肃的教书,你的教书的质量是高的,他都会团结你。”

薛永黍校长可说积极身体力行肩负蔡元培与陈嘉庚“教育救国论”的重任,梁勇在《惊鸿掠应——蔡元培访问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指出蔡元培用毕生精力去探索和实践的主题,不仅仅是让学生变得“有用”的所谓精英人才,“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体、智、德、美”是健全的人格内涵,“一无偏枯,才可教练得儿童有健全的人格。”“教育是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更是提倡者陈嘉庚的创办南洋华侨中学爱我民族文化具体表现。

南洋华侨中学是陈六使先生创办南洋大学成立之前的华文教育最高学府,这所新加坡六年必读华语必考华文的南洋华侨中学,很快也就成为了唯英文英语之上的统治者眼中钉。说“李光耀崇信优生论,一骨子毫不遮掩的华人优越感,他才是标准的华人沙文主义者。”那是对李氏的献媚,因为他曾为自己是没有文化的南来华人后裔感到羞愧,饱受同时代华裔知识分子讥为二毛子感到十分愤怒。

世界各国各地中学几乎都属六年制,1974年及1974年之前的南洋华侨中学,就是执行行动党全新加坡统一考试的四二制教育改革制度,1975年将南洋华侨中学高中一、二两年中学班,从母校移出在山岗右侧成立华中初级学院。因此,雨石在《杜辉生团队与华中大转变》文中,说“当年的中学六年制,后来削减为四年制,如今又在华中成功衔接,恢复原先的六个学年制。”无疑是为了颂扬杜辉生,也间接的有美化当政者的教育改制之嫌。华中初级学院是名副其实的回归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然而不幸的是南洋华侨中学不仅改变了原名 The Chinese High School,百年华中的华中悄悄成功改名换姓变成了华中 Hua Chong Institution,“华中”,不仅在一个仇视华文民族教育掌权者顺利的偷换了“华中”概念,所谓传统华校竟然高级中学放弃必考高级华文,堂堂传统华校不鼓励学生报考高中华文,本地大学华文系何来本地学生呢?

“南洋华侨中学”是当年南洋华侨的最高学府,是战前南洋华校教育的一个里程碑,即使不像华中早年邵老师那样要求同学背诵古典诗词,也至少应该是坚持热爱民族文化自强不息的华中优秀传统,延续第15届特刊的呼吁“维护民族文化的坚固堡垒”。

然而,在列车直通世界和培养双语双文化的幌子下,高级华文已丧失必考科的资格的华中 Hua Chong Institution(见雨石《杜辉生团队与华中大转变》,华中哪还有何骄傲可言?杜辉生是否正如其所言扮演华中埋葬学习高级华文推土车的角色? 这样的“华中”,不仅违背了陈嘉庚创立华中是南来华侨自力更生在南洋创办的第一所华文中学的宗旨,更愧对蔡元培期许:“诸位是南洋青年的中心点。哪样叫作中心点呢?就是责任重大,人人都拿你来做模范,做中心归束点。”

今天,百年的华中师长学子如何作为南洋或马来西亚的一个中学六年都必须以考华文华语合格的典范呢?难道非得逐渐以他族语文来取代华校传统教学媒介语,对自己的母族语文自戕不息不可呢?以双语为名恐怕就是为了给自己无法培养学生以华文华语交流沟通遮丑吧。南洋大学被关闭,可说是华文教育最高学府不幸前例。

难道这就是妄想以华中校名(Hua Chong Institution) 来取代富有百年历史校名的南洋华侨中学(The Chinese High School) 的最根本原因;创办人陈嘉庚先贤和薛永黍校长等人,在当天周年庆典上似乎只字未提,也许南洋华侨中学中英文校名就会有在校门前不翼而飞的一天了。

希望华中人推崇传统民族文化的自强不息,不会在某些华中人主导下演变成将华文华语自戕不息。


〖雨石来邮〗
顷阅贵网站文馨君的佳作《自强不息的华中人》,引述本人一段话,并断定“也间接的有美化当政者的教育改制之嫌”。雨石的原文是这么写的:“历史也够吊诡的,当年的中学六年制,后来削减为为四年制,如今又在华中成功衔接,恢复原来的六个学年。”文馨君引文遗漏了“历史也够吊诡的”一语,历史的怪异和原作者的感受也就不为贵网站读者所理解。至于“间接美化”云云,就交由读者判断吧,我无意置喙。
16-4-2019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19年04月13日首版 Created on April 13, 2019
2019年04月16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April 16,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