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通 英 语

── 董 文 ──


从前,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是英殖民地,受英文教育者轻易就能得到政府和商业机构的职位。不会英文的人,常受使用英文的人刁弄和欺负,心里十分不满,对英语文化起反感,也形成了一些错误的观念。听别人讲英语,总会骂人“忘本”。实际上,骂人“忘本”,只是泛泛之语,并没有指责那些刁难别人的可恶作为。

现在,两地都已经独立建国,英文仍是官场语文。为了在逆境里争生存,得要学英文。语言与文化紧密关联,学英语承受着英语文化,殖民地时期,承受的是殖民文化,建国后,是残留殖民文化观点的附属文化。

时下大家都认为,学科技非英语不行。这是近代的现实,并不是永远的真实。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德文是科学语文,学科技不可不懂一些德文。近代英美科学领先,大英帝国统治过许多殖民地,英语在大半世界的商业流通,英文成为不可缺少的工具。用英文学科技,是因为英文科技书刊众多,学识普及,交流频繁,便利学习和研究。华人如果不用中文发展科技,中文就缺乏有关科技语言词汇,影响有关文化知识的进展,华语圈的科学知识水平会低落。因此,新马的华语圈内,科技水平比中国内陆和台湾低落,文化水平比较低。这种情势,更促成华文使用者,学科学非用英文不可。

学多一种语文,有助文化交流。了解多一种文化,视野增广,能更全面的理解事务。特别是,中英语所代表的文化体系和世界观,有着天渊之别,依靠翻译很难确切了解一切内涵,得熟悉中英双语才能融会贯通。努力学好英文,了解英语文化的真实面目,才是脱离殖民文化奴役的办法。

受欺侮的华校生,学上英语,懂得双语以后,是不是精通中英双语呢?许多中英语都懂的人,对华人讲英语,电子邮件也多用英语,是不是达到“忘本”的境界呢?会不会藉英语轻视、欺侮别人?

通晓中英双语的人,只有一部份从事翻译工作。中英对译,要求两种语文都有相当的功底。更重要的是,要了解两种文化的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习惯迥异,语法不同,词汇不同,意境不同。许多定型的英文名词,难能找到等价的华文词语,需要创新中文词语。现在的“办法”是把英文语句夹入中文里。不懂英文语句的人,看不懂。看懂的人,有时也不清楚夹杂语句的全部内涵。毕竟,不将英文语句用中文表达,还是不能把原意说得完整。

除了名字和引录英语原文语句外,中文夹杂英文语句,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要表示“精通”中英双语。所谓“精通”双语,事实是没能力用中文表达英文语句的意境,即,中文还未达到精通的地步。既然中文不精通,不一定已经是掌握了英语的意境。不论是中文或英文不纯熟,都不是精通双语。

另一情况是,想不出对应的中文词语。中英对应的词语,不是本来具有的。必须懂得英文词语的内涵,英语的应用习惯、文化的特点,才能创造对应的中文词语。这个过程,需要一段时期。在这个时期,可能出现好几种“尝试”词语,经过众人的采用、淘汰,才会定型为合适的对应中文词语。

在定型的等价词语出现以前,相应的语词还不能达到圆满的对换。有时,得从整条语句、整个段落或者全文和言语的背景,去厘请原意。简单的借用英文语词,不尝试用中文讲明大意,很难准确的表达英文词语的原意。

一些学术词语,在英语文章里,有时还得先讲清定义。在中文里插入这些英文语词,意义含糊,更容易引起误解。因此,在中文里套入一两个英语词语,最好注上中文大意,方便理解。懂得两种语文,要根据两种语文的特点,促进文化交流,才会进入精通双语的境界。

2011-2-18稿
2014-2-15增修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14年2月15日首版 Created on February 15, 2024
2014年2月15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February 1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