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谈中国股市的减持新规

── 陈定远 ──


中国股市向来乱象丛生,恶习难除,野蛮生长。中国证监会今年来,为了整治股市,屡屡重拳出击,加大监管力度,真是大快人心,人人拍手称好。证监会最近的新政,就是刚刚在5月29日出台的减持新规。减持指的是股东卖出其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减少持有。其实,证监会一路来已经就减持问题出台过政策,可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减持规定虽然定出,仍旧不够完善,而股市里的牛鬼蛇神,魑魅魍魉都是极其聪明的,知道如何走法律漏洞,如何绕过法律行事而不被治罪。

就在发生股灾的2015年,证监会就于当年7月8日发布公告,从当日起6个月内,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和持股5%以上的股东,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董监高)不得通过二级市场减持本公司股份。2016年1月9日,证监会进一步要求,大股东在3个月内通过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交易减持股份的总数,不得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1%。

证监会虽然有减持规定,但是上市公司大股东聪明异常,减持方式花样百出,有“清仓式减持”,有“恶意减持”,有“过桥减持”,甚至有企图操纵市场的“精准式减持”,减持过后,股价下跌,危害散户的权益极大。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公司的大股东、机构投资者具有优先获取公司信息的优势,他们掌握公司信息,比散户掌握的信息多得多,他们有内幕消息,更了解公司,这让他们易于掌握股价的变动趋势,能及时减持、甚至清掉其公司股份,以便达到套利套现的目的,或及时避开风险,减少继续持股所必须蒙受的损失。

广大的散户,由于缺乏相关的信息,往往失去许多套利的机会,或风险来时规避不及,蒙受巨大的损失。

举个例子来说,就在2015年,在短短的几个月间,中国股市经历了一个久等的大牛市,转眼间又迎来一个让人悲痛的大熊市。就在资本大鳄把股价推高之后,大股东和董监高迅速行动,清仓减持,以较高的价格卖出大量股票,大有斩获之后离去。在大户打量抛售之后,股价自然要迅速下跌,散户来不及卖出,就被低迷的股市牢牢套住,那些不愿被股市套牢的,只好含泪亏本将股票脱手。

这段期间,股市从狂飙突进到断崖式下跌,当时减持的股票,竟然达到5000亿元人民币之巨额,而在股市低迷的2016年,减持规模仍旧高达3600亿元,可见减持规模之大,危害股市之巨。无可否认,大股东和董监高巨量减持,扰乱股市秩序,这种寻租套利行为,是导致股市崩溃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股东减持的股票,大都成本很低,这些股票要嘛是 IPO(公司上市)时得到的原始股,要嘛就是非公开发行定增(定向增发)时买到的新股,也就是所谓的大小非(大小非流动股)。大股东减持后套现离场,没有把资金用到再投资或投资到实体经济,造成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遭遇“双失血”,以致实体经济继续低迷不振。有的企业,上市的目的在圈钱,他们通过粉饰报表和业绩,骗到上市资格,上市之后解禁期一到,便马上减持套现,放弃上市公司的控股权,之后销声匿迹。

减持新规规定,除散户外的所有股东,包括公司上市前的股东和定增入股的股东,不论其持股比例,在任意连续90日内,通过竞价交易减持的解禁限售股不得超过总股本的1%;另外一个规定是,那些通过大宗交易方式来减持股份的,其交易量在连续90日内不得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2%,且受让方在受让后6个月内亦不得转让。现在减持新规出台,上市公司大股东或机构投资者,即使第一时间掌握套利机会,也无法减持或清仓,减持新规封堵了大股东和董监高减持的漏洞,要在股市减持套现已经难上加难。

针对证监会的减持新规,新华社二度发表评论文章,分析出台新规的原委与意义,出台减持新规,证监会的目的在于引导上市公司股东和董监高进行有规范有理性的有序减持。“一方面,遏制非理性减持冲动,防止资金‘脱实向虚’;另一方面,提振投资者情绪,为市场重塑信心”。

这次减持新规的政策导向是:“价值投资向前,短期投机向后”。投资股市原来就应该是长期的价值投资,购买股票应该购买有价值,有潜能的公司的股票,让这些有价值的公司能够获得应得的融资,协助这些公司做强做大,而不是着眼于短期的利益,以投机套利为上的寻租行为。

价值投资向前,短期投机向后,让我们期待股市能够健康成长,这是中国各界人士对股市的最天真无邪的期望。这个简单的期望能够实现吗?股市是晴雨表风向标,股市是一个提供价值投资的地方,这也许是当初建立股市的初衷和理论根据,然而股市是个鳄鱼潭,处处是凶险,人类的贪婪在这里人为地方大,股市不可能回归正常,股市做不到三公,即公平公正公开,股市乱象还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股市的历史,多少百年了,虽然经过多次风暴,经过无数次的整治,今天的股市,依然乱象处处,将来亦然。

(原文刊于 2017-06-04《星洲日报·百思莫解》)



自强不息 力争上游

2017年6月4日首版 Created on June 4, 2017
2017年6月4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June 4,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