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流动性货币的去向

── 陈定远 ──


上个星期笔者指出,西方国家陆续推出量化宽松措施,海量增加流动性货币,企图刺激投资和消费,提振经济活动,然而成效甚小,各国经济依旧低迷。那麽,这些因为零利率政策,甚至量化宽松措施而增加的海量的流动性货币,到底去了哪里?要知道这些钱究竟去了哪里也不是容易的事,这里我们只能数据分析推测。

美欧日英自2008年以来的量化宽松措施,至少增加了6万亿美元的流动性货币,显然,这些增加的货币量并没有全部进入实体经济,没有刺激到投资与消费需求。美国在2008年底推出的第一轮量化宽松措施,金额达6千亿美元之巨,全用来购买房利美、房地美、联邦住房贷款银行这些与房地产有关的政府支持机构的证券,这些机构在次贷危机时濒临破产,是导致全球金融风暴爆发的导火索之一。

向这些机构注入大量流动性货币,目的是重新建立金融市场的信用,稳定信贷市场,让人对这些机构的信心恢复,换句话说,目的在於稳定市场,而不是刺激经济,因此对经济没有直接提振的作用。其实,美国的第一轮量化宽松额度不止6千亿美元,美国总共购买了1.725万亿美元的金融资产。

因为量化宽松措施而增加的流动性货币很多不进入实体经济,是因为有两个好去处。第一个是成为到处流窜的热钱,也叫游资;第二个是集中到金融市场作为投机寻租之用。

先谈游资。何谓游资?游资是一种短期性的投机资金,以寻租为目的。若发觉某地的资金回报较高,游资便会流窜到该地,企图捷足先登,夺人先机,获取较高的回报。香港是个开放的国际金融中心,是游资最活跃的地方之一。游资流窜到香港,除了认为香港有投机寻租的机会外,更多的是为了窜入中国,进行投机寻租活动。

香港金融学家雷鼎鸣教授最近在2月28日的《亚洲周刊》撰文指出:“2008年金融海啸发生后,主要因为欧美国家搞量化宽松,国际上有大量资金流通,直至今年2月初,香港的货币基础共增加了1.287万亿港元(约1650亿美元)”。

另一方面,通过虚假贸易和地下银行等渠道进入中国的游资,有理由相信其金额更大,这可以从中国外汇储备的增量得见端倪。2009年6月中国的外汇储备余额为21316亿美元;2010年底,增至28473亿美元;到了2014年年末中国外汇储备已激增至38430亿美元。仅仅4年,外汇储备竟然增加近一万亿美元,这让人不得不怀疑这是托西方国家量化宽松措施之福(也许是祸?)。中国虽然有严厉的资本管制,但主要通过虚假贸易让游资进入中国也已经是公开的秘密,游资通过地下渠道窜入中国已经没有以前那麽重要。

根据世界交易所联合会(WFE) 统计显示,2013年全球股市成交量为69万亿美元,2014年成交量增加17.4%至81万亿美元,2105年全年成交量又剧增至114万亿美元,增幅为41%。由此可见大量的资金已经转移至股票市场,作为寻租之用。这些的数字,还没有包括用在大宗商品、外汇和其他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上。

笔者有理由相信,量化宽松措施所增加的流动性货币,有很大的一部份是从银行体系被转移到金融市场,变成了捣乱金融市场的游资,游资的进出往往导致金融市场的波动;另一部份资金则被带到金融市场,在股市、汇市、大宗商品和衍生产品等市场进行投机炒作,如此推波助澜,兴风作浪,往往带来破坏性极大的金融风暴!

把大量的资金用在没用生产性的二级股票市场的交易上,为的就是“钱生钱”,就是寻租。

应该用在增加实体经济上的投资与消费的大量流动性货币,却被转移到了金融市场,进行没有生产性的活动上,不但对实体经济没有帮助,反而有害,这是金融市场破坏实体经济的一大证明。

(原文载于 2016-3-13 《星洲日报·百思莫解》)



自强不息 力争上游

2016年3月13日首版 Created on March 13, 2016
2016年3月13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March 13,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