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什么是明斯基时刻?

── 陈定远 ──


10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十九大的一个会议上,谈到如何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时表示,中国必须重点防止“明斯基时刻”出现所引发的市场剧烈震荡。他说,系统性金融风险一般有引发金融危机的可能,它会在市场上引发剧烈的连锁反应,“一家出问题,很快连锁反应,会对经济和就业造成重大冲击,这称为系统性金融风险”。

周小川指出,在这一问题上,全球有一个共同取向,那就是要防止恶性通货膨胀带来的风险,要防止资产泡沫剧烈调整(指资产如房地产或股票价格大幅下跌)造成的风险。资产泡沫可能在股市,也可能在楼市,也可能在影子银行,具体来看,各个国家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风险点都不一样。对于改革转轨国家,特别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国家(如中国)来说,其系统性金融风险主要是金融机构大面积不健康。

近年来,金融市场流行了几个金融热词,例如黑天鹅和灰犀牛等,最近周小川又提出的这个“明斯基时刻”是什么?所谓明斯基时刻(Minsky Moment) 是于1996逝世的美国经济学家海曼·明斯基(Hyman Minsky) 所提出的,他说,当信贷膨胀耗尽后,就是资产价值崩溃的时刻。

现摘引一段360百科关于明斯基时刻的解说:“(明斯基)的观点主要是经济长时期稳定可能导致债务增加,杠杆比率(即债务比例)上升,进而从内部滋生爆发金融危机和陷入漫长去杠杆化(即减少债务)周期的风险。经济好的时候,投资者倾向于承担更多风险,随着经济向好的时间不断推移,投资者承受的风险水平越大,直到超过收支不平衡点而崩溃。这种投机资产促使放贷人尽快回收借出去的款项,就像引导到资产价值崩溃时刻”。

周小川在谈到明斯基时刻时是这么说的:“如果经济中的顺周期因素过多,会导致市场过于乐观并造成矛盾的积累,从而到一定时候出现明斯基时刻。”所谓顺周期因素,是指中国过去经济蓬勃发展,胜似汉唐盛世,市场一片繁荣景象,金融市场高涨,交易旺盛,导致市场过于乐观,资产价格高估。而所谓造成矛盾的积累,指的是长期的市场旺盛鼓励了人们投资更多,投资更多须要借入更多的资金,冒更多的风险,导致杠杆累积加大,只要出现黑天鹅或灰犀牛,带来市场不稳定,就很可能引发资产价格崩溃,造成金融危机。经济旺盛时靠贷款增加投资,会导致中国债务负担沉重,有可能引发金融危机,这就是矛盾的积累和爆发。

中国企业过度负债,其债务比例是非常的高,其杠杆率也是全世界最高的,企业债务总额与 GDP 的比例达到165%,宏观杠杆率则高达247%,两者都高于国际警戒线。一些国有企业和“僵尸企业”的债务严重超高,许多地方政府已债台高筑,仍旧继续加杠杆。允许债务激增,才能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而高杠杆率是金融市场脆弱性的主要根源。

中国的杠杆率为什么至今仍然居高不下?最近读了周浩在 FT(金融时报) 中文网发表的文章《“去杠杆”为何容易走形?》,他分析了为什么中国债务依旧雄踞高位,杠杆率仍旧偏高的原因,笔者觉得他的分析颇有道理。

他说:首先,监管部门需要“去杠杆”,但受到的限制很多,最为典型的就是“不发生金融危机”的底线。在这样的状况下,“严监管”往往也只能流于形式;第二,对于地方政府来说,他们普遍认为去杠杆减债务是最傻的事,他们认为如果频临债务违约的时候,中央政府难道会置他们于不管,见死不救吗?第三,大家都怕被“发展”甩下车,都要搭上“发展”这一班快车,在这样的心态下,就会设法绕开各种金融监管,带来各种违规行为,依旧继续贷款,为的就是投资新项目和拓展业务,多分享快速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好处。

今年5月间,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穆迪(Moodys) 将中国的信用评级,从 AA3 下调至 A1,穆迪给出的理由是中国经济增长放缓,财政状况已不如以前强劲,特别是债务规模继续庞大,中国偿付债务的能力削弱,信用因此必须降级。其实,令人担忧的中国债务问题的存在为时已久。两年前,国际清算银行(BIS) 便指出中国私人非金融部门信贷和中国 GDP 的缺口已经达到25%,为全球最高;去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的一篇研究报告也指出,从2009年到2015年这一时间段,中国信贷的增速为每年20%,这个趋势显然极易引发金融危机。中国整体债务水平已经到了危险的水平,这是毋容置疑的。中国严峻的债务问题,也许是引发下一轮金融风暴的导火索之一。“防风险、去杠杆”应该是中国当前年金融市场运行的主旋律,去杠杆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而且是一个必须保证完成的任务。

从微观层面,金融机构信用风险有所表现。在银行业,近年来,不良贷款有所上升,侵蚀银行业资本金和风险抵御能力。债券市场方面,信用违约事件明显增加,债券发行量有所下降。具体到金融行业乱象方面,周小川表示,存在跨市场跨业态跨区域的影子银行和违法犯罪风险。

(原文刊于 2017-11-26《星洲日报·百思莫解》)



自强不息 力争上游

2017年11月26日首版 Created on November 26, 2017
2017年11月26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November 26,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