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也谈学术的名义

── 陈定远 ──


著名前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为囊括之大典,网罗众学之学府”;又说大学要允许“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也说: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梅贻琦先生在上世纪50年代,曾经是新加坡南洋大学的校长人选之一。

上述两位大师所言,归纳起来,就是两个重点,一是大学要有大师或大师之精神,另一是大学要有学术言论自由,要兼容并包各种思想言论,让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然而,在马来西亚的高等学府里,丝毫没有体现出上述两个重点。

笔者在马来西亚期间,就曾目睹过许多众生相和怪现象。在这个尚不发达,还在发展中的国家,鉴于文化教育水平有待提高,我们不敢奢望有大师的出现,但至少我们还是应该努力学习大师的精神,应该崇尚学术自由,不该压制不同的言论。

在马来西亚,就曾有校长下令,不准异议分子的电子邮件发送到员工的邮箱里,更有校长勒令电脑中心负责人,删除所有异议分子已经发进来的邮件,如此骇人听闻的做法。这些言论是善意的,既不是颠覆性的,又不是洪水猛兽,为什么要打压,让人费解,难道这是以大学的名义……?

纵观本地大学学院之众生相,数十年目睹之怪现象颇多,还有假博士、假教授、假院长等等。有的被揭发后,有无视大众的,有不敢面对大众,仍旧盘踞着独揽大权,死死霸住权位,排除异己,不愿放弃,不愿离去,还经常以大学的名义,以学术的名义,让自己的名字和照片经常见报于各个媒体,钓名沽誉,为求个人的浮名虚誉。

例如,一个大学学院高管的博士学位是真是假,屡遭社会人士的质疑,其本就应该挺身出来,诚实地向社会释疑,究竟是真的有此博士学位?或是用钱从野鸡大学那里买来的博士学位?还是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博士学位?

又例如学校如果发生什么严重事故,为了负责任,校方应该客观公正地展开调查,完成报告,然后向外公布,可惜的是,有的院校经过调查后,就是一而再不愿公布报告。学校的事,特别是有关华社的事,有什么不能公布的呢?难道他们需要藏匿的什么,有不可告人之处?

又例如在人员的聘用上,资历高的被聘为副教授,资历低的却被聘为正教授;资历高的正教授比资历低的正教授的薪金还低,更可笑的是,在教授级别中最高的讲座教授,其薪金反而是所有教授中薪金最低的;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比没有教学经验的新聘老师的薪金还低。诸如此类的怪现象,虽经一再指出乃不公平的现象,大学学院当局仍然一再认为并无不公,不做纠正。

在笔者曾经任教过的大学中,认为纽西兰基督城的坎特布里大学的聘用与升等制度是最优秀的,它完全符合三公(即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如果该大学有职位空缺或职位擢升,邀请有关人士前来申请,负责人会让所有有关老师先阅读所有申请者的材料,让他们先依次筛选排序,然后出机票邀请帅选出来排名前三的申请者,到学校住上一个星期,没有面试,只需要在学校的公开讲座上做一个报告;在那一个星期的时间里,学校会有多次的随意安排,如共进晚餐,共同出游等,让学校老师多了解前来应试的人,也让应试者充份认识学校的环境和老师。最后,再让老师们再一次排序决定谁是最佳的人选。

至于薪资的决定,则有薪资级别表可依,只要按照薪资级别表来定工资,再按个人资历来调整,就能做到公平与公正,而不是按照个人喜好,随便就决定工资的多少,不依照薪资级别表的规定,甚至不让员工知道薪资级别表的内容,就让人不免要匪夷所思了。

大学除了教学以外,就是科学研究。好不容易,一个大学里设立了各个研究中心,力抓各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科研基金,资助老师的科学研究,资助老师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出版老师还在研究的工作论文,编辑出版有学术水平的学报;发放优秀论文奖金,鼓励老师多做有质量研究。这些学术研究的基础设施好不容易才建立起来,只因为两人之间的不和,就把大学里科学研究这一块废了,真是令人唏嘘叹息不已。事后有人曾想拔刀相助,献议接过大学研究这一块来做,却因为被认定为异议分子,受到排挤而不为所用。诸如此类的众生相和怪现象,当然不能以学术的名义来进行,却可以以大学的名义,废掉大学里科研这极为重要的一块。从此,大学学院不再提倡鼓励学术研究,不求大学本部的发展,沦为一所学院,呜呼哀哉!

(原文刊于 2017-07-02《星洲日报·百思莫解》)



自强不息 力争上游

2017年7月2日首版 Created on July 2, 2017
2017年7月2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July 2,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