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添一抹亮色
——参加一个聚会的随想

── 海 凡 ──


  要是没去,思忆中那段日子,可能就一直悬着,不会落到实处。

  “50年后喜相逢”——小舞台正中,横幅高挂。会场人影穿梭,欢声如潮。

  从1969年11月15日开播,至1981年6月30日结束的马来亚革命之声,至今相距半个世纪。当年故人邀约相聚,一个紧握,满怀拥抱,笑声中抖落了几许沧桑!实在不只是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在场的80余人,除了来自散居泰国各处,还有远道中国,香港,大马,新加坡……而来的战友,绝大多数在不同时期参与了当年的电台工作。有的在那里成长,有的在那里度过生命中最充实的日子……少数如我虽然没有直接参与,但革命之声却是响彻在年轻生命中的一把炽热的声音。

  我曾在2017年探访隐匿在历史角落的四方山旧址,回来翻阅资料,向当事人收集整理口述,写了那篇《历史 翻到了691那一页》,撰写过程中那些既陌生又亲切的名字,此时此刻,都在眼前晃动,化为一个个热情洋溢的,活泼泼的人。周遭到处都是笑声,问好声,恍如海面上腾跃的浪花。在温润如太平洋海风的吹拂下,切肤感受到的,却是水面下潜流奔涌的激荡。

  1969——1989——2019:30年,50年,是时间的长度,也是生命的刻度。它让一阙历史尘埃落定,在岁月的纵深里蕴含运动的曲折起伏,让参与者回眸生命的深刻丰富。“合艾和平协议”后,部队成员解甲归田,重返社会,我们经常被追问:70年代新马社会平稳发展,为什么你们还会上队,在热带丛林里餐风宿露?于是,时代思潮,区域局势,家国愿景……一一浮现脑际。而革命之声激越的播音,曾经萦绕,曾经把我们深深吸引。就是这把声音,在上个世纪70年代,召唤了一大群满怀憧憬的年轻人,相继走上武装斗争前线,让平凡的生命经受考验,有了一个从艰辛困厄中淬炼出来的人生。

  那时,‘有人曾在清晨,套着耳机,守着收音机,心潮跟随播音澎湃;有人曾在深夜里,紧闭门户,将录音机播出的信息,庄严地一字一句抄录;有人曾用超薄的纸张,把那些闪着亮光的文章,一页页地誊写,一本本地装订;然后,一个小组一个小组悄悄地组织学习。

  ‘当我还在部队的日子,每天清晨,早安哨吹响后,雨林还笼罩在无垠的静谧幽暗里,我们用山泉水抹一把脸,背着枪支,集合到大课堂,以一条泰国纱笼把自己裹紧御寒。钟点一到,混沌中响起雄壮的乐曲——“马来亚革命之声广播电台”,“马来亚革命之声广播电台”,奏响了我们每一天的进行曲。

  ‘从马泰边区,半岛的突击队,到地下战线的广大干群,有那么一大部分人,倾听从这里发出的激昂的声音,巩固信心,凝聚力量,协调步伐,踩着艰险向前进。……’(引自《历史 翻到了691这一页》

  我有幸参加了这个聚会,让那些曾经是电波中的声音,穿越几十年岁月风雨,来到咫尺的距离。历史,思忆,现实……在这一刻神奇的相遇了。

  俱往矣!环顾周围的战友们,我不期然想起在陈平《我方的历史》前言中读到的那句:“我们并不是在宏伟的建筑物内的办公桌上伏笔疾书之辈……我们最犀利的武器就是我们的理想主义。”

  革命之声的开播和结束,仿佛是大马独立后,马共领导的那场运动的一个缩影,一个宿命。映衬了小国,小场域的社会运动,在大国政治的背景下,载浮载沉,不由自主。但也正是我们的理想主义,我们几十年对信仰的奉献与坚持,终于得以在1989年的合艾和平协议中,与马、泰两国政府达致了光荣的和解。

  我想,也是这份理想主义,使我们在这个浑浑噩噩的浊世里,择善固执,长葆朝气。有人说,河流到了尽头,断崖千尺,就成了瀑布。风雨之后,低头沉吟,看到的就是满地泥污;昂首前行,绚丽的彩虹,就在转角处。

  50年后的这一群人,青春不再——有几位老同志,坐着轮椅,拄着拐杖到来。但奔涌在已然羸弱的身躯里的,热血未冷,风华依然!生涯尽管跌宕起伏,当个人命运与社会运动混融交织,却会把自己活成一册内涵丰沛的图书。

  我来了——晚霞满天,记忆里又添一抹亮色。

6-8-2019修订
3-9-2019刊载于《星洲日报·星云版》



自强不息 力争上游

2019年10月09日首版 Created on October 9, 2019
2019年10月09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October 9,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