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四方山林绿葱葱
——《喧腾的山林》序二

── 马戈(林雁)──


  欣闻海凡兄即将把近年来在报章上发表的文章结集出书,题为《喧腾的山林》,特此表示衷心祝贺。自上世纪80年代末马来亚共产党(以下简称“马共”)与泰国及马来西亚政府签订合艾和平协定后,武装部队解散,海凡兄回到新加坡定居。多年来他笔耕不息,写了不少回忆文章,在报上发表,为那段游击队生活留下可贵的史料,让世人对他们更加了解,确实难能可贵,可喜可贺。

  海凡兄来信要我谈谈《马来亚革命之声》电台马来语播音组筹建的情况。本来我已封笔多年,打算从此不问世事,安享晚年。但海凡兄那种认真执着的精神感动了我,觉得不好推辞,于是,也来敲敲边鼓,凑凑热闹。

  1967年1月毛泽东主席接见以陈平总书记为首的马共中央代表团,答应马共的要求,协助马共在中国境内设立《马来亚革命之声》广播电台,并提供一切必要的援助。过后,经双方商议选定电台的地点之后,即在湖南省益阳县四方山建立了电台的发射设备,办公大楼及工作人员的住宿楼房与生活设施。同时,马共驻北京代表团也积极进行准备工作,除了选派原驻北京的干部及其子女之外,还在社会上招兵买马,吸收参加过马共的革命活动,后被驱逐出境或到中国学习的一些青年来电台工作。我也中选,全家大小四口于1969年10月初搬进电台。我在马来语组工作至1981年6月30日电台关门,前后11年,见证了《马来亚革命之声》的全过程。

  这段人生历程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当年,中国处于文化革命的大动荡时期,国内外面临诸多困难。然而,中国各有关部门,还是尽力满足电台工作和生活上的需要,保证电台的顺利运作。首先,派出解放军一个连队驻守电台,保证电台的安全。其次,供应电台所需的一切设备,包括一个设于山洞里的发射台和高功率的发射塔,派遣一批优秀干部和技术人员协助电台工作。除了电台的编辑,播音内容及播音人员由马共自主决定之外,技术设备及后勤支援全由中方负责。还为电台设置了一个诊所,配备医生,护士各一名,保证电台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常见病症就地解决,重病号则由医生或护士用专车送往长沙湖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就医或住院治疗。电台人员生活所需的各种设施如食堂,小卖部,会议室,电影放映场所,幼儿园,小学,篮球场等等,一应俱全。后期,还修建了一个标准游泳池,建一个暖气锅炉,为办公室和宿舍供应暖气,等等,硬是把一个穷山沟建成一个应有尽有的工作小区。

  冬天,湖南省四方山还是挺寒冷的。好几年的秋冬之交,我的哮喘病频频发作。每一次中方领导任主任和冯医生都亲自来看望我,病重时还由医生或护士用专车送我到长沙医院诊治或住院治疗。有一年,我的一对子女染上肝炎,医生马上把他们送到长沙医院住院医治,把肝炎彻底治好,养得肥肥胖胖的才把他们送回家。对这份无微不至的关怀,我至今依然感怀至深,念念不忘。其实,我只是普通一兵,没有什么特殊的贡献,这样的待遇,常常使我感到受之有愧。

  人生暮年,反刍回甘,它成为我生命经历中最珍贵最难忘的一段记忆。

  谈到电台马来语组的工作,居功至伟的是苏丁同志一家。苏丁是柔佛州的马来人,年轻时参加马共,积极在星马的马来人中进行党的组织和宣传工作,受英殖民当局的追捕,被迫逃亡到印尼,继续在居留印尼的马来人特别是马来青年中进行工作。他后来成为马来亚民族解放同盟驻印尼代表团的秘书。苏哈托政变后苏丁被捕坐牢,后被驱逐出境,经越南辗转来到北京,成为马来亚民族解放同盟驻北京代表团领导成员之一。电台成立后,他是电台主要编委成员兼马来语组组长。当年他身患严重的糖尿病,但他长年带病奋力工作,他全家包括夫人及两个儿子都由他辛勤教育培养成为马来语播音员,为电台马来语的创立和工作立下汗马功劳。

  虽然,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主客观原因,这场持续超过半个世纪的社会运动没有实现目标,但能参与其中,奉献青春,并从中感受到一种纯粹的支援,一份奋斗的快乐。这种精神是值得世代相传的。正是:

2018年10月16日



自强不息 力争上游

2019年05月27日首版 Created on May 27, 2019
2019年05月27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May 27,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