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狼真的能来吗?

── 怀 鹰 ──


读龙应台的《狼来了》,第一个感觉是:原来狼并不像童话故事里那么狡猾,那么狰狞可怖。第二个感觉是:狼来了,森林又恢复生气和平衡,原来人类是可以跟狼和平共处的。

印象中,龙应台写的专栏文章,很少谈到动物,也许是我孤陋寡闻吧。人们为狼平反、为狼奔走、为狼召开神圣的会议,一句话,狼应该是人类的朋友,而不是敌人。龙应台只是记述这些与狼有关的话题,把以前的童话重新翻阅审视一遍,让我们通过这些文字的讲述展开一段心灵之旅。

狼真的那么可怕吗?

我们的童话里,总是把狼形容成坏蛋,虽然我们没见过狼,但一提起狼外婆,我们就会感到害怕,想象中的狼的外貌,无论如何不是美的化身,可没有人从另外的角度看狼,狼能扮成“外婆”的样子,能模仿外婆的声音,可见它也是挺聪明的。啊!我们的童话把这叫“狡猾”呢。狼外婆口里唱着:“小羊儿乖乖,快把门儿开开,我要进来”,歌曲很动听,实际发挥的力量比故事本身更大更深,到我们长大时,可能记不起故事的细致内容、情节,但一定记得歌词,歌词听起来很温馨,就像一位老人家对小孙儿的淳淳之语,嗅不出“狼味”。但缩在歌词背后的是一张被扭曲了的狰狞的狼脸,这张狼脸留存在我们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它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起了发酵的作用。我们会用“狼狈为奸”去骂甲和乙的勾结,用“狼心狗肺”去形容某些人的嘴脸和歹毒心肠,总之,跟狼搭配的词儿都带有负面情绪。

狼真的那么可怕吗?

根据龙应台的记述文字,狼其实对森林的环保起了很大的作用。我们眼里的驯良动物如麋鹿之类,倒反是森林的破坏者;如果不是狼,不单水獭和大角驼鹿难以生存,恐怕整座森林也将在地球上消失。

“狼来了,麋鹿少了,而且把吃不完的麋鹿肉留给大灰熊,于是大灰熊的孩子们多了起来。狼来了,土狼少了,小鼠小兔多了,于是狐狸和秃鹰们就成了旺族。”

狼来了,好事连连,可也制造了血腥,这是一物克一物,没有绝对的平衡,平衡是在此消彼长的规律之中。“在罗马、蒙古和日本原住民的远古传说里,狼都是高贵和力量的象征,但挡不住污名化”。人类的文明是从神话开始的,然后逐步演化到童话,在这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必须将人类那有限的智慧加以物类化,人类才能生存并发展下去。人类凭借大自然的气象显示神灵的力量,利用动植物、飞禽走兽来区别是非好坏,藉以凸显人类掌控的能力(他们会把这归于神灵的力量)。狼是一种形象的象征,更贴切的说,是人类的某种思维里的产物,所以才会成为“污名化”的牺牲品。正由于这样,人类为自己播下仇恨的种子,后又再用生态平衡来为狼平反正名,那是自相矛盾的做法。

“今天,挪威有二十只,意大利五百,西班牙两千,瑞士有三只,瑞典有九群,德国有三十只。美国的黄石公园,为狼权努力了很久,现在有四五十只快乐的狼。”这是龙应台为我们“统计”出来的“狼口”,全世界的狼所剩无几,“保育人士开始为狼族平反,从形象开始。东自波兰西至英国,呼吁尊重‘狼权’的团体越来越多。”请注意,这些“呼吁”都是来自西方国家,东方社会仍然把狼当成坏蛋。

中文里对狼所下的判词都是穷凶极恶,要多坏就有多坏,龙应台也帮我们罗列了一些,如:狼心狗肺、狼狈为奸、狼吞虎咽、鬼哭狼嚎、声名狼藉、杯盘狼藉、豺狼成性、官虎吏狼……,其实还不止这些,还有:狼烟四起、狼子野心、狼奔豕突、豺狼当道、引狼入室等,辞典对狼的解释是:哺乳动物,形状似狗,毛黄灰色,尾下垂。昼伏夜出,性残忍,能伤害人畜。你看,长期以来就把狼定性为“伤害性”的动物,我们又怎么能为它平反呢?它占据人类的思维太久了,几乎一有狼出现,就成为人类的公敌。但如果狼真的那么坏,何以我们的老祖宗在创造狼这个字时,给它一个“良”字?我想,古人其实很早就知道狼的习性,所以用个“良”字来表示,可惜世人不了解,也许是受了童话寓言的影响。但令人深思的是,在童话世界里,只有狼能扮演“人类”的角色,可见狼本来就具有“人性”;就因为有人性,才被人用来渗入童话中。但它本就是畜生,必须披着人类为它量身定做的“兽性”的外衣去面对人的世界,以达到威胁、恐吓的目的。一句话,狼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神话”。

狼和狗同类,狼狗常连在一块。狼是野外的狗,狗是家里的狼;饥寒交迫的狗,也会把主人给吃掉,“野性”只是暂时被掩藏起来。所谓狼心狗肺,实际讲的就是狼的“本性”,这句词语本无抨击之意,倒是真实而形象的讲出狼的特性,只是被自以为是的人类误用了。

狼来了,狼真的能来吗?



自强不息 力争上游

2017年12月9日首版 Created on December 9, 2017
2017年12月9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December 9,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