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苍蝇嘴巴

── 严 阵 ──


白衣党某些人是胸无点墨的,偏偏要装出一副具有真知灼见的“思想家”。杨莉明即是其中一个,她曾经在国会拨款委员会辩论外交部开支预算时指出,华族新加坡人虽与中国人在语言和文化习俗等方面相近,以致被误认为是侨居海外的中国公民,但实际上,华族新加坡人是华裔,而非华侨,是“拥有独立国籍,效忠及身份的华族”。

五、六十年代,西方列强把中国海外的华人称为“第五纵队”,意即这些华人是中国的特务,颠覆当地的政府,这是对华人的侮辱和压制。不过,那时的很多华人,包括老一辈和满腔热血的青年,都把中国当成祖国,他们效忠的对象是神州大地。中华民族是一个总称和泛称,包括国内的56个少数民族,海外侨胞,都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直到1965年9月30日印尼发生军人政变,除了杀害共产党人,也排斥世代在印尼生活的华人,继而,泰国、缅甸、菲律宾都进行排华。华人受到空前的迫害,但大多数华人并没离开原居留地,并且争取加入该国国籍,成为该国的华裔。

华裔是华族(也就是中华民族)的后代,也叫后裔,华侨是中国散居在世界各地的侨胞,不管是华裔还是华侨,祖国的根还是在中国,不管在该地繁衍了多少代。当然,由于政治、历史、地理、战争等的诸多因素,如今的华人(海外)与祖国的关系越来越疏离,甚至华人不认华,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不管身在何处,唯一不变的是肤色和称谓,华人在新加坡,称为新加坡华人,在印尼是印尼华人,在毛里求斯是毛里求斯华人,以此类推。比如在美国,美国原住民不会因为你入了美籍就称你为美国人,你的身份依然是美籍华人或亚裔人。毛里求斯也一样,尽管你的法语讲得比他们流利,他们也不会把你当成真正的毛里求斯人。

由于血缘和地缘的关系,我们跟中国的关系较为密切,我们的上一代或上上一代都是从中国移民过来;我们和下一代都是土生土长,但也无法抹掉“祖国”给我们的这个“身份”,只不过换了国籍。这个身份有归根的意味,有荣耀、辛酸和灾难,而籍贯便是我们寻祖和认祖的身份,除非你把籍贯从报生纸上抹掉。

时代发展到今天,新加坡的华人除了某些年长者,大多已没有“祖国”的概念,对他们来说,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才是他们的祖国,这是很混淆的概念。祖国是永远不变的,不管你在异域经历了多少代,只能说,新加坡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奋斗的家园。祖国、故乡、乡土还是在遥远的北方。这是我们与祖国的血缘关系,相隔一片大海洋,缘薄但血脉仍在。拒绝乡情的人,很快就会忘祖忘宗。他的源头在哪?没有这个源头哪有今天的他?寻本溯源是华人的根本,我们怎么能忘记祖先的土地和感情?

到了今天,还会有人质疑我们的民族和身份吗?杨莉明的那句“华族新加坡人虽与中国人在语言和文化习俗等方面相近,以致被误认为是侨居海外的中国公民”,令人感觉她仍然生活在五、六十年代,谁会“误认为”我们是“侨居海外的中国公民”?是杨莉明自己吧。她是否做过调查,向外国人或本地人(包括华巫印三大种族)调查,如果还有人具有这种思维,那是短视和歧视。

她说:“华族新加坡人是华裔,而非华侨。”

什么是华裔?中华民族的后代。

什么是华侨?散居各地的华裔。

这两者有什么实质上的分别?华裔、华侨不就是指华人吗?当然,从感觉上来说,华裔较亲切,是中国人的后裔,我们的祖先就是中国人!中国的福建人、广东人、潮州人等。华侨是要受宗主国的庇佑的,对比之下矮了一截,为何需要庇佑?当然也是为了中华民族的族情和大团圆的愿望。

中国的少数民族会说:我是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的一份子,我也是布依族、苗族、藏族……等。当他们说我是中国人时,他们是自豪的,并不会觉得这是一个很尴尬的身份。当我们说,我是新加坡人,我也是这个大家庭里的华人、马来人、印度人……等,我们也是自豪的。新加坡是我们共同的家园,虽然它基本上是个移民社会。

在杨莉明看来,我国一个特殊之处在于多元文化根基。如果是在30多年前,这句话具有相当的分量,但什么是文化根基呢?它建立在公平合理的机制上吗?南洋大学的被关闭,华校被连根拔起,恰恰是这些传播文化的根基被彻底摧毁,又何来的“多元文化根基”?那不是自打嘴巴吗?

她又说:“我们对自身的文化宿命应该保持尊严,感到骄傲。”

关闭南大,把华校连根拔起,就是杨莉明所说的“文化宿命”吧!我们还要为这死亡的文化灾难(非宿命,宿命是白衣党安的罪名)保持尊严,感到骄傲?那是歪曲历史真相,颠倒黑白,为消灭民族文化涂脂抹粉。

真服了她那张苍蝇嘴巴。



自强不息 力争上游

2017年11月11日首版 Created on November 11, 2017
2017年11月11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November 11,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