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山和仙

── 焕 然 ──


自有人类以来,人和山的关系可以说是既亲切、畏惧而神秘。山字容易写,但要登山揽胜,一窥天下小,非要有登攀的勇气不可。山是象形字,中间那一竖是顶天立地,高不可攀的意思。无论你从哪个方向出发,到了峰顶,在迷蒙的雾霭中观擎天一柱,那就是绝顶了。《说文》序:“山,宣也,谓能宣气,生万物也。”

中华文化一向崇敬山,认为山富有灵性(宣气),神圣不可侵犯,在那云雾缭绕的群山之间,蕴育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气慨,这是一种介乎宗教情绪和文化底蕴的思维。中国历代的皇帝,都会选择在泰山举行祭天仪式,以承接上苍赋予他们在土地上的统治权力。泰山作为皇权的象征,自有它特殊的造化之境。皇帝被恭称为“天子”,即上天所生之子。山与天只是一线之隔,天子驾崩自然归天,平民百姓只能望天兴叹。

古来的文人,对山抱着敬畏之情;当政治抱负落空,当对世界感到幻灭,或醒悟人生之无常,或解甲归田无所事事当儿,常以退隐山林为最后的武装和选择。入山之人叫仙,人在山中,不沾世俗之气,故曰仙。仙其实是人遁世之后的化身,因在山林中飘忽如电,以天地灵气果腹,养成一副仙风道骨模样,世俗之人当然将他奉若神明。神明者,仙也,神仙逍遥自在,不受世俗礼教的束缚,超然物我,连天子都不敢冒犯。民间的崇敬其实含有对天子抵抗的意愿。

古人向往山居岁月,向往仙人在山林间的自由生活,历来写山的诗词很多,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可见山之雄奇与浩瀚。就连《长恨歌》中的唐玄宗,为了寻找爱妃,也要“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连自命风流的玄宗尚且如此,无怪乎一般的士大夫,酸秀才,穷书生,也纷纷进山向神庙道观“朝圣”,以期在神仙的庇佑之下一登龙门。可惜坐在观内的泥塑像不是神也不是仙,无法“仙人指路”般助其圆梦。

中国画家喜欢山,大概也是受了仙人所“宣”,其画作之山在雾海里乍浮乍沉,仙人可能就隐身在茫茫的雾中,独留一片空白让人沉思。山也许不是主角,看得见的是幻象,望不穿的空白,处处是仙踪神迹,处处是采石矶,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山,莫非就是仙人的桃花源?



自强不息 力争上游

2018年5月7日首版 Created on May 7, 2018
2018年5月7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May 7,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