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基金会会讯 第41期

南大遗子的魂魄与风骨
——李业霖学人随笔

伍燕翎


nj41p018.jpg  新纪元陈六使图书馆内设有李业霖和杨进发书库,两位皆是昔日南洋大学学人,一生苦学,著书立说,未有倦怠,为马来西亚华人学术史留下独特的一章。如今耄耋晚年,学人决定将毕生专著和个人藏书捐献出来,以利益社群,后人辟馆存念,传扬治学精神,感召着一代又一代人。

  李业霖绝对是华人学界值得尊重的学人。他于1935年出生于霹雳金宝,1958年进入南洋大学先读中文系,第二年转入历史系,是东南亚研究泰斗许云樵教授之高足。2010年,他出版《读史与学文》,今年年初再出版《史海拾贝》,两本学人随笔皆彰显了学人的角色与职责。

  身为一位史学家,李业霖积累了丰富的马新华人史和东南亚史的研究成果,他汇编不少文献与史料,反复鉴别,谨慎专研,为后来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原典型史料。《读史与学文》和《史海拾贝》二书共通之处,即记录了学人治学的经历、心得和生命经历。这些书之所以好看好读,首先是作者非常宝贵的人生经历,半百人生,砥砺前行,留给青年学人如歌岁月的人间感悟。其二,学人之文,处处是作家诚实坦然,理性认真的性情显现,加之以李业霖深邃独到之卓见,文雅直白之笔触,研究学问者读来更显心气平和。

  李业霖倾力投身研究马来西亚史,对华族先贤开发马来西亚的功绩尤有进一步探索和肯定。叶亚来、叶观盛、陈秀连等创业精神,姚楠、许云樵、陈玉崧等研究建设,无一不是对华人史研究的开拓与推进。如今,大概像李业霖如此平心静气做学问者不多,实事求是,严谨务实,《史海拾贝》记载了他为学之道:“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要重视知识结构,不时提升知识结构,并要从实践中锻炼研究能力。科研工作者的基础知识要广博,专业知识要精深,调查作业功底要扎实,还要有勤奋和钻研精神、机敏的感悟能力。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板凳要做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科研工作者要有甘做冷板凳的耐力和挨得起寂寞,朝乾夕阳,风檐存晷,敞精劳神,矻矻穷年。有了这样的卓然风骨,才能在学术研究的嵌崎道路上,披荆斩棘,攀登光辉的巅峰。”

  昔日南洋大学苦读时光仿佛犹在。对于南大人来说,他们怀念那一个回不去的时代。遥想当年云南园,“那是个扣人心弦的时代,那是个困惑和屈辱的时代,那是个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相结合发扬蹈厉的时代,那是个追求科学和民主的时代,那是个需要英才,且产生英才的时代。”《读史与学文》)南大旧事成了他写作的主轴,也是学者治学最大的推动力。阅读李业霖学人之文,难免发现,南大遗子在那个大时代冶炼出来的魂魄与风骨,到底还是需要一点做学问的任性和坚持。

(作者为新纪元大学学院中文系主任,本文原刊2019年5月26日《星洲日报》副刊。)

(南大基金会会讯,第41期 第18页)



自强不息 力争上游

2019年11月05日首版 Created on November 5, 2019
2019年11月05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November 5,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