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伟大事业各方赞声不绝

── 南洋大学创校史 ──


(按):五十年代,马来亚包括现在的西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属于英国殖民地。当时,许多华人抱有侨居心理。现今,两国都已经独立。因此,文中有“侨”字的词语,都应该作“当地华人”解。

裕廊面貌改观参观者感奋

  五五年八月八日消息:南洋大学建校大业,刻在积极进展中,三四百名建筑工友每日挥汗劳作逾八小时,宏伟之南大校区,已一日比一日可观,裕廊路十四哩,现经成为令人神往之学府圣地。每日前来参观者,由数十人至数百人不等,尤其是星期假日,侨众成羣结队,携幼扶老,咸以前往一观伟大之南大建设为快,当彼等发觉南大建设进展迅速,风貌又比上次所见大有不同时,莫不神釆飞扬,同声赞美,彼等包括学生,工人,店员,书记,小贩,老板,工商业家,以及远自马来亚联合邦来星观光之各族人士,甚至路过星洲之旅客等,八月七日前往参观之人士,亦甚热闹,计有二三百人,可见创办南大,万千侨众无时无刻不热切关心也。

  目前南大之建设,图书馆及学生宿舍已近完成,图书馆红墙绿瓦,现将开始内部装置工作,学生宿舍之内部工程,正在装设,文学院及理学完成大半,商学院在建立中,至于四间院长住宅,七间单座之教授住宅,及七座两间相连之教授住宅皆已完成,女生宿舍,工人宿舍,与矗立在裕廊路与南洋大学路口之校门,正在开工,其他栽种路树,装设水管,电线,路灯等工作,俱已开始进行,上述第一期工程,可于年底全部完成。

  香港光厦学院院长王裕凯博士日前来星考察教育,主持该学院在星招生工作,八月七日晨八时在南大执委黄奕欢,柯进来,中正中学校长庄竹林,建筑委员杜文辉诸氏陪同下,参观南大建设情形,历时二句钟始毕,事后,王博士向记者发表观感称:南大建校是规模极大之事业,没有一块砖或一块瓦是浪费,更未发现有如林语堂所说,需要拆除的。就创建一间大学而言,我国最早的大学圣约翰大学,以及北京大学,交通大学等著名大学,在建校初期,并未有如今日南洋大学之规模和气魄。此可以证明侨胞对创办南洋大学有了极大决心和远大计划,值得无限钦佩,王博士不断称赞南大,谓初期即有此规模,尤其是各建筑物都有热心家报効,实在了不起,作为一个大学教育工作者和香港华侨的我,亦与有荣焉。

  王裕凯博士指责林语堂对南大的拆台行动,认为此系辜负侨胞办南大之苦心与好意,谓林语堂毫无办学经验与计划,渠尽可知难而退,而无须破坏南大,使南大未开学前即受挫折,香港九个学院曾为林语堂事件举行座谈,一致指出,是乃文化界教育界引为遗憾的事,南大有此挫折,实为可惜。

  王博士表示愿尽量提供计划,协助南大,将来开学后,南大可与香港及世界各国大学交换教授,此为切实合作办法之一,王博士江苏人,现年五十二岁,从事教育工作卅年,历任圣约翰大学,东南大学,沪江大学,之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华大学及大夏大学教授或教务长职。

马绍尔誉为伟大事业

  星加坡首席部长马绍尔,教育部长周瑞麒,劳工福利部长林有福,地政房屋部长阿都哈密,立委林子勤,立院各党调查华文教育委会秘书吴亮苍诸氏,于一九五五年八月十二日上午十时许,冒雨参观即将完成之南洋大学校舍,由南大执委会主席陈六使,委员高德根,连瀛洲,黄奕欢,柯进来,叶平玉,庄惠泉以及杜文辉,张建金等接待,并引导参观文理商学院院舍,图书馆,教职员宿舍,学生宿舍等建筑工程,诸氏一片热诚,虽雨中泥泞,举步维艰,仍兴趣盎然,马绍尔诸氏为满目堂皇壮观之建筑物所吸引。连声赞美,誉为开山极伟大事业,衷心更发出爱护及扶助之意见,马氏一行留连二小时许,其时,车机声轧轧,工人仍在雨中勤劳流汗,实为充满雄浑气魄之场面。

  马氏等一行首登高岗,在美观雅致之文理商学院院长室远眺,立即为伟大之建设场面,及美丽山色所淘醉,马氏称,我始终支持南大,又以参加南大会员而自傲,东南亚人民渴求高度智识的泉源,此是一所东南亚急需的大学,十年后,这里是东南亚高等教育的中心,最好大学之一。

  马氏一行参观教授宿舍等建筑后,继踏过数百码泥泞山路参观图书馆,马氏喻该馆犹如一座美丽的宫殿,马氏随向记者发出一连串之观感说,我首次来此参观。给我以很深刻印象,这里是广袤美丽而有意义的地方,南大在执委诸公策划下,现已有了大学的躯壳,尚需要的还有大学的灵魂,工程完备,我相信,它有远大的前途,希望它不但成为马来亚最好大学之一,亦成为东南亚最好大学之一,它为各民族而设,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入南大求高深学问和技能,这里实在是安静求学的好地带,希望各民族共同支持之。

  教育部长周瑞麒氏,亦同意首席部长之见解,谓南大是有很好的发展远景,本人亦具信念,南大可成为东南亚文化活动之中心,以教育部长身份将在各方面尽可能协助南大。

  地政房屋部长,哈密氏赞扬陈六使主席所言,南大系为各民族而设,对将来并拟办巫文系一事,尤表兴奋,哈密氏对南大之建筑极表满意。

  劳工及社会福利部长林有福氏称赞南大不已,立委林子勤氏认为南大之成功是星嘉坡的光荣。

  马氏一行在各处参观后,十二时许,复在建筑工场办事处,接受陈主席所设之欢迎茶会。

  陈氏致词欢迎,对马氏等不辞劳苦冒雨前来参观,实系对南大极表关心之表现。

  陈氏强调指出,南大乃不分种族阶层的,它完全系为当地人民求进步而创设,华人创设南大有广阔之胸怀,毫无种族意味,星马人口逐渐增加,现在有七八百万,政府仅办一间马大,由于有诸多限制,收费又高,至今所收容之学生不过千名左右,富有者子弟迫得前往外国留学,一般子弟则被摒于大学教育门外,因此,人家皆在进步,本地仍甚落后,吾人迫得创办南大,收容各民族贫穷而希望人大学之子弟,使有深造机会,成为地方上有用人才,为地方服务,有人认为南大只专为华人子弟而设,实为最大错误,众所周知,星马正力求自治独立,必须造就众多之各民族人才(马氏连声称是,大鼓掌)。

  陈氏称,海水所到皆有华人,但所到何处,除致力为地方繁荣建设外,在政治上并不争权夺利,就马来亚而言,沙盖族为土著,华巫二族皆系在后始移来者。据记载,其历史皆在千年以上,其他外国人只有百余年历史而已,千余年来华巫二族向甚和协融洽,惟百余年来,有人做作,谓不能容,究诸千年以来之历史,二族相处,并无丝毫怨迹象,就最近来,星马皆进行大选,即可证明不分种族,造谣生事之辈,已有事实加以粉碎,数日来,星加坡进行争取公民权及废除议会语言限制,乃完全系表示吾人已认为是本地人,为本地做事,毫无种族意味,吾人应强调,海水所到华人到之,只知为对地方经营,非有野心,有人竟诬指马华人欲将马置为中国第二十几省者,乃居心不良之挑拨者,播弄之是非,如谓华人在马有野心,一千多年来华巫二族又何能相安无事耶。

  关于南大之问题,本人略为诸君告,二年前本人即已声言,吾人有能力创办,亦有十年经费把握,如办不成,必将捐款退还,质言之,南大之设,系一心为地方打算,造就人才,目前三四百名进修班学生已在上课,明年初开学,至少有三五百名学生,吾人希望,南大能得有相当成绩,政府应承认其地位,一如世界其他大学然,过去星加坡在殖民地政策下,除马大外,马来亚不能再办第二间大学,为南大进行顺利计,吾人不得不注册为南大有限公司,辅政司尝告吾人,只要重新申请,「有限公司」字眼可以豁免,吾人今后提出申请时,希望首席部长协助,不但修订条例,马来亚可办第二间大学,南大之有限公司字眼亦得删除,首席部长爱护南大无微不至,彼又系南大之会员,今本人特在此申述,并请各族人士全力支持。

  马绍尔首席部长继亦致答词称:今日吾人看见一个梦已告实现,华人艰苦创办的南大,在执委努力策划下,其伟大建筑物已呈现在眼前,本人极欢喜,以个人及首席部长之地位,代表人民祝贺及赞助南大成功。

  陈六使先生刚才说,南大并非为一个民族而设,乃为地方求自治独立有机会受高深教育,造就对本邦有坚强信念之人才而设,本人接受此项宝贵之信仰,现政府对南大有极大之诚意协助,使成为东南亚良好大学之一。

  马氏强调二项观感称:一此处诚然有发展一间良好大学之可能,其次,听到陈六使先生披露华人对本邦有真心服务的信念,马氏最后称,本人向陈六使先生致敬,彼不但是此间伟大之华人领袖,亦是伟大之马来亚人。

  马氏致词后,茶叙在愉快与充满信念之热烈气氛进行,一时许,马氏等一行始离开南大校舍。

英国殖相认极合理想

  英殖民地大臣波德氏,应南洋大学执委会主席陈六使氏邀请,一九五五年八月廿一日晨九时半,在细雨霏霏中,参观南大建校工程,波德氏一行登南大最高山峰,俯视广袤五百余依葛校址,目覩山峦起伏,文理商学院图书馆及员生宿舍等建筑物雄峙其间,且不久俱将庆告落成,引为一大快事,波德氏称,这是不可言喻的美丽伟大地方,有机会一看,有无限兴趣,希望南大不久能够成为世界著名大学之一。

  波德氏于九时卅分偕同总督副官卡拉克氏驾座车莅临,迳登图书馆后高峰,首席部长马绍尔,公众联络局汤逊,南大执委会主席陈六使,商会长高德根,叶平玉,暨委员董事杨缵文,连瀛洲,黄奕欢,柯进来,林庆年,杨绍璘,庄惠泉,符致逢,蓝天,邓炳跃,庄竹林诸氏,先已在该处集合迎迓,波德氏聆听各项有关南大之计划与工程进展情形,颇饶兴趣,对南大寄予极大期望,留连二十分钟久,始告兴辞。

  是日天气虽然阴雨,本坡若干学校员生及外埠华校来星旅行团前往参观南大者,络绎不绝,建筑工友亦未休假,继续赶工,各方热爱南大之精神,可见一斑。

  波德氏于参观「南大」校址后,随告记者称,彼对南大建立一向甚感兴趣,但彼未知如许大规模,如许理想之地点,彼以为此地点可表现出一巨大之想念,彼希望能由自由世界聘请教职前来服务,在彼等领导之下,希望南洋大学将成为世界一伟大大学。

(录自《南洋大学创校史》,1956年,第廿二章,179页。)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13年10月18日首版 Created on October 18, 2013
2018年08月07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August 7,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