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一所华文大学的诞生 1953

── 胡兴荣 ──


《南大之父陈六使》〈〈〈

  自陈六使倡议华文大学之日起,华人社会随即争先响应筹款运动。新加坡自1953年8月起的一年内,义演、义唱、义驶、义赛、义画、义展.义卖、献薪等80多场大小义举,纷纷开展。

一切要从1950年说起……

  这一年,陈六使继陈嘉庚之后出任新加坡福建会馆主席;9月9日,在一项为会馆属下学校举行的盛大义演中,他受邀致词,首次提出创办一所华文大学的意愿。他说:

  余希望华侨在马来亚创办一大学。目标求其五年内成立,五年不成则十年,逾十年而马来亚犹无中国大学,则为落伍。二十余年前,吾人出洋,思想为赚钱,赚钱入手,荣归祖国,建家立业,可为得意。今日见解已不同,自第二次大战后,吾人已认识马来亚无异吾人之故乡,既有此新见解,自当为吾人马来亚之子孙计,以南洋群岛吾侨之众,中学生之多,非从速办一大学于中心地点之新加坡不可,愿各位贤达共促成之。

  当时新马华人社会对这个建议反应平平,而陈六使的胶厂则在年底遭祝融之灾,所幸这并没有洗熄他内心创建一所大学的梦。

  1950年代初,英殖民政府在新马地区奉行“英文至上”政策,无视华文教育的需要。其时,马来亚(包括新加坡)有300万华人,1500多所华文中小学,20多万在籍学生;华人在新加坡更占有过半数的人口,但获升读大学之华校生却寥寥无几。尤其自1949年后,华校高中毕业生赴中国深造之路已遭断绝,而唯一设于新加坡的马来亚大学不收华校生。政府还陆续公布了1951年《巴恩报告书》(Barnes Report)、1952年《教育法令》(The Education Ordinance)及1954年《教育白皮书》( White Paper on Education Policy),此皆不利于华文教育的生存与发展,故为识者所虑。

振臂一呼大学梦

  1953年1月16日,新加坡福建会馆举行第十一届第三次执委及监委联席会议,陈六使在会上正式倡议,呼吁华人社会以自身的人力物力,摒弃帮派观念,创立一间华文高等学府,以满足当时华校高中毕业生渴望深造的迫切需求,并为新马社会培养各种专才。

  陈六使在会上不无激情地说:

  希望人人尽义务,不论多少,大家认定目标,不可以再如过去与人比较,只要自问对侨教应尽之责任如何?则创立马华大学终无难事……兴办马华大学,两年前余已提出此议,不幸胶厂被人放火焚毁,不然,则可实现。此次再事提倡,并非表示余为富裕之人,社会人士咸认办马华大学是必须创办,余当倾余之财产与侨众合作,完成吾中华文化在海外继往开来之使命。

  1月20日,马来亚大学副校长薛尼(Sydney Caine, 1902 - 1991)率先向报界发表谈话,以马大即将开设中文系为由,认为创办新的大学实无必要;随后,马大医科教授多森亦强调没有开办华文大学的需要;当地英文报章更出现反对开办新大学的言论,甚至提出“费用浩大”及“政府不承认”等负面说词。

  一时间,舆论纷纷攘攘甚嚣尘上,但这些议论却不影响华人社会力图创建一所自身之大学的决心。1月21日,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召开董事会议;1月25日,马来亚中华商联会在吉隆坡举行第六届常年大会,分别议决支持陈六使的号召。其中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正副会长陈锡九和高德根,对上述两会的促成起了推动作用,新马华社对筹办一所华文高等学府的热情,酝酿成熟。

  四海通银行董事兼总经理陈锡九表示:“目前居住本地的华人,大多数已认本地为家乡,在本地创办一间大学培育子弟,为本地服务,实为一件有意义的工作。”

  崇侨银行董事长高德根为陈六使护航不遗余力,指出:“创办华人大学,不但可发扬中华文化,且可促进当地各民族文化之交流。陈先生为余多年之好友,余知为彼人说得到做得到,马华大学在彼倡导下,当指日可待,余不仅拥护,且全力支持,亦盼新马以及东南亚各地热心教育之侨胞全体一致响应,各尽力量助之,使东南亚吾侨最高学府成功。余主张新马各侨界共同组织一机构负责策动。”

  华联银行总裁连瀛洲则认为:“创办马华大学,吾人团应团结,更望各民族勿存有误会及偏见,且尽量帮助成功。”

  显而易见,上述几位华人银行家,以他们个人的社会信誉对拟议中的华文大学表示鼎力支持,不但对鼓舞士气起到了示范作用,而已深值吾人尊敬。

福建会馆捐献云南园

  1月23日,陈六使以福建会馆主席身份,宣市捐出该会位于新加坡西端裕廊(Jurong)云南园212公顷(523英亩)的土地,作为大学的校址。他说:“以余之眼光,该地居山临海,且有平原,实为建设大学之理想地带。”

  为了促使华文大学的成立,身居马六甲的马华公会会长陈祯禄抵新与陈六使进行洽谈,同时听取其他参与兴办华文大学人士的意见。1月28日,陈祯禄应邀前往新加坡广播电台,与马来亚大学副校长薛尼进行了一场历时30分钟的辩论,焦点聚于创办一间华文大学的必要性。辩论中,陈祯禄坚持为新马两地近40万华裔学生请命,并且义正辞严地指出,创办一间华文大学,旨在为他们广开深造之门,实属必要。

“不论现在或不久将来,我们肯定需要多一间大学”

  陈祯禄在辩论中说:

  马大的捐助人眼见由马来亚前往西方国家大学深造的学生,远比进入马大者为多,这足以证明马来亚大学完全无法满足我国的需求。建设一所马来亚中文大学,并非要与现有的大学竞争,这两所大学是相辅相成的。我预计由近期一直到未来,马来亚大学将无法应付一批又一批由华文学校毕业而准备寻求深造的学生。因此,不论是现在或在不久后的将来,我们肯定有需要兴建多一间马来亚大学。

  2月7日,新加坡胶业巨子李光前自欧美游历归来,随即召开记者招待会指出:“厥为新大学发起人其创办之动机及主旨,乃全在共谋马来亚各民族青年能得享受当地高等教育之机会耳。”

  但是,李光前了解到英殖民政府只允许设立一间大学的限制,于是建议先设一工学院,往后再逐步扩展,以减少阻力。然而,新马各地华校校长及华教人士,急切盼望一所华文高等学府能早日建成,马来亚教总主席林连玉发表谈话,极力支持创办华文大学。

结合中国大学经验

  2月12日,新加坡中华总商会董事暨214个华人社团代表举行会议,共为创办华文最高学府筹议。会上选出了中华总商会、福建会馆、广东会馆、客属会馆、三江会馆、潮州八邑会馆、漳州总会、琼州会馆、福州会馆、广惠肇公会、马华公会星洲分会和树胶公会共12个社团组织,为大学筹备委员;陈六使任筹委会主席。

“本人必全力负起责任,直到大学建设成功”

  陈六使在如雷的掌声中誓言:

  我们一定要办大学,而且一定要办成功,使华人的文化在马来亚与各民族共同长存。自余倡议后,各方面热烈响应,今余告诉大家,大家无需踌躇考虑,建设马来亚,在在需要人才,我们着手进行可也。我们所办的大学是按照中国历来办大学的经验,取其长处而进行,吾人有绝大的把握建设可容纳三数千学生的大学,十年经费无需过虑。十年之后,一批新人必定继续我们而发扬光大 起来。我们为后代子孙着想,就应该努力输将,余本人必全力负起责任,直到 大学建设成功,学生上课之后,才卸下仔肩。

  自此,华人社会对筹办大学心手相连、气息相通。英国驻东南亚最高专员兼马来亚大学校长麦唐纳(Malcolm MacDonald)于2月18日及23日两度接见陈六使、李光前、陈锡九、连瀛洲、黄奕欢及陈祯禄等,并举行会谈。麦唐纳主张俟马来亚大学扩充计划完成后,华人社会才创办另一间大学;陈六使等人极力反驳这项建议,并根据联合国文教组织对母语教育的表述,强调创办一间华文大学实乃刻不容缓。

南洋大学之名贞定

  2月20日,筹委会举行第一次会议,一致通过采纳《南洋商报》之献议,把拟议中的华文大学定名为“南洋大学”(Nanyang University),以纪念先辈南来开荒拓土的功绩;推举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为筹委会秘书;聘请专家草拟南洋大学章程,向政府申办注册及规划大学校园设计事宜;除原有的13名委员外,另增聘16人担任委员,首批筹委会的名单包括:主席陈六使,委员分别为中华总商会陈锡九、客属总会胡文虎、福建会馆何进来、广东会馆胡文钊、潮州八邑会馆李伟南、三江会馆杨惺华(病故后王相贤继任)、琼州会馆符致逢、广惠肇公会李亮琪、漳州总会李振殿、福州会馆江克武、马华公会星洲分会林庆年(请辞,该会另派人担任)、树胶公会李光前及林文庆、陈振传、李俊承、黄奕欢、高德根、杨缵文、连瀛洲、邵逸夫、陆运涛、岑业良、梁元浩、张梦生、蓝允藏、陈治云、杨绍璘、李玉荣。

  《南洋商报》社长李玉荣表示:“对陈六使先生创办大学认为势在必成,决以全力促进马华大学之早日出现,除呼吁该报读者更热烈出钱出力,以支持外,该报愿以身作则,于华文大学落成之日起,每年捐助十万元为经常费,以十年为期,共一百万元。”

  任何一笔巨额的捐款固可解燃眉之急,但如李玉荣般以一家报社的财力,给予南大在一段时间内稳定的财政来源,这种方式对一所没有政府拨款、资金欠缺的大学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2月28日,麦唐纳在官邱会见筹委会代表后,同意这所新成立的大学采用“南洋大学”之名。

四大宗旨、两大特质

  在陈六使领导下,全马各地中华总商会成立了南洋大学筹委会分会;邀请文化界人士成立设计和宣传组,策划大学院系、行政人选、师资、设备事宜;拟定《南洋大学基金劝募纲要》,在新马华人社会掀起了一场规模浩大的筹款运动。

  4月7日,筹委会发表宣言,宣布创立南洋大学的四大宗旨:

  一、为中学毕业生广开深造之门
  二、为中学培植师资
  三、为本国造就专门人才
  四、为适应人口增加及社会经济发展之需要

“沟通中西文化,成就马来亚文化”

  这项历史性的宣言还指出,南大以其历史背景与特殊环境,除具国际著名大学一般宗旨外,尚有两大特质:

  一、沟通东西文化。新加坡位居东西文化交流之枢纽,南大的重要使命在于沟通和发扬光大二大文化体系,兼重华、英、马各种语文,以应学术研究的实际需要,使学者对当地语文有相当基础,能充分使用,而同时学业水准与国际程度相等,作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二、发展马来亚文化。马来亚为华、马、英、印等民族和衷共济之邦,各民族间接触频繁,南大的特质在于研究各民族的灿烂文化,取其精华,成就马 来亚文化。

南洋大学有限公司

  5月5日,南洋大学在公司法令下注册为“南洋大学有限公司”,取得法人资格,一路走来乃备尝艰辛。筹委会的阶段性任务宣告结束,另成立南洋大学新加坡委员会,原有筹委续担任委员,负责筹募建校经费及开办事宜。

  陈六使此时正式宣布捐献500万元作为南大基金,首批先予开办费200万元,余者于南大建成之后,分十年每年30万元悉清。

  南大章程委任胡文虎、陈锡九、高德根、杨缵文、连瀛洲、李玉荣、李亮琪、符致逢、柯进来、黄奕欢、陈六使为发起人暨南洋大学首批执行委员。在执委会第一次会议上,陈六使被推选为主席,并选定财政、秘书、法律顾问及来往银行等。会议也授权法律顾问向联合邦政府注册南大分公司(各州南大委员会),以及向新马两地政府申请捐款豁免所得税。委员会同时推举执行委员柯进来主持建筑工程,绘测师黄庆祥负责设计绘图;两人均表示以个人专业报效南大,不取分文。

  连瀛洲宣布捐献25万元。自陈六使高举华文大学之大纛,华人社会随即争先响应,《南洋商报》和《星洲日报》一度代收义款,把民众邮汇寄来的零散钱币汇集,竟达28万元之多。

“一切义举为南大”

  各种义举和捐款源源而至。新加坡自1953年8月起的一年内,义演、义唱、义驶、义赛、义画、义展、义卖、献薪等80多场大小义举,纷纷开展。其中,华文中学毕业班一连四晚举行游艺大会,为南大筹获62500余元;1577名三轮车工友,响应同业会号召,为南大义踏一天,筹得21660.51元;的士(出租车)司机联合会、福蒲仙司机联合会和交通的士公会三团体,呼吁全新加坡的士司机和车主义驶,1095位司机和车主(共800辆的士)为南大筹获义款达31003.51元。当时,为南大捐献一日所得的豪情,蔚为风尚。

大学之路挥锄动土

  7月26日中午12时,新加坡南大委员会在云南园举行大学筑路工程动土典礼,由执委会主席陈六使主持挥锄。他以欢快的口吻说:

  今日是南洋大学动土之期,兄弟在此主持,感到非常兴奋,吾人已在此播下文化种子,吾华人之文化在马来亚将与日月同光与天地共存,中国人之文化是不会被消灭的,吾人在马之文化,正如马来亚一样应该永远地存在。去年兄弟鉴于吾人文化存有危机,不得不极力提倡创办南洋大学,目的在使吾人之文 化能在本地永远持续,各位今日看到此地带系一片荒野,但此地实系中华文化 在此生根之处,永远存在,永不消失。

“虽为华人而不知自己之文化,将不知何以言对”

  马来亚系英巫印各族同住之乐土,华人需有自己之文化,绝不能被淘汰者,否则,身为华人而无华人之文化,虽自认为华人而不知自己之文化,将不知何以言对。再过三数十年后,当地人口大增,华人最少比现在再多六七十巴 仙(百分之六七十──笔者按),更需要吾人固有之文化,是以吾人今不得不 力争,使之生存。

../r2004/r04p097.jpg
1953年7月26日,陈六使挥锄破土,300多位社会贤达、文化界
人士及学生,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一所华文大学呼之欲出。

(按):录自胡兴荣著《记忆南洋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南洋大学建设年 1954 ─ 1955》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07年06月01日首版 Created on June 1, 2007
2019年10月28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October 28,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