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南洋大学校史 第一章
自强求存

余山农


一 侨教困境

(一)战后星马政局

南洋大学诞生于一个和平的年代,也是一个动荡的年代;建设于一个团结的年代,也是一个分裂的年代;成长于一个理想的年代,也是一个丑陋的年代;树立于一个自强的年代,也是一个堕落的年代。

1、战后短暂的和平

南洋大学在一九五三年一月十五日倡议创办,一九五六年三月十五日开学,前后三年。当时,正是第二次大战之后不久。虽然战争已经结束,迎来和平,可是战后时局,依然动荡不安。

在这之前,一九一七年,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建立了苏维埃政府。社会主义的思潮从此席卷全世界。

两年后,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的思潮震动中国年轻一代。

十月革命是政治革命,五四运动是文化革命。这两个革命大大改变了各地中国年轻人的世界观。

在五四运动的领导人中,有两位,即陈独秀和李大钊,均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年轻一代人中,深受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思潮的影响。这影响并不限于中国本土,也广传至海外华人社会,对年轻一代的影响尤其普遍。南洋华人的学生运动便都可以从中看到这样的影响。

南洋华人与中国现代政治的变革关系密切。清末的维新运动领导人如康有为和梁启超都到南洋来寻求支持。辛亥革命的领导人孙中山也到南洋来寻求支持。社会主义革命思想也在南洋广为传播。伴随社会主义思潮的是反殖民地主义思潮。

南洋各地都是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在二战之后,反殖民地主义思潮在南洋地区汹涌澎湃。英国拥有最多殖民地,成为各地反殖民地主义的首要目标。反殖民地主义的目的是追求民族独立。追求独立的过程往往是战争。

星马战后仍是英国的殖民地。星马华人都参与反殖民地主义的运动。华人的人数虽然不是最多,但文化却最高。英国人为了防范华人,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压制华人,企图消灭华人的教育,以同化华人为最终目的。

南洋大学就是在这样的时局中诞生,维护民族教育,反对同化,成为英国人的眼中钉。英国人及其代理人对南大百般迫害。

南洋大学建校运动,在南洋华文教育史上,也是一场革命。是次革命的目的是改变华文教育的现状和命运。这场革命可以从两方面来观察,一方面是个人,就是建校运动的领导人,一方面是社会,就是响应建校运动的社会大众。社会大众参与南大建校,于是,南大建校成为华人社会整体的运动。

2、和平时代的残酷迫害

一九四五年,第二次大战结束。战争结束,带来和平的时代。在战时生活过的人都渴望和平,因为和平带给人安全和希望,但生活在星马的华人,和平带来的却是另一次残酷的迫害。

当日军南侵时,守土的英军,原是以逸待劳,却不堪一击,不战而降,日军长驱直入马来半岛。当日军南侵时,抵抗日军的是马来亚共产党的游击队。英军于是只好与马来亚共产党秘密合作,由马共游击队抗击日军。这样的合作,在英国人只是权宜之计。

马共为马来亚的自由而牺牲,战争结束后,英国人却不让马共独立存在,而要招安解散。

当时中国内地,在日本人投降后,内战方酣。一场革命正席卷中国。

南洋华人之中,商界的贤明之士,已看出时局的苗头,顿然觉悟,必须发展自己的大学,用以救助自己的民族教育和民族生存。

一九四六年,华人商界的三位贤人,陈六使先生(1897-1972)、李光前先生(1893-1967)、黄奕欢先生(1908-1985),向陈嘉庚先生(1874-1961)提出创办大学的事。这件轶事鲜为人知。杨进发《创建南大二三事》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记录(刊于南大站):

今天想来,此位先贤似乎有托孤之意。他说:“倡议华文大学是于1946年由三个人联合提出。”这三个人,除了陈六使与李光前之外,便是他本人。此三位人士都曾受过陈嘉庚先生倾资兴学的感召,都曾经是陈嘉庚筹赈救国的支持者。1946年,他们三人共同到怡和轩俱乐部去拜访陈嘉庚,并征求陈嘉庚对创办华文大学的意见。如果陈嘉庚赞同,他们便请陈氏出来主持大计。陈嘉庚当时满口反对,认为战后新马华社百废待兴,全无经济条件创办大学。陈嘉庚反建议地说:“如果华校高中毕业生要升学,他们都可以到厦门大学去深造。”从这一次偶然的口述历史资料中,我们似乎必须把创办南大的议程,提前到1946年,而倡议者有三人,即陈六使、李光前与这位老先生。……他是黄奕欢先生。

当时,陈嘉庚先生是星加坡福建会馆总理。星马两地,福建人在华人中占多数,商界的成功人士,也以福建籍为多,福建会馆在侨界很有影响力。

一九三七年,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略中国的时候,陈嘉庚先生发起组织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筹募资金,支持祖国抗战。

陈嘉庚先生常说:“金钱如粪土,散播才有用。”他本是富甲一方的商人,在国家有难时救国,在国家衰弱时,兴办教育,以教育为“启迪民智”的措施。他一生最关心的两件事便是救国和兴办教育。他把一生钱财都用在救国和兴办教育,不留给子孙。

一九四六年,二战刚刚结束,南洋各地,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在南洋兴办华文大学的确不容易。办大学于时局为需要,于能力则不足。

陈嘉庚先生建议,南洋学生到厦门大学深造是切实的办法,但这也只能是暂时的办法。南洋学生除非得到赞助,离乡背井到远地去深造并不容易。况且中学毕业生越来越多,厦门大学未必容纳得了。就长远来看,本地必须有自己的华文大学,让华校学生有机会在本地升学。这就好比餐馆和住家厨房的关系。市区的餐馆形形色色,样样都有,但住家还是得有自己的厨房,方便饮食。

这个时候,马来亚华人所将面对的并不仅仅是升学的问题,还有一场更大的噩梦。战争结束并没有给马来亚华人带来和平的日子。

一九四七年以后,以英美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集团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集团,开始长期的冷战对抗。战后的南洋也卷入冷战之中。

一九四九年,中国革命后,成为英美集团封锁的目标。南洋华人也受牵连。从这一年起,南洋华人受到英国人接二连三的迫害,血泪斑斑。

旧的战争过去了,新的战争刚刚开始。二战结束后,带给南洋华人的不是一个和平的时代,而是一个遭受更多更大更残酷压迫的时代。华人因此生活在暗淡与动荡不安的岁月中。

一九四八年,马共不接受英国人的招降,重回森林打游击战,打击英国人,以建立独立的马来亚为目标。英国人于是颁布紧急法令,即《1948年紧急条例法令》(Emergency Regulations Ordinance 1948),宣布进入紧急状态,目标不只仅仅是马共,而是全体华人。平日不关心政治的华人,从此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由于一般华人没有自己的土地,迫于生活,只能在山边树林旁耕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从不过问政治的事。虽不过问政治,却遭受政治逼害。因为英国人认为华人农民帮助马共,便横加迫害。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英国人组织一个垦耕者委员会,专为迫害华人而设,拟定了一份《垦耕者报告书》(Squatter Committee Report 1948)。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二日,在雪兰莪州新古毛的峇东加里,有二十四名华人村民被英军冷血枪杀。从这件事可见,当年英军对华人的暴行比日军更加毒辣,不下于希特勒德军对犹太人的暴行。

英军不但摧残华人的农作物,更推倒房屋,放火焚烧,把整个村子夷为平地,与日军的三光手段不相上下。当时华人,受苦受难,惨绝人寰。

中国老百姓数千年来受帝王统治,面对种种压迫,养成不关心政治,只当顺民,以求平安的心理。迢迢千里到南洋来谋生,在山边耕种,以求温饱,不理会政治,万万想不到却遭受政治逼害,无处伸冤。

一九四九年一月廿九日,马华公会成立前一个月,陈修信(1916-1988)在当时的《马来西报》发表《暴徒之胜牌》一文中说:

从本人之观点看出,本邦社会之上下阶层人士开始咒怨英国人之行为与日本人不相上下,有者甚至说其比日本人更毒辣……

上述观点或太笼统而过分,但大肆焚烧村庄之举动(如嘉照胶园集体枪杀华裔胶工事件),及任何人有被嫌疑即扣禁之可能性、集体处罚之封建制度、运带军火处死刑、军队人员搜查时趁机掠劫,以及可使华人驱逐出境的威胁(除生长于槟城及马六甲的英籍民之外),均使一般人相信英国人的手段比日本人毒辣。

一九四九年五月,殖民政府接受了《垦耕者报告书》,借口在山林边缘地方耕种的华人帮助马共,把他们移殖到新的地方,以便监视控制。这新的地方实际就是集中营,惨无人道。

时局情势十分严峻,关系到民族的生死存亡。就在这个困难时刻,马来亚商界的贤明之士,发起成立马华公会,领导人即陈祯禄先生。

陈祯禄先生在战时避居印度,在战后返回马来亚。他原本打算通过马来亚华人商联会,争取马来亚华人的利益。

一九四七年,他在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召开马来亚华人商联会第一次代表会议。出席会议者有:陈祯禄、李孝式、李光前、黄树芬、伍瑞琴、刘伯群等人,都是马来亚华人商界的重要人物。当时还邀请英国驻马星最高行政专员麦唐纳出席。他在会议开始前发表对时局的意见,然后离开。

第一次代表会议后,陈祯禄领导一个代表团,前往会见麦唐纳。麦唐纳认为,商联会只是代表马来亚部分华商,不能代表整体华人社会。陈祯禄于是向商联会提议,成立马来亚华人公会。

一九四九年二月廿七日,在紧急法令实施八个月后,马来亚华人公会正式成立。首任会长即陈祯禄先生。陈修信此时担任宣传小组委员会主席。

马华公会的成立,显示出华人的政治觉醒,改变原先对政治冷漠的心理,敢于起来参与当地政治,捍卫自己的民族利益。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国革命后,成为英美集团封锁的目标。南洋华人也受牵连。从这一年起,南洋华人受到英国人接二连三的迫害,血泪斑斑。

旧的战争过去了,新的战争刚刚开始。二战结束后,带给南洋华人的不是一个和平的时代,而是一个遭受更多更大更残酷压迫的时代。华人因此生活在暗淡与动荡不安的岁月中。

一九五〇年三月,英国人对华人实施残酷的统治政策,就是臭名昭著的毕里斯计划(Briggs Plan)。英国人借口华人农民支持马共,横加逼害,把他们统统驱赶入集中营,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集中营的四周都用铁丝网围住,前后有两个铁栅门。军警在铁栅门严格搜查,村民进出都得带准证。从傍晚六点到明晨七点是戒严时间,村民必须留在村内。晚上八点以后,如走出门口,可能被枪杀。这是当时的戒严令。

在二战期间,英军战败,被日军俘虏,关入集中营。战争过后,他们用同样的手段来迫害无辜的华人,关入集中营。英军的残暴不下于日军与纳粹德军。在全马各地,这样的集中营为数达几百个,就是至今还存在的“新村”的来源。

从一九五〇年至一九五四年,马来亚总共建立了六百个新村,移殖了五十万华人。马华公会竭尽所能,帮助华人移居。

陈祯禄先生在二十年后回忆说(见《马华公会建党史话》,马华公会20周年纪念特刊):

1949年2月马华公会成立,其近因主要就是因为马来亚的忠诚华人在紧急状态下受到苦难。紧急状态不但危及许多华人的性命,威胁华人的切身利益,而且还使人怀疑我们对本邦的传统忠诚感。我们之中已有许多人以马来亚为其永久家乡。

一九五〇年二月,马华开始发行彩票,用发行彩票所筹到的款项,资助在水深火热的新村中生活的华人。

一九五三年七月十日,连瀛洲与黄奕欢二位先生抵达怡保,为南大建校宣传时,马华要员梁宇皋在会议中建议发行彩票,以筹募南大基金,就是因为马华曾经发行彩票筹款的缘故。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后,中国政局剧变,新中国成立。这让英国殖民地政府更加不信任华人,甚至仇视华人。于是,拟定种种教育政策,针对华人。其目的是同化华人。四面八方的迫害,使华人生活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中。

(二)迫害政策

1、星马一家

星马本是一家,星马华人也是一家。

星加坡华人和马来亚华人,血肉相连,华文教育亦如此。一开始倡议创办大学主要就以星马两地为服务对象,而不是仅仅服务星加坡一个地方。因此,南洋大学成功创办,不仅需要星加坡侨众的支持,也需要马来亚侨众的支持。陈六使先生的倡议发表出来后,星马两地侨众一致响应,热烈支持。这是南洋大学终能成功创办的主要原因。

南洋大学属于全体南洋华人,属于马来亚华人,属于星加坡华人。从来都不仅仅属于星加坡一个小地方。

星马原本是英国的殖民地。中国人在这里讨生活,从不过问政治。几千年的帝王统治,使中国人都愿意做顺民。《左传》里“肉食者谋之”的话,正反映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政治观念:为政是达官贵人的事,小百姓不必过问。做顺民,对政治冷漠,这是中国人的民族性。在英国人的统治下,中国人也只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在意政治的事。虽不过问政治,却又被政治所迫害。

英国人对华人的迫害,星马两地皆同,但马来亚华人所受迫害更为残酷。两地华人面对共同的命运。

2、迫害与同化

第二次大战之后,侨居星马的华人,面对十分严峻的局面,关系到生死存亡。这个时候,在华人社会中,发生了两件大事。这两件大事都是因为受到英国人的压迫而发生的。一件是,成立马来亚华人公会,一件是,创办南洋大学。

马华公会的成立,显示出星马华人的政治觉醒,改变原先的政治冷漠,参与当地政治,以捍卫自己的民族利益。南洋大学的成立,则是显示出华人在政治觉醒之后,决心捍卫自己的文化,反对压迫与同化。马华公会与南洋大学的先后成立,是星马华人社会中互相关联的两件大事。马华公会一直都大力支持创办南大。

这两件大事发生的直接背景相同,都是缘于英国人对华人的压制政策与残酷迫害。

二战期间,日军长驱直入马来半岛。英国军队根本无力抵抗日军。一九四三年,英军不得不与马来亚共产党秘密合作,由马共带领游击队抗击日军。

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大战结束。马共帮英军抗日有功,本可以公开成为合法的政党,放下武器,致力于和平斗争。可是,英军在战后重临马来亚时,却不容马共公开存在,要马共解散。

战后,反殖民主义的思潮席卷全世界。英国拥有最多殖民地,成为反殖民地主义的首要目标。星马华人都参与反殖民地主义运动。这是英国人迫害华人的一个原因。

一九四八年,马共放弃和平斗争,转入森林继续游击战,攻击英殖民政府,为的是建立独立的马来亚。这是英国人残酷迫害华人的关键。

英殖民政府因此颁布《1948年紧急条例法令》,宣布进入紧急状态。紧急法令的目标不仅仅是马共,而是全体华人。华人平日只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从不过问政治的事,却从此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由于一般华人没有自己的耕地,迫于生活,只好在山林边缘地方耕种,以求温饱,不理会政治,万万想不到却遭受政治逼害,无处伸冤。因为英国人认为华人农民帮助马共,便横加迫害。

一九四九年五月,殖民政府接受了专为迫害华人而拟定的《垦耕者报告书》,把在山林边缘地方耕种的华人移殖到集中营。华人从此有如生活在地狱。

在接受这份报告书之前,英军对待华人已经十分残暴。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二日,在雪兰莪州新古毛的峇东加里,有廿四名华人村民被英国军队冷血枪杀。从这件事可见当年英军的暴行,不下于希特勒德军之屠杀犹太人。

英国人的手段比日本人更加毒辣。英军不但摧残华人的农作物,更推倒房屋,放火焚烧,把整个村子夷为平地,与日军的三光手段不相上下。当时华人,受苦受难,惨绝人寰。

这个时候,马来亚华人所将面对的并不仅仅是升学的问题,还有一场更大的噩梦。战争结束并没有给马来亚华人带来和平的日子。

时局情势十分严峻,关系到民族的生死存亡。就在这个困难时刻,马来亚商界的贤明之士,发起成立马华公会。

一九四九年二月廿七日,在紧急法令实施八个月后,马来亚华人公会正式成立。首任会长即陈祯禄先生。

马华公会的成立,显示出华人的政治觉醒,改变原先的政治冷漠心理,敢于起来参与当地政治,捍卫自己的民族利益。

一九五零年三月,英国人对华人实施残酷的统治政策,就是臭名昭著的毕里斯计划(Briggs Plan)。英国人借口华人农民支持马共,横加逼害,把他们统统驱赶入集中营,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集中营的四周都用铁丝网围住,前后有两个铁栅门。军警在铁栅门严格搜查,村民进出都得带准证。从傍晚六点到明晨七点是戒严时间,村民必须留在村内。晚上八点以后,只要走出门口,就可能被枪杀。这是当时的戒严令。

在二战期间,英军战败,被日军俘虏,关入集中营。战争过后,他们用同样的手段来迫害无辜的华人,关入集中营。英军的残暴不下于日军与纳粹德军。在全马各地,这样的集中营为数达几百个,就是至今还存在的“新村”的来源。

从一九五零年至一九五四年,马来亚总共建立了六百个新村,移殖了五十万华人。马华公会竭尽所能,帮助华人移居。

一九五零年二月,马华开始发行彩票,用发行彩票所筹到的款项,资助在水深火热的新村中生活的华人。

一九五一年,星马教育开始动荡。英国人制定《巴恩报告书》(Barnes Report),在马来亚推行以英文或马来文为主要教学媒介的国民学校,以便废除其他语文学校,教育资源只拨给国民学校。报告书中说,如果华人不把华文学校改为国民学校,就是对马来亚不忠诚,不把马来亚认作自己永久的家乡。

这份《巴恩报告书》的目的是,把全部华校改为马来文或英文学校,消灭华文教育,同化华人。

这报告书把政治和教育混在一起,以政治理由来消灭华文教育。华人把孩子送进华文学校,本是受母语教育的权利,却硬说是“表现对马来亚不忠诚”,故意歪曲,陷人于罪。其真正目的是同化华人。

当时,马来半岛已在一九四八年组成马来亚联合邦,有自治权。星加坡仍为英国殖民地,不在联合邦内,但是,星马华人与华文教育都是一个整体,在殖民地政府眼中,都是必须消灭的敌人。通过消灭华文教育,便可以达到同化华人的最终目的,引起马来亚华人和华文教育界的强烈反对。

《巴恩报告书》的全名是《马来教育委员会报告书》(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Malay Education),该委员会主席为牛津大学学的巴恩(L. J. Barnes) 教授,所以就简称《巴恩报告书》。

这个委员会成立的目的原本是研究马来文(巫文)教育问题,主张双语教育,而计划推行的双语仅限于马来文和英文,华文和印度文都排斥在外。因此,其真正目的是把全部华校改为马来文或英文学校,消灭华文教育,同化华人。星马华文教育从此开始被迫害,华文学校是首要的打击目标。

第二次大战之后,侨居星马的中国人,面对十分严峻的局面,关系到生死存亡。这个时候,在中国人社会中,发生了两件大事,这两件大事都是因为受到英国人的压制而发生的。一件是,成立马来亚华人公会,一件是,成立南洋大学。

马华公会的成立,显示出华人的政治觉醒,改变原先的政治冷漠,参与当地政治,以捍卫自己的民族利益。南洋大学的成立,则是显示出华人在政治觉醒之后,决心捍卫自己的文化,反对压制与同化。马华公会与南洋大学的先后成立,是星马华人社会中互相关联的两件大事。

这两件大事发生的直接背景相同,都是缘于英国人对华人的压制政策。

英国殖民地政府出于对华人的仇视,一心一意想同化华人。同化的手段从消灭华人的教育开始,最终到达同化的目的。这可以从英国人战后所制定的教育政策清楚看出来。

一九五一年的《巴恩报告书》是个关键。其目的是把全部华文学校改为马来文或英文学校,消灭华文教育,同化华人,完全出于恶意。

马来亚和星加坡两地的华文教育是一个整体。这份报告书虽然是针对马来亚联合邦的教育提出的,其背后的主导思想和目的也适用于星加坡华文教育。企图通过消灭华人的教育来消灭华人的语言文化,达到同化华人的目的。

报告书的具体建议是,以马来文或英文学校代替华文学校。否则,华文学校将不能得到政府的津贴。这样的建议当然引起华人和华文教育界的强烈反对。华人子弟受华文教育,乃是华人天赐的基本人权,任何人都无权剥夺。

巴恩报告书中说(见《马来亚1951年巴恩氏巫文教育报告书》,刊于2010年1月2日新加坡文献馆):

吾人深信初等教育应以造成一种共同之马来国籍为目标,以收容各种适龄儿童于国民学校,以取代目前之各种方言学校……在原则上,吾人提议取消各民族之方言学校。当然,方言学校之消灭是逐渐实施者,但今后关于教育经费之拨给,国民学校应有优先权。……我们这种新的国民学校,是一种建国的学校。我们的目的是要教授巫文。因为我们以为做父母者如果认为马来亚是他们永久的家乡和忠诚的对象,他们应当很喜欢叫他们的子女来学习这种语文。反之,他们若不高兴如此做法,那么我们就可以说他表现对马来亚不忠诚,及不把它认作自己永久的家乡。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这份报告书有极其露骨的政治目的,把政治和教育混在一起,以政治理由来消灭华文教育。华人把孩子送进华文学校,本是受母语教育的权利,却硬说是“表现对马来亚不忠诚”,故意歪曲,陷人于罪。其真正目的是同化华人。

这份报告书引起马来亚华人和华文教育界的强烈反对。槟城华校董教大会说(见同上):

巴恩氏报告书已超出巫文教育之范围,而牵涉华校应否消灭的问题。

吉隆坡华校教师会说(见同上):

宾尼斯氏报告书是越俎代庖的,其报告已超出巫文调查之外。

参杂有种族歧视偏见的成份。……舍去合作政策,采取旧式的消灭政策。

一九五二年的《教育法令》(Education Ordinance, 1952) 便是在《巴恩报告书》的基础上拟定的,目的相同,引起华人和华文教育界的反对是意料之中的事。全马华校董教代表大会直指其同化华人的目的。

吉隆坡华校教师会说(见《马来亚1952年教育法令》,刊于2010年1月2日新加坡文献馆):

凡在设有国民学校的地区,该区儿童即被强迫入国民学校,其它方言学校则可宣布关门大吉,换言之,国民学校愈普遍设立起来,则方言学校亦自然而然被消灭,……文化被人消灭,竟可与人合作建国,全世界无此先例,华人决不相信有此可能。

马华公会会长陈祯禄先生说(见同上):

根据教育专家的结论,马来亚的华人,尤其是在家庭里说中国话的华人必须接受母语教育,因为这样才能使他们依照他们的文化和传统充份地发展及树立根基。失掉了自己文化熏陶的人们,绝对不会变成更文明的。一个人的方言正像一个人的影子,不能够和他本身分离的。我们马来亚华人,一定要保持我们的母语,更绝不应忽视能使我们成为善良人民的我们民族最高尚的道德理想。这个原则鄙人认为是绝对正确的。

这里所说的“方言”是指华人的语文,就是华文学校的语文。陈祯禄先生这番话最能反映出华人的心声。

全马华校董教代表大会直指其同化华人的目的(中国报52年11月11日):

凡由多元民族组成之国家其通用之语文,亦必多元。马来亚之主要民族,为华、巫、英、印,华人占全人口之半;用华文操华语之人数超越巫人之上。今竟欲禁止其多数民族习用之文字,代以所谓官方之语文。推原政府之意,以为不如此不足以收同化之功。

《巴恩报告书》和一九五二年的《教育法令》,以同化华人为目的,十分明显。星马华侨领袖对此深感担忧。华文教育从此面对重重危机。如果华人接受这样的建议,华文学校将彻底消失。

陈六使先生在《南洋大学创校史》序文中回忆道:

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最紧张惨烈而胜败迄不能分之际,美总统罗斯福英首相邱吉尔突联合宣布所谓大西洋宪章,声言战争结束,废绝殖民地统治,予各殖民地民族自决,以获得其自治与独立,宗教信仰,教育措施,悉听自由,任何国不许干涉他国内政,尤强调母语文化之应受尊重。此一煌煌宪章,使世人认识同盟一方乃真为自由而战,为民主而战,为反侵略而战,为解放殖民地而战,为扶助弱小民族而战;大仁大义,神圣庄严,实整个战局之转捩点。理直者壮,理曲者馁,于是而轴心卒败。

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星马收复,英军卷土重来,不料深谋远虑,益为久长之计,与大西洋宪章宣布者异趋。始则割裂星马合一之局,分设总督,各使孤立;继则大力扩展英语学校,歧视各民族母语教育,于华语者倍甚。一九四七年,有关教育政策之拜恩报告书,各蓝皮书,白皮书以及教科书问题等,遂纷纷沓沓,如踵相接,举凡足以阻遏华语教育之生机者,议院无不一一通过。一九五一年马来亚联合邦商业法令,更规采定一律用英文或巫文簿记。步步逼人,盖欲造成环境,沦华文于无用之地,而默待其自然淘汰矣。……处兹状况之下,我星马华人,低眉相吊,负手彷徨,诚不知明日命运又将何似!

这段话清楚说出当时英国人颁布的政策,处处针对华人,一心只想消灭华人的教育与文化。华侨领袖先知先觉,看出重重危机,忧心如焚。

一直到今天,虽然英国人早已离开,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教育政策都是依据英国人一九五一年的《巴恩报告书》和《一九五二年教育法令》来制定的。

《巴恩报告书》有两面的含义。一面是,就马来人的语文教育说,实施马来文和英文双语教育,符合双语教育原理,即以母语马来文为第一语文,外语英文为第二语文。这是双语教育的基本概念。

另一面是,就其他民族的语文教育说,实施马来文和英文双语教育,第一语文和第二语文都是外语,完全排斥母语,不符合双语教育的基本原理。这一面,显然含有恶毒的政治目的。

华人子弟进入马来文学校,第一语文是马来文,第二语文是英文,不能学母语华文。

华人子弟进入英文学校,第一语文是英文,第二语文是马来文,也不能学母语华文。

英文学校也可以完全不学第二语文,只学英文。李光耀小学和中学都在英文学校就读,完全不学第二语文。在童年时就十分讨厌华文。他掌权后的语文政策,让新加坡的孩子也讨厌华文。

在他的年代,英文学校学生可以学拉丁文,但不必学母语。这是英国人的同化政策,企图把华人的孩子都变成英化华人,即峇峇人。其用意十分恶毒。李光耀一生,不仅赞同,而且执行英国人的同化政策。他是在一九五五年从政后,为了选票才开始学中文,意图蒙骗华人。

双语教育的基本原理是,以母语为第一语文,以外语为第二语文。这完全是为了语文实用的安排,不关政治。孩子在小学阶段,只需学习母语,以便确保在小学阶段掌握母语的基本表达能力。到中学阶段才开始学习外语。这时,因为孩子已掌握母语,学习外语就不会造成对母语的干扰,易于明白母语和外语的差异,也易于学好外语。

如需在小学阶段教授外语,也应该只在高小阶段教授简单的外语知识,如字母和发音等。外语在小学阶段不可喧宾夺主。

无论在哪一个社会,都不需要100%的人懂外语,只需5%的人懂外语便已经很足够。哪些人需要懂外语呢?工作时需要用到外语的人才需要懂外语,例如,从事外贸、外交、科学研究的人,需要懂外语。其他的人都不需要。当然,多懂一种外语并非坏事,可以增进知识,但无需强迫所有的人都学外语。

李光耀掌权后,大力推行英国人定的教育政策,以便通过教育达到同化华人的目的。他是英国人培养的代理人,也是被英国人同化了的皇民,自然效忠英国,为英国人服务。他的双语教育,继承了《巴恩报告书》的第二面含义,即恶毒的政治意图一面,而完全不考虑双语教育的基本原理。

星加坡的马来人为数不多,不必设立太多马来文学校,只需多设立英文学校,让各族人的孩子都可以入学。这是英国人的同化意图。

李光耀生为峇峇人,有华人血统,又有华人姓名,极易于误导他人,以为他是华人。

在南洋大学开学前一年,即一九五五年,他三十二岁时,才开始学说华语。这一年,他正式登上政坛。他公告天下,华语是他的母语,还会说各种方言。这完全是在刻意误导华人,以达到政治目的。他实际既不懂华语,也不懂方言。无论华语还是方言都不是他的母语。

天下没有哪一个人是在三十二岁时才有母语的。母语是一个人从在母亲怀孕时就听到的语言,在母亲怀里吃奶时学说的语言。在三十二岁时才有母语的人,必是怪物。天下也没有哪一个人,终其一生,学了五十多年还是学不好自己母语的人。

李光耀写了一本书《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来为自己恶毒的政策辩解,十分荒谬。全世界都在推行双语教育政策,为什么只有他的双语政策是“一生的挑战”?他显然故意隐瞒恶毒的意图。

他的双语政策,把外文(英文)定为第一语文,把母语(华文)定为第二语文,完全不符合双语教育的基本原理,违反常规。他不断的给学生和家长灌输华文无用的观念,因而星加坡的学生一般从小就讨厌华文,不愿学习。他的目的在于消灭华人的母语,让华人的孩子都变成英化华人,也就是峇峇人。这正是英国人同化华人的恶毒计划。

李光耀出生在峇峇人家庭。他的母语是峇峇话,是峇峇人说的马来话。因为上英文学校,学英文,说英语,于是,英语渐渐成为他的家庭语言,也就是他的实际母语。他的孩子自然也以英语为母语。华语从来都不是他的母语。他从小学到中学也都不学华文。他是完完全全的英化了。英国人的教育政策,就是希望把华人的子弟都变成英化华人,也就是峇峇人。

新加坡华人的母语,一般都是方言。上学后学华语(早前通称国语)。会说方言的孩子,学华文非常容易。不会说方言的孩子,学华文就非常困难。

李光耀因为不懂华语,也不懂方言,所以觉得华文很难学,很讨厌华文。这是他的亲身经验。为了达到同化华人的阴暗目的,他强硬把华文学校都改为英文学校,并消灭华人的母语方言,让华人的孩子觉得华文难学,讨厌华文,以便完完全全英化华人的孩子。这样的政策,有极其恶毒的政治意图,推行起来,当然艰巨,成为他“一生的挑战”。

李光耀的双语政策实施的结果是,年轻一代华人,以及他们的孩子,以英语来代替母语,并且讨厌母语。英语成为家庭语言,也就是实际的母语,制造新一代的峇峇人,也就是英化华人。这是英国人定下的目标,由李光耀完成。这正是《巴恩报告书》在星加坡实际应用的结果。

在马来西亚,华人依靠自强不息,自力更生的精神,维护独立中学的命脉,还创办了三间学院,让华文教育得以生存。新加坡的华文教育,在高压政策之下,只经过二十年,到一九八〇年,华文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被连根拔起,全都被同化了。当初,创办南大的先贤所最为担忧的事,二十年后,如噩梦般步步进逼。

(三)侨教救亡

1、教总与董总

一九五一年的《巴恩报告书》和一九五二年的《教育法令》,以同化华人为目的,十分明显。这一点令星马华侨领袖深感担忧。这导致马来亚联合邦华校教师会总会的成立。

由于《巴恩报告书》以消灭华文教育为宗旨,全马华校教师会于一九五一年十二月廿五日,成立教师总会(简称教总)。《马来亚联合邦华校教师会总会成立宣言》中,揭示三大宗旨:

第一个宗旨就是针对《巴恩报告书》而提出的。这也正是创办南洋大学的宗旨。

《巴恩报告书》和《一九五二年教育法令》,钳制华文教育,以同化华人为目的,受到华教界非常强烈的批评和反对。这一波反对浪潮,先催生了全马华校教师总会,再催生了后来的马来亚各地华校董事会联合会(简称董联会)。

一九五四年八月廿二日,在民族教育生死存亡的时刻,由马来亚各地华校董事会联合会成立了全国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简称董总)。从此,教总与董总成为直接领导马来亚华文教育的两个主要机构。

在董总成立之前,一九五三年四月,反对巴恩报告书及一九五二年教育法令,把马华、教总、董联会代表三方联合起来,成立华文教育中央委员会,成为侨教三大机构的最高领导单位,通称“三大机构”。这个委员会隶属于马华公会,为华文教育争取权益。在董总成立后,代替董联会成为“三大机构”的成员。

2、创办大学

由于星马两地华文教育合为一体,巴恩报告书及一九五二年教育法令虽然都在马来亚制定,但两地华文教育所面对的压迫相同,只有一点不一样,那就是,在马来亚,英国人要把华文学校改为马来文学校或英文学校,在新加坡,只有一个选项,就是改为英文学校。

在这之前,一九四九年,中国革命后,华校毕业生无法再到中国上大学。这让华校面对师资短缺的困境,华文教育雪上加霜。在本地兴办一家华文大学的需求十分殷切,迫在眉睫。

一九五〇年,陈嘉庚先生回国参与建国运动。陈六使先生继承他当福建会馆主席。维护华文教育的担子落在他的肩上。

一九五三年,陈六使先生倡议创办大学,正是传承陈嘉庚先生毁家兴学的精神。侨界常以陈六使先生领导的南大筹募基金运动,与陈嘉庚先生领导的筹赈祖国难民运动,相提并论。

一九五〇年九月九日,福建会馆为其辖下学校举办义演筹款时,陈六使先生出席致词。他第一次公开提及创办华人大学的事。他说(刊于1950年9月10日《南洋商报》):

余希望华侨在马来亚创办一大学。目标求其五年内成立,五年不成则十年,逾十年而马来亚犹无中国大学,则为落伍。二十余年前,吾人出洋,思想为赚钱,赚钱入手,荣归祖国,建家立业,显祖荣宗,可为得意。今日见解已不同,自第二次大战后,吾人已认识马来亚无异吾人之故乡。既有此一新见解,自当为吾人马来亚之子孙计,以南洋群岛吾侨之众,中学生之多,非从速办一大学于中心地点之新加坡不可,愿各位贤达共促成之。

从这番话中可见,他对民族文化教育之关怀与忧心,对时势之触觉极其敏锐,目光远大。他所说的“为吾人马来亚之子孙计”,就是为了不让子孙被同化。在陈嘉庚先生之后,陈六使先生是中国人中,最伟大的教育家。

陈六使先生当时有办大学的想法,但没有正式推动。在这之前,一九四六年,陈六使、李光前、黄奕欢三位创办南大先贤,往见陈嘉庚先生,提议创办大学。这是南洋华人第一次讨论创办大学的事,为后来创办南洋大学的先声。

陈嘉庚先生当时不赞成,因为战后新马华社百废待兴,全无经济条件创办大学。他建议华校高中毕业生,可以到厦门大学去深造。这一次的讨论,没有结果。

为什么陈六使、李光前、黄奕欢三位先生,当时要向陈嘉庚先生提议创办大学呢?

这一年,一九四六年四月一日,英国殖民地政府设立马来亚联邦(Malayan Union),由马来亚半岛各邦和原属海峡殖民地的槟城和马六甲组成,共十一个州属,不包括星加坡。华人在马来亚联邦内,没有地位。三位先贤眼见时局的变化,所以提议创办自己的大学。

由于受到马来民族主义者的反对,马来亚联邦在一九四八年一月卅一日改为马来亚联合邦(Federation of Malaya)。华人依旧受排斥,不是公民。

英国打算让马来亚联合邦独立。华人必须争取自己的政治权益。于是,在一九四九年二月廿七日,成立马来亚华人公会。

一九四六年十月廿八日,国共谈判破裂,中国内战爆发。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国革命政府成立。星马学生无法再到中国升学。侨教面临生死存亡的困局。华人必须再次考虑创办自己的大学。

一九五〇年九月九日,福建会馆为其辖下学校举办义演筹款时,陈六使先生出席致词,首次提出创办中国大学的愿望。但并没有公开号召创办大学。

一九五三年一月廿一日,他在星洲中华总商会召开董事会议致词时回忆说:

二年来余尝有意倡办华人大学,初时余不敢公开号召者,余料想不到数年来此间侨界几与祖国脱离,不但华侨子弟欲回国升学而不可能,且华侨不可能与祖国多所来往。再者,余如不因胶厂于一九五〇年被焚,则大学早已实现。

这次倡议并未推行,主要因为胶厂在这一年被焚毁,损失甚大,创办大学的计划只好延后。陈六使先生对民族文化教育时刻关怀,时刻忧心。

南洋大学就是在面对被同化威胁的背景下设立的。南洋大学的成立,在马华公会成立之后,显示出华人在政治觉醒之后,决心捍卫自己的文化,反对压制与同化。马华公会与南洋大学的先后成立,是星马华人社会中互相关联的两件大事。陈六使先生创办大学的倡议公布后,马华公会大力支持。那是马华公会捍卫民族教育最豪壮激越的时期。

从一九五二年二月开始,马华公会逐步与巫统合作。这让陈祯禄先生得以说服马来人领袖不反对华人创办大学,为南大建校清除一些障碍。

一九五三年一月十六日,陈六使先生在福建会馆第十届第三次执监委员联席会议席上正式提出,为维护中华文化与民族教育,必须创办大学,让马华文化得以永存,不致被时势所淘汰。他说:

目前华校危机重重,一方面有外来压力欲消灭华人文化,一方面又有内部摧残抵消力量。试观本地政府对华校英校及巫校之津贴情形,自可知之。马来亚联合邦近且已通过,所有商业簿记须用英,巫文,可见华人文化已面对消灭危机。何以言内部摧残?吾人时闻要求加薪,改善待遇及过于浪费之事,实际上对教育毫无益处。……吾人为维护华人文化之长存,实有创办华人大学之必要。就目前情势而观,吾侨中学生无处可资升学,实迫使吾人不得不创办大学。……余二年前即拟倡办华人大学,不幸树胶厂被人放火焚毁,否则二年前之计划已经实现,此次余再倡议,并非谓余乃富裕者,惟侨众认为华人大学必须创办,余当倾余之财产与侨众合作,协力促成之。

陈六使先生说华文学校当时面对的两大困难,都是由于受到英国人的压迫所造成的。所谓“外来压力欲消灭华人文化”,即指英国人的《巴恩报告书》和《一九五二年教育法令》,以消灭华文教育、同化华人为目的;所谓“内部摧残抵消力量”,则是指殖民地政府要华人纳税,却不肯资助华文学校,以致华校资金不足,经费困难,导致内部不和谐。

最后一段话中说“余二年前即拟倡办华人大学,不幸树胶厂被人放火焚毁,否则二年前之计划已经实现。”即指一九五〇年树胶厂为马共游击队焚烧事件。树胶厂被焚烧,损失很大,创办大学的事只好延后。

陈六使先生这番话,旨在唤醒大家,须立即拯救民族文化,民族教育,以免被彻底同化。

这个倡议一提出来,星马两地华人齐声相应,形成浩浩荡荡的建设南洋大学运动。南大成为英国人及其代理人的眼中钉,步步迫害。他们的目的是消灭华文教育,同化华人。他在《南洋大学创校史》的序文中回忆说:

我今日三百余万星马华人,独忍坐视母语教育,祖宗文化之形消迹灭于我足所践履手所经营且将以新国姿态与世人相见之土地耶?独忍后世子子孙孙不知谁是父母祖宗,寖且不自知其为华人也耶?

余每枨触及此,中心如焚,思办一中国式大学,试挽狂澜,冀幸中华文化永如日月星辰之高悬朗照于星马以至全东南亚,蓄之盖有日矣。……

一九五三年一月十六日,新嘉坡福建会馆开会,余念蓄思中之大学,亟宜付诸实行,不可缓,遂毅然公开建议之,一时席间,掌声雷动,佥谓此举乃星马以至全东南亚中华文化存亡绝续之所系,凡为华人,人人有责。不数日,星马各地同胞,纷起响应,万心一心,万口一口,无异辞者。而南洋商报,星洲日报以及远近各华文报,复著论宣传,不遗余力,南洋商报且先鞭猛着,慨献钜金。二月间,假新嘉坡中华总商会召开社团大会,到会二百七十八单位,情绪益形热烈,群以口号相呼曰:「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即席产生筹备委员会,并定校名为南洋大学。

当时,星马华人已普遍感到华文教育被消灭,最终被同化的危机。就在这个时候,陈六使先生倡议创办华文大学。这个消息刊于报上后,立即引起星马华人社会各方热烈响应。

创办大学,需要大笔资金。华人办华文大学,不可能得到殖民地政府资助,只能靠自己。星马各地的华文学校,都是靠华人自己筹钱创办的。殖民地政府不愿意支持。因此,当务之急便是筹募资金。

商界的支持十分重要,侨团的支持也一样重要。商界的领导人往往也是侨团的领导人。由侨团带动鼓吹,可以唤起千千万万的平民百姓,起而支持,把建设南大推广为全体华人社会的运动。为了唤醒各地侨胞,意识到创办大学对民族存亡之重要,需要到各地华社,多方宣传,吁请各地华人支持办大学。为此,南大执委会采取了两个步骤:一是把创办大学的信息具函通知马来亚各地中华总商会,吁请在各地带动成立筹备南大委员会;一是派遣特使到马来亚各地,报告创办南大的原因和目的,并吁请各地侨界为南大筹款。

各地中华总商会的领导人,一般都是当地马华公会的领导人。带头成立分会和支会的,主要也都是总商会和马华公会的地方领导人。参与的人中,以侨团界和教育界的为多。由各地委员会带动,南大建校便成为星马华人的社会运动。

各地侨团的最大作用是,一边推动成立分会和支会,一边帮助筹募建校基金。

在整个南大建校运动中,除了商界的领导人之外,教育界和政界有两个人特别重要,就是教育界的林连玉先生和政界的陈祯禄先生。

陈祯禄先生积极支持南大。因为他受英文教育,可以直接和英国人辩论南大创校问题。他所领导的马华公会极力支持华文教育。他说(见1953年4月20日《中国报》):

如果华人不懂华人文化,那就不是华人了。如果他们不认识华人风俗和传统他们就不能成为华人。假使他们不是华人他们也不能成为马来人、英国人或印度人。他们可以说是流氓了。

就因为他捍卫民族文化,所以支持创办南大,尽力帮助南大建校。

林连玉先生一九五〇年十一月,出任吉隆坡华校教师公会主席。

一九五三年四月,促成马华教育中央委员会,并担任副秘书。

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出任教总主席。他一生捍卫民族教育。创办南大的倡议提出后,他带头为南大组织篮球义赛。各地因而纷纷为南大举办义赛筹款。他是华文教育界最有影响力的人,极力支持创办南大。在各地南大委员会中,都有教育界的委员。

林连玉先生为华文教育在马来亚受尽迫害,正如陈六使先生在新加坡为华文教育而受尽迫害一样。民族英雄总是在民族灾难时诞生。林连玉先生和陈六使先生带领大家面对民族教育的灾难,成为两地民族教育的灵魂。

在林连玉先生之后,领导侨教的重要人物,是南大马六甲分会代表沈慕羽先生(1913-2009)。他当时三十九岁,正当壮年,担任马六甲平民学校校长,并领导马六甲华校教师公会。在南大马六甲分会中,代表教育界。他后来在一九六五年担任教总主席,并先后两次为华文教育坐牢。他一直都支持南大。

星马华人在面对外力压迫时,对南大建校极其企盼,因而陈六使先生登高一呼,便立即万山响应。

在各个州所设立分会和支会,相互配合,把建设南大的信息传达到半岛的各个角落,传达到每个人的心上。这些大大小小的委员会,帮助推动南大建校,成为广泛的社会运动。最终,南洋大学如期诞生。

南大之所以能成功创办,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得力于陈六使先生和执委会的带动。正如马六甲宋廷滨先生在开学典礼致词所说:

南大开学乃中国人在海外最伟大的成就和光荣。南大得有今日之成功,乃赖陈六使氏之倡议,星马华侨响应号召而通力支持。

陈六使先生以他敢于担当的领导精神,不畏困难的魄力,显出坚忍不拔的领导本色,感染各地华侨,通力支持,全体响应,南大建校成为星马华人的社会运动,最终把南大创办起来。

在执委会中,有三位委员对创办南大帮助很大。这三位委员是:连瀛洲先生、黄奕欢先生、高德根先生。他们三位出钱出力,努力不懈,是为创办南大而奔波的三剑侠。他们也都是星洲中华总商会和一些侨团的领导人。

南大是民办的大学,殖民地政府不仅不支持,而且敌视。全靠各地侨团与众人一心一德,通力合作,克服万难之后,才成功创立起来。

当一个民族受到外力压迫式,奋起求存,乃是唯一的出路。南大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办的。南洋大学建校运动,实就是民族教育救亡运动。

(四)维护民族教育

1、百年理想

南大建校的历史,是受迫害的历史,也是造梦的历史。

英国殖民地政府出于对华人的不信任和仇视,一心一意想同化华人。同化的手段从消灭华人的教育开始,最终达到同化的目的。这可以从英国人战后所制定的教育政策清楚看出来。华文教育在和平的时代却面对重重危机。

南大创办于二战之后,那是一个和平的年代,但和平只是短暂的休息,社会不曾一刻停止过动荡。当时的动荡,反映在南洋华人社会,便是遭受从四面八方来的迫害。连续不断的迫害使到华人渐渐觉醒,起来维护自身的权益。于是,在一九四九年成立马来亚华人公会,一九五三年创办南洋大学。

马来亚半岛本就包括星加坡岛在内。虽然今天分属两地,但就当时华人社会说,只是一个地方。成立马来亚华人公会和创办南洋大学,是一个地方的两件相关联的事。

成立马来亚华人公会是组织政党,争取民族权益;创办南洋大学是发展民族教育,传承文化传统,抗击外力同化。成立马来亚华人公会和南洋大学都是在捍卫民族权益和生存权力。南洋大学的建校运动,马来亚华人公会始终大力支持。

创办南洋大学比成立马来亚华人公会艰难得多。全靠民族领袖坚忍不拔的精神,侨众同心协力的不懈支持,南洋大学才得以建设起来,实现数百年来,民族教育的梦。

南洋大学是全体南洋华人的梦,一个为了传承民族文化的梦。这梦先由商界贤明的人开始,继而传遍整个南洋华人社会。造梦的人上自名商巨贾,下至劳工小贩,人人参与,人人奉献,大家都只是为了子子孙孙的明天。全赖千千万万爱护母语和民族文化的人共同努力,南洋大学才能建立起来。南洋大学是真正属于全体南洋华人的大学。

六十年后回过头来,听听当时人说的话,体会他们奉献的精神,依然令人心情激动,衷心致敬。南洋大学创校的历史,是可歌可泣的史诗。

南洋大学是南洋华人维护民族文化的梦。创校先贤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中,维护自己的文化,创办大学,而终于把南大建立起来,十分不容易。

星马华人当时面临困境,母语和文化行将被他人所消灭同化,何其危急!陈六使先生感觉敏锐,目光远大,先天下之忧而忧,忧族忧民,毅然起而倡议创办大学,闻鸡起舞者,四方响应。大家都本着奉献精神,锲而不舍,建立大学的梦才得以实现。这样的精神,就是南大精神,就是陈六使精神,也就是陈嘉庚精神。

南洋大学,是星马两地华人共同的梦。在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之后,才创办起来。创办之后,一路上仍然困阻重重,惊险万分。

南洋大学的建校道路,崎岖不平。

一九五五年八月十二日,马绍尔先生到南大校园工地参观,表达对南大的关心和支持。陈六使先生设茶会欢迎。马绍尔先生致答词说:

今日吾人看见一个梦已告实现。华人艰苦创办的南大,在执委努力策划下,其伟大建筑物已呈现在眼前。本人极欢喜,以个人及首席部长之地位,代表人民祝贺及赞助南大成功。

他对华人创办大学,实现梦想的赞赏,便是对英国人及其代理人迫害华人,同化华人政策的不屑。

南大的成功创办,不止是南洋华人教育之奇迹,亦为世界教育之奇迹。

黄奕欢先生在一九五五年八月十三日陪伴陈六使先生前往华侨中学视察高中毕业生进修班情况时,对在华中上课的进修班学生说:

南大建设起来,系百余年之理想已告实现。

这“百余年之理想”,即百余年民族教育的梦。百余年前,正当清朝末年,国势衰弱。一八四〇年的鸦片战争,英国人的炮舰使大清帝国一败涂地。沿海的闽粤人,陆续移居他乡,到南洋来谋生的很多。在困难的环境中兴办教育,有了小学,有了中学,现在终于有了自己的大学。这民族教育的梦得以实现,足以令所有海外华侨感到骄傲。

一九五六年三月十五日,陈六使先生在开学典礼上振臂高呼:

本人敢在此大声呼,今日为海外华侨最光荣的日子,因为数百年前华侨南渡,经历无数之磨折与苦难,终于凭本身之力量与奋斗,建立起一间大学,而且这间大学,就在今天开学了。

他怀着跟黄奕欢先生同样的心情,只是回看更远些。

陈六使先生虽以商业起家,而心中无时无刻不忧族忧民,为民族教育忧,为民族传统之传承忧,为子孙万代之教育忧。正是这样的精神使他为创办南大而勇往直前。

先贤创办南大,坚忍不拔的精神,就是南大的精神,也就是“自强不息,力求上进”的精神。正是这样的精神建设起来南洋大学,建设起来一个民族教育的梦。

在侨教面对困境时,陈六使先生希望唤醒大家,立即拯救民族文化,民族教育,以免被彻底同化。他传承陈嘉庚先生毁家兴学的精神。侨界常以陈六使先生领导的南大筹募基金运动,与陈嘉庚先生领导的筹赈祖国难民运动,相提并论。

陈六使先生倡议创办华文大学的消息刊于报上后,立即引起星马华人社会各方热烈响应。当时,星马华人已普遍感到华文教育将被消灭,最终被同化的危机。

星马华人在面对外力压迫时,对南大建校,极其企盼,因而陈六使先生登高一呼,便立即万山响应,南大建校成为华人社会整体的运动。各地各界奋力为南大建校筹款。各行各业都十分积极,不分年龄,男女老幼都热切参与。商界、劳动界、教育界、体育界,齐心协力,主办各种筹款活动,把南大建立起来。

在各个州所设立分会和支会,相互配合,把建设南大的信息传达到半岛的各个角落,传达到每个人的心上。这些大大小小的委员会,帮助推动南大建校,成为广泛的社会运动。最终,南洋大学如期诞生。

在南大建校过程中,陈六使先生和执委会的带动非常重要。陈六使先生以他敢于担当的领导精神,不畏困难的魄力,显出坚忍不拔的领导本色,感染各地华侨,通力支持,全体响应。

南大是民办的大学,殖民地政府不仅不支持,而且敌视。全靠各地侨团与侨众,一心一德,通力合作,克服万难之后,才成功创立起来。出席开学礼的侨众,高呼“南大万岁!”正是高呼出他们的心声。

2、在困境中求存

南洋大学从创办到被关闭的历史,是受政治迫害的历史,也是星马华人为捍卫民族教育和民族文化的造梦历史。

星马在二战之前是英国的殖民地。二战期间为日本所占领。二战之后,英国人回来继续统治。由于英国人歧视华人,于是制定不利于华人的种种政策。一九四九年,中国革命后,英国人对星马华人更加不信任,通过各种政策迫害华人。

南洋大学创办于一九五三年,即二战结束之后七年,中国革命后四年,正是英国人制定种种政策迫害华人的时候。

二战之后,局势依旧动荡,南洋华人社会遭受从四面八方来的迫害。连续不断的迫害使到华人渐渐觉醒,起来维护自身的权益。一九四九年,华人成立马来亚华人公会。一九五三年,成立南洋大学。马来亚和星加坡在当时只是一个地方。马来亚华人公会和南洋大学是一个地方的两件相关联的事。

马来亚华人公会是个政党,为争取民族权益而成立;成立南洋大学则是发展民族教育,传承文化传统,抗击外力同化。成立马来亚华人公会和南洋大学都是在捍卫民族权益和生存权力。南洋大学的建校运动,马来亚华人公会始终大力支持。

成立南洋大学比成立马来亚华人公会艰难得多。全靠华侨领袖坚忍不拔的精神,侨众同心协力的不懈支持,南洋大学才得以建设起来,实现百多年来民族教育的梦。

一九五七年,马来亚独立。在这场独立运动中,华人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政权基本掌握在马来人手中。马来亚政府继承了英国人制定的种种歧视华人的政策。不过,由于华人有很大的经济与政治影响力,并且参与政府,因此,华人所受到的迫害并不十分强烈。况且,华人与马来人属于不同的种族,强烈的迫害势必引起种族冲突,造成政治不安。因此,华人生活一时尚能得到安稳,但威胁仍然时时存在。

一九五九年,星加坡全面自治,一九六五年独立。自治政府和独立政府由同一批人组成,掌握政权。这批人有两个特点,一个是,他们都有华人血统,而且还有个华人的姓名。外表看起来,跟一般华人并无不同。他们其实是峇峇人,也就是被英国人同化了的华人。对于自己的民族身份,这些人的心态也并不完全一样,甚至完全相反。有的认同自己是中国人(华人),例如林文庆和陈祯禄,有的不但不认同,而且看不起中国人(华人),例如李光耀。一九五九年之后,掌握星加坡政权的就是后一种峇峇人。他们都受英文教育,多不会说华人方言,而且视中国人(华人)为敌人。这一种峇峇人就如唐人诗中所说的:“汉人学得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虽然原本是汉人,却因为学得胡儿语,以为自己也是胡人,便反过来欺压汉人。李光耀等人就是这样,受英文教育,被同化后,便反过来攻击华人。

英国人在退出星加坡之前,便培养这一类峇峇人为代理人,掌握政权,继续英国人制定的政策,迫害华人。由于他们已被英国人所同化,他们也希望同化华人,变成以英语为母语的峇峇人。

英国人在退出星加坡之后,其代理人李光耀对华人的迫害,变本加厉,制定恶毒的政策,同化华人。由于他们有华人的血统,看起来像华人,华人易于忽略他的敌意与恶毒的政治意图。他只用了二十年便彻底破坏华人整个的教育体系。

在英国人及其代理人所制定的同化政策中,最恶毒的是消灭华人教育的政策,并由此进一步消灭华人的语言和文化。这种政策以南洋大学为首要的打击目标,并最终被关闭。

李光耀深受希特勒的影响(见齐简《李光耀的十项成就》,刊新加坡文献馆)。希特勒有句名言:

要消灭一个民族,首先瓦解它的文化;要瓦解它的文化,首先消灭承载它的语言;要消灭这种语言,首先从他们的学校里下手。

李光耀同化华人所用的就是希特勒传授的方法。

由一九五三年到一九五六年,是南洋大学建校运动时期,轰轰烈烈。在五六年三月十五日开学后,步上正轨,日渐发展。三年后,即一九五九年,李光耀掌握政权。他继承和实行英国人制定的同化华人政策。南大从此开始受尽逼害,直到被关闭。

南大的二十五年历史中,二十二年实就是受李光耀迫害的历史。李光耀所迫害的并不仅仅是南洋大学,而是星加坡华文教育整体。他以残酷毒辣的手段,全面迫害星加坡华文教育,而南洋大学则是整个华文教育体系中的最后目标。他在关闭了华文教育体系中的幼儿园、小学、中学之后,随即把南洋大学关闭,并对南大和创校先贤百般诬蔑。这一段历史,令全体南洋华人十分愤怒。先贤创办南洋大学是南洋华人历史的一部分,不容任何人诬蔑。

南洋大学的成功创办,实现了南洋华人百年民族教育的梦,却因迫害而结束教育的使命。

二 登高一呼

(一)办大学以保文化

一九五三年一月十六日,陈六使先生在马华教育正面临危机的时候,为了维护中华文化,号召侨胞,创办大学,恳切盼望星马侨界,同心协力,热烈输将,使早日实现,马华文化得以永存,不致被时势所淘汰。

陈六使先生向星马侨界高声呼喊文化救亡,民族救亡,尽显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他一再强调要“永保吾人固有文化”。这话很明显是针对当时英国人的同化政策来说的。

任何民族,一旦固有文化消失,便是被他人所同化了。要同化一个民族,最有效的办法是消灭其教育。教育是传播固有文化的系统,一旦被消灭,也就自然而然失去其文化,而终被他人所同化。英国人当时所拟定的报告书和教育法令,目的即在于此。

捍卫固有文化,以免被他人所同化,这是陈六使先生倡议创办南大的最根本的原因,也是当时侨界一致支持创办南大的最根本原因。

自从一九四六年,他和李光前先生及黄奕欢先生向陈嘉庚先生提议创办大学之后,这个想法一直在他心中。一九五零年时,他又想提议创办,可惜他的橡胶厂被焚毁了,损失重大。两年后,一九五三年的时候,再次提议。

陈六使先生倡议创办华文大学的消息刊于报上后,随即引起华人社会各方响应。在各种大大小小的社团中,有四个特别重要,即:星加坡的中华总商会、马来亚各地的中华总商会、马华公会、吉隆坡华校教师公会。这四个社团全力支持,催动其他团体和个人的支持。于是,支持创办华文大学成为华人社会的运动。最终南洋大学如期诞生。

一九五三年二月十二日,为响应陈六使先生倡议创办海外华人最高学府,星加坡中华总商会暨二百一十四侨团,举行代表大会,共商创办大学大计。三百余人聚首一堂,为多年来侨界最富历史意义之大集会。与会代表情绪热烈,信念坚决,一致支持创建自己的大学,并委任十二侨团为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组成筹备委员会,聘请有力人士及专门人员负责设计大学。筹备委员会在一个星期后,一九五三年二月廿日在中华总商会召开第一次筹备会议,大学定名南洋大学。于是,星马侨界从此展开风起云涌的创建大学运动。

南洋大学的策源地是星加坡。星加坡是南洋地区的商业中心。在五十年代,星加坡也是华人较集中的城市。星加坡华人在商业方面很有成就,但华人的生意往往不限于星加坡,而是跨越星马两地。华人办的首间大学,便设在星加坡。

在星加坡的华人中,福建人口最多,商业成就也最大。在侨团之中,福建会馆最有影响力。创办南大,便是由福建会馆倡议的。在南大建校运动中,福建会馆是中心。创办大学的建议,在福建会馆提出,传播到星马各地各个侨团,从而掀起办学运动。

(二)中国式大学

中国有商人办学的传统。商人在经商成功后,以办学来报答社会,造福后来人。陈嘉庚先生与陈六使先生都是这样的商人。陈六使先生倡议创办南洋大学便是为了让华文学校的毕业生有机会升读大学,传承民族文化,学习现代知识。

陈六使先生白手起家,深知创业不易,办大学更加困难。他创办大学的想法十分实在,绝不尚浮华。他后来一再强调,所要创办的是“中国式之大学”,就是节俭办学,重在教育内涵,而非华丽壮观之外表。他虽未上过大学,但对大学甚为向往,对大学教育亦甚了解。他十分了解陈嘉庚先生创办厦门大学的经验。他创办南大,即借鉴厦门大学。

福建会馆会议后五天,星洲中华总商会在一月廿一日召开董事会议。陈六使先生再度讲话,说明倡办华人大学之真谛。内容与福建会馆会议上的讲词大致相同。总商会全体赞成通过,拥护陈六使先生之号召,马来亚联合邦各地也纷纷响应。创办大学从此成为星马侨众共同的梦。

当时的峇峇人之中,有两位十分杰出的人物。一位是马六甲的陈祯禄(1883-1960)先生,一位是星加坡的林文庆(1869-1957)先生。他们都认同自己的中国人身份。陈祯禄先生虽然不大懂中文,但是会说家乡漳州话。他为创办华文大学而奔走呼喊,大力支持。林文庆先生虽年事已高,仍担任筹备委员。

这个时候,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峇峇人,对创办华文大学冷眼旁观。他不懂中文,也不会说方言。他没说过一句支持的话,也没捐过一分钱。他虽有华人血统,但并不自认是华人。面对创办华文大学运动,他先天对华人和华文教育的憎恨在心中不断滋长。他当时正准备登上政坛。后来,掌握大权。他所做的最重大的事便是消灭华文教育,关闭南洋大学。这个人就是李光耀。

一九五三年二月三日下午,在中华总商会讲话后十三天,陈六使先生在丹戎隅俱乐部接见记者,发表谈话,重申创办华文大学之理念。重点如下:

陈六使先生的触觉敏锐,眼光独到。一九三五年游历北京时,特地去看了许多家大学。虽然没上过大学,却对办大学有自己的见解。这次讲话充分显示出他的办事信心与智慧。此种信心与智慧为企业家所必备,亦为教育家所必备,有助于克服万难,实现梦想。南洋大学就靠这样的信心与智慧才得以实现。

在整个创办过程中,陈六使先生一再强调所要办的是中国式的大学,节俭而实实在在,绝不是“神奇伟大壮丽”的大学。“神奇伟大壮丽”的大学华侨办不起。华侨办大学的目的是发展民族教育,传承民族文化,传授现代知识,不是为了标榜炫耀。南洋大学就是遵照这个理念建设起来的。

三 万山响应

(一)星马各界同心协力

星马各地侨团是南大建校的支柱,各地委员会由侨团与侨众组成。各地侨团与各地委员会构成南大建校运动的两条支柱。这两条支柱的领袖与侨众,发挥出无穷的力量。南洋大学就靠着这样的力量建立起来。

陈六使先生创办大学的倡议,在正式推行之前,必须得到商界的大力支持,才能成功。商界的支持十分重要,因为创办大学需要甚多资金,远超过办小学和中学。倘能得到有民族责任心的商界人士支持,创办大学就容易得多。

创办大学的建议一经提出来之后,中华总商会、一般商界、教育界都立即起来响应。不只是星加坡如此,马来亚也如此。这大大增加了陈六使先生创办大学的信心。这种强烈的信心,对南大最后建校成功,起决定性的作用。

当时商界的侨团中,中华总商会的影响力最大。因此,先得到总商会的支持非常重要。中华总商会在南大建校运动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陈六使先生在福建会馆倡议创办华人大学五天后,一月廿一日,到中华总商会出席董事会议,并在会上致词,对各位商家阐述办学缘由。

这次会议最重要的是,由中华总商会通过议案,支持陈六使先生提出之联合侨界力量,创办马华大学之号召。这充分显示出侨团界的团结,支持民族教育的信心。

中华总商会董事也议决,推举正副会长陈锡九,高德根,以及连瀛洲,黄奕欢四位为代表,于一月廿五日,出席在吉隆坡举行之马来亚中华总商会联合会代表大会,向大会提出星马侨众全力支持创办马华大学议案,同建大业。

商界领袖实际也是个别侨团的领袖。他们的支持必定会带动侨众的支持,扩大影响,直接促进南大建校运动,帮助筹募建校基金,对南大建校有极大的帮助。

南洋大学的发起地是星加坡,星加坡各界的响应很迅速,声势浩大,但就整体来说,马来亚各地各界的响应也很迅速,声势更加浩大,尤其是千千万万的平民百姓,为建设南大而无私奉献,此起彼落,真有万山回应的壮大声势。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当时建校的情景,仍然让人万分激动。

虽然创办南洋大学是由星加坡侨团倡议的,并由星加坡侨团推动,但创办南洋大学并不仅仅是星加坡华人的事。星加坡和马来亚本属于一家。星加坡华人和马来亚华人血肉相连,华文教育亦如此。一开始倡议创办大学就以星马两地为服务对象。因此,不仅需要星加坡侨团的支持,也需要马来亚侨团的支持。全赖星马千千万万爱护母语和民族文化的人共同努力,南洋大学才得以建立起来。南洋大学是属于全体南洋华人的大学。

(二)两条支柱与两条路线

各地侨团是南大建校的支柱。由各地侨团发起组成各地委员会,推动建校。各地侨团与各地委员会构成南大建校运动的两条支柱,互相配合。这两条支柱的领袖与侨众,发挥出无穷的力量。南洋大学就靠着这样的力量建立起来。

华人办学,全靠自己,不靠政府,政府也不愿意帮助,因而经费往往是最大的问题。无论小学、中学、大学都是靠华人自己筹钱创办的。

创办大学,需要大笔资金,而创办华文大学,不可能得到殖民地政府的资助,只能靠自己。因此,当务之急便是筹募资金。除了创办,还需要长久维持,这需要唤醒星马各地侨众,大力支持,方能成功。

商界的支持十分重要,侨众的支持也一样重要。如何唤起侨众支持,是成功的关键。最有效的办法是通过各地侨团和委员会推动侨众踊跃捐款。各地侨团和委员会的主要工作就是为南大建校宣传和筹款。宣传与筹款是南大建校运动的两条路线。

各地侨团之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各地的中华总商会,其次便是同乡公会,例如福建会馆。

陈六使先生在福建会馆倡议创办大学,随即到中华总商会演说,得到一致支持。从此开始走上建校之路,并在星马华人社会推动南大建校运动。

星洲中华总商会是星洲华人商界的最高机构。马来亚各州的中华总商会是各州华人商界的最高机构。由各州中华总商会组成马来亚中华工商联合会是马来亚华人的最高机构。星马这两个机构在华人社会中有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各地中华总商会的会员和领袖,往往也是其他侨团的领袖。由侨团带动鼓吹,可以唤醒千千万万的平民百姓起而支持,把建设南大推广为全体华人社会的运动。

在南洋大学筹备委员会成立后,必须马上做的是广为宣传,唤醒各地侨胞意识到当时正面对民族存亡的时候,创办大学十分必要。创办大学需要甚多资金,这要靠大家支持,方能成功。宣传与筹款是当时最迫切的两件事。

为了唤醒各地侨众支持,筹委会采取两个方式,双管齐下。一方面把创办大学的信息,具函通知马来亚各地中华总商会,吁请在各地带动当地侨团和侨众,成立南洋大学筹备委员会;一方面派遣特使到马来亚各地,报告创办南大的原因和目的,并吁请各地侨界为南大筹募建校基金。

宣传与筹款两条路线同时并举,侨界参与建校运动者,人数众多,有如排山倒海之势。其中,商界、政界、教育界之领袖,扮演十分重要之角色。

星马各地中华总商会的领导人,一般也都是当地马华公会的领导人。由他们带头成立各地南大筹备委员会分会和支会。参与筹设各地分会与支会的人中,以侨团界和教育界的为多。然后由各地分会与支会带动,南大建校于是成为星马华人的社会运动。

在南大建校运动中,各地委员会和各地侨团各自发挥作用,成为两条领导主线。这两条领导主线不是平行的,而是互相交接的。在这两条领导主线上的平民百姓,发挥强大的力量,推动南大建校。南大是真正的民众大学。由民众创办,为民众而创办,并由民众领导。

在整个南大建校运动的领导人中,以商界的为多,教育界和政界较少,但有两个人特别重要,就是教育界的林连玉先生和政界的陈祯禄先生。

陈祯禄先生虽然受英文教育,他认同自己的中国人身份,他所领导的马华公会极力支持华文教育。他说(见1953年4月20日《中国报》):

如果华人不懂华人文化,那就不是华人了。如果他们不认识华人风俗和传统他们就不能成为华人。假使他们不是华人他们也不能成为马来人、英国人或印度人。他们可以说是流氓了。

他一生捍卫民族文化和教育,大力支持创办南洋大学,并和英国人辩论南大创校问题,竭尽所能帮助南大建校。

林连玉先生于一九五〇年十一月,出任吉隆坡华校教师公会主席。在他的领导下,教师公会是当时捍卫民族教育最有影响力的侨团。他一生支持民族教育,不怕牺牲。

在陈六使先生倡议创办华人大学后,星马各地纷纷响应。林连玉先生为响应南洋大学建校运动,特地组织教师男女篮球队,自备经费,赴吡属安顺,金宝,怡保各作一场男女篮球义赛,全部收入拨充南洋大学建校基金。他说:“发扬吾人应尽任务,而为南洋大学尽一点责任。”

这一次教师公会男女篮球队为南大义赛,首开风气,各地体育界纷纷响应,为南大举办各类义赛筹款。他是华文教育界最有影响力的人,他对创办南大的支持,很自然的唤起各地教育界对南大的支持。在各地南大委员会中,都有教育界的委员。

林连玉先生和陈六使先生带领星马华人面对民族灾难,成为两地民族教育的灵魂。星马华人在面对外力压迫时,对南大建校,极其企盼,因而陈六使先生登高一呼,便立即万山响应。

在侨团领导人中,还有三位对创办南大有很大的贡献。这三位就是:连瀛洲先生、黄奕欢先生、高德根先生。他们三位出大钱,也出大力,为南大建校努力不懈,为创办南大而奔波,不辞劳累。

陈六使先生以他敢于担当的领袖精神,不畏困难的魄力,显出坚忍不拔的领导本色,感染各地华侨,通力支持,全体响应,南大建校成为星马华人的社会运动,最终把南大创办起来。

由各地侨团所设立分会和支会,组成一个宣传网,相互配合,把建设南大的信息传达到各个角落,传达到每个人的心上。这些大大小小的委员会,与各地各地侨团,构成南大建校运动的两条支柱,互相配合,帮助推动南大建校,成为广泛的社会运动。最终,南洋大学如期诞生。

南洋大学是华人民办的大学,殖民地政府不仅不支持,而且敌视,多方为难。全靠各地华侨团体与侨众,一心一德,通力合作,克服万难之后,南大才成功创立起来。

(三)星洲侨团响应

星加坡为南洋群岛之中心地点,也是华人的中心地点,所以华人办的首间大学,便设在星加坡。在整个南大建校运动中,星加坡有两个华侨团体特别重要,所起的作用最大。这两个华侨团体就是福建会馆和中华总商会。

陈六使先生是星加坡福建会馆的主席。他在福建会馆的会议上提出创办南大是很自然的事。福建会馆是南大建校的发动机。其作用自然十分重要。由福建会馆向各界侨团辐射传播,便能成为侨界的运动。

创办大学需要很多资金,商界的支持十分重要。创办大学的建议提出来后,陈六使先生首先希望得到中华总商会的支持。

创办大学是教育的事业,所以教育界的支持也十分重要。

创办大学的建议一经提出来之后,中华总商会、一般商界、教育界都立即起来响应。不只是星加坡如此,马来亚也一样如此。这大大增加陈六使先生创办大学的信心。这种强烈的信念,对南大最后建校成功,起决定性的作用。

陈六使先生在福建会馆倡议创办大学时,希望得到同侨的支持。只有同侨一致支持,创办大学才可能成功。

同侨之中,商界的支持尤其重要,因为创办大学需要较多资金,远超过办小学和中学。倘能得到有民族责任心的商界人士支持,创办大学就容易得多。为使办学能够顺利进行,必须先得到商界的支持。

1、商界领袖响应

陈六使先生的倡议刊于报上之后,星马侨界对创办华人大学极表兴奋,群起拥护,一致响应陈六使先生的号召。大家都坚信,确实需要创办大学以维护侨教与民族文化,并对本地之经济繁荣与政治发展大有裨益。希望召开侨众大会,设立筹备委员会,负责实际策划,使大学早日成功。

李光前、陈赐九、高德根、连瀛洲四位先生,是当时商界的代表人物。他们也都是中华总商会的领导人。在一月廿一日召开的总商会董事会议中,还有更多商界人士对创办大学,积极支持。

星加坡中华总商会董事会议,讨论选派代表出席一月廿五日在吉隆坡举行的马来亚中华总商会联合会代表大会,提出推动创办华人大学的议案,促请全马侨界共起响应,同建大业。

商界响应陈六使之倡议,华人大学为本地培养子弟,造就有用人才,不但裨益于华人,且裨益于当地及各民族人士,并无民族之分,不但可发扬中华文化,且可促进当地各民族文化之交流。

马华大学让华侨子弟有机会升学,并帮助马来亚经济繁荣,政治上轨道。马华大学之设,并非全为华人就读,同时欢迎各民族。拟议设立之大学,数,理,化,等科学方面之学科,必采用英语教授无疑。

新大学倡办之动机及主旨,乃在共谋马来亚各民族青年能得享受当地高等教育之机会,舍此而外,固无其他意念。

星马二地华校学生数达四十万众之钜。华校高中毕业生甚少能得在当地受高等教育,其数额已日见增加。每年即有成千之华校高中毕业生,设立大学,让他们在当地受高等教育,固属当务之急。

建设南大,必须群策群力,唤起侨界普遍认识,人人拥护,让南大建校成为全体华人的社会运动,希望侨胞全体支持。

2、教育界领袖响应

创办大学,最直接相关的是华文教育界。星马华文教育界无不支持创办大学。有四位星洲华文中学校长接受记者访问时,都明确支持,包括:中正中学校长庄竹林先生、南洋女中副校长刘佩金女士、中华女中校长黄秀琴女士、南侨女中校长邱仁端女士。

由于战后侨校高中毕业生,因时局关系,不能回国升大学,创设马华大学,非常切要。马华大学可学习美国大学之初创办法,由小而大,渐步而行。

庄竹林先生后来在一九六〇至一九六四年担任南洋大学(即正在筹划的马华大学)校长。

3、各界侨团领袖响应

各界侨团领袖往往也是商界的领袖。他们的支持直接促进南大建校运动。

当时,记者访问的侨团领袖,包括:马华公会星洲分会主席林庆年先生、琼州会馆主席符致逄先生、出入口商公会主席郭珊瑚先生、潮帮侨团领袖李伟南先生、福建帮侨团领袖李俊承先生、客属总会副会长张梦生先生、埔帮侨团领袖蓝允藏先生、三江帮侨团领袖杨惺华先生、南洋女中董事长李振殿先生、星洲中华体育促进会会长吴再兴先生等,都表示全力支持陈六使先生的倡议,希望星马侨界一致响应,出钱出力,使马华大学早日完成,因创办大学,目前急感需要。每年中学毕业生多,而无地升学,埋没人才不知凡几。大学成立,则可造就大批华侨子弟为地方服务,并发扬中国文化。

吴再兴先生于一月十九日说,他将在体促会理事会中提出,以中华体促会名义,捐助五千元为马华大举筹办费,同时拟举行一场篮球义赛,吁请该会各团体会员合作,劝售球赛门票,以增加义款之收入。

星洲中华体育促进会对南大的支持,领导体育界举办各义赛,为南大筹募建校基金,起带头作用。

4、中华总商会齐声响应

陈六使先生创办大学的倡议,在正式推行之前,必须得到商界的大力支持,才易于成功。当时商界的侨团中,中华总商会是华人商界的最高机构,影响力最大。因此,先得到总商会的支持非常重要。

陈六使先生在福建会馆倡议创办华人大学五天后,一月廿一日,即到中华总商会出席董事会议,并在会上致词。

(1)陈六使致词要点

星洲中华总商会一月廿一日召开董事会议,商讨陈六使先生的倡议。首先由陈六使先生在会上致词,说明倡办华人大学之缘由。讲话要点如下:

这是陈六使先生的第二次有关创办华人大学的重要讲话,内容与前此在福建会馆之讲话大致相同。中华总商会的支持对创办华文大学十分重要,所以他亲到会上对各位商家阐述办学缘由。

(2)陈锡九建议提交马华商联会讨论

总商会董事会于讨论华人大学问题时,主席陈锡九说明,自陈六使倡议后,各地侨界纷纷响应。马华商联会廿五日召开会议,本会代表殊宜将此案提出讨论,使各地扩大推动及响应。陈锡九主席强调大学系无民族之分。马来亚大学虽有中文系,但华人大学之成立系相辅相成,且马来亚大学亦收容不了众多之学生,两校殊无竞争意味。

(3)黄奕欢支持创办马华大学

黄奕欢先生指出,创办马华大学的三个理由是:

陈六使先生一月十六日在福建会馆倡议创办大学时,用的是“华人大学”这个名称,黄奕欢先生在这次会上开始用“马华大学”。这以后,马来亚侨界都用马华大学,也有人用“华文大学”。

(4)连瀛洲建议总商会通过议案

连瀛洲先生亦主张:总商会应通过议案,拥护陈六使先生的倡议,并向马华商联会提出议案,推动创办马华大学,全力支持到底。

杨缵文先生支持连瀛洲先生的提议。

会议结果,全体赞成通过议案,支持陈六使先生提出之联合侨界力量,创办马华大学之号召,并推举正副会长陈锡九,高德根,以及连瀛洲,黄奕欢四位为代表,一月廿五日,出席在吉隆坡举行之马来亚中华总商会联合会代表大会,向大会提出星马侨众全力支持创办马华大学议案,促使早日成功。

中华总商会的支持,对推动创办马华大学的成效,举足轻重。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在星马各地切实推行创办马华大学运动。

5、福建会馆捐献校址

陈六使先生于一月廿三晚宣布,福建会馆捐献一块五百英亩之地皮,作为建立马华大学之校址,位于裕廊路约十四哩处。该处地势山峦起伏,平地宽大,而且距海不远,环境清幽,为建设大学之理想地点。于是,由福建会馆带动,创办大学的计划逐步落实。各地侨团响应之声,此起彼应。

二月三日,陈六使先生重申彼对创办大学成功之信念,谓一切经费自有把握。建立一间规模相当之大学,并非如一般人所想象需要如天文数字之惊人费用。他鼓励侨众同心合力,勿被他人之言所动摇。他强调,过去华侨能以独资创办有规模的厦门大学,维持其经费数十年,现仍继续存在发展。今日星马侨众更有力量,创办一间同样的大学。他继续一步一步发挥领袖群伦的作用,带领大家,坚忍不拔。南洋大学全靠这样的精神才能建立起来。

(四)马来亚侨团响应

虽然创办马华大学由星加坡侨团倡议,并由星加坡侨团推动,但创办马华大学并不仅仅是星加坡华人的事。

从一开始,马华大学就不是仅仅属于星加坡一个地方的大学。大学之所以位于星加坡,是因为星加坡地处南洋的中心,较其他地方发达,仅此而已。

星加坡和马来亚本属于一家。星加坡华人和马来亚华人,血肉相连,华文教育亦如此。一开始倡议创办大学就以星马两地为主要服务对象,而不是仅仅服务星加坡一个地方。因此,大学成功创办,不仅需要星加坡侨团的支持,也需要马来亚侨团的支持。陈六使先生的倡议发表出来后,星马两地侨团一致响应,热烈支持。这是大学终能成功创办的原因。

在马来亚各侨团中,各州马华公会分会和中华总商会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推行南大建校运动,起极大作用。

各地侨界中,热心民族教育的侨领,贡献极大,是南大建校成功的关键人物。

创办大学是当时星马两地各界的共同愿望。虽然面对的困难很多,但大家都热切希望能早日实现。

一般侨众的意见也很一致,都希望早日实现自己的大学。创办华文大学,商界和教育界的响应很重要,但创办华文大学,并不仅仅是商界和教育界的事,更是全体南洋华人的事。创办大学是整个民族的运动。

1、各地侨团领袖响应

(1)马华公会主席陈祯禄

马华公会是当时马来亚华人唯一的政治组织。各个州都有马华公会的分会。各地马华公会的领导人往往也是商界的领导人。政商界领袖往往是二位一体的。创办大学,原因与宗旨等等,新加坡各界已说得十分清楚。马来亚各界则着眼于实际行动,为南大建校基金筹款。

马华公会主席陈祯禄先生,始终支持创办南大。他举出四个理由,支持创办马华大学:

陈祯禄先生跨越政商两界,他说的话很有代表性,也很有效力。又由于马华公会和马来人的政治组织巫统合作,这使到他对马来人政界也有一些影响力。

(2)吉隆坡侨界

吉隆坡侨界一般意见以为,应该由华侨最高机构(马华公会)协助,组织劝募委员会,发动有组织之劝募工作,如举办马华大学周等。

马华商联会将于一月廿五日在吉隆坡中华大会堂举行常年代表大会。将提出讨论有关创办马华大学之建议。有数州中华总商会之代表,将于是日会上动议,成立一马华大学基金劝募委员会,俾有组织的进行劝募马华大学经费的工作。

(3)怡保侨界

怡保侨界以实际行动拥护陈六使先生之号召。吡叻客属公会正会长钟森与副会长胡曰皆两位,首先以身作则,宣布各捐款五万元响应。怡保侨团界并提议,建立一个总机构,拟具共同之纲领,则三五年之内,必能共底于成。

(4)槟榔屿侨界

槟榔屿侨界也一致拥护创办马华大学号召。马华大学关系全体华人,各地华人必定尽力支持。槟榔屿侨界之具体意见总结为以下几点:

马华大学乃全马华校教育大计,华侨均应赞成,出力出钱,促其实现。

2、教育界领袖响应(53年1月16日后)

马来亚教育界跟星加坡教育界一样,热烈支持陈六使先生创办大学的倡议。创办大学并不仅仅是为了维护华文教育,更是关系到民族的生死存亡。这一点正是陈六使先生和林连玉先生所关心者。

(1)吉隆坡华校教师公会林连玉

在马来亚各个州的教育界组织中,吉隆坡华校教师公会最有影响力。该公会的领袖即林连玉先生。他完全支持陈六使先 生的倡议。

林连玉先生不仅口头支持创办大学,而且付诸行动,组织教师男女篮球队,自备经费,到吡叻的安顺,金宝,怡保,几个城市,安排男女篮球义赛,全部收入拨充南洋大学建校基金,扩大宣传南大建校运动,让体育运动成为南大建校运动的一个环节,负起时代的使命。接着下来,各地更掀起体育运动为南大筹款的热潮。

林连玉先生为马华教育界代表人物。他的看法可以代表马华教育界。林连玉先生与记者谈话的要点如下:

创办华文大学是当时星马两地商界与教育界的共同愿望。虽然面对的困难很多,但大家都热切希望能早日实现。

(2)怡保教育界

怡保教育界一致支持创办马华大学,因为创办马华大学符合目前需要,可以让华校高毕业生继续深造,求得专门学识,贡献社会。这不仅关系整个华侨之利益,且关系马来亚学术建树之前途。

(3)槟榔屿教育界

槟榔屿教育界一致支持创办马华大学。创办马华大学,让中学毕业生有升学机会。

政府一向歧视马华教育。除了一些丧尽天良的人以外,多数华人都表示不满意。陈六使先生提议创办马华大学,是最有意义的事。

陈六使先生提议创办马华大学,教育吾侨子女,保存华人文化,大家必会热烈倾助。

由于回国升学困难,一旦有了大学,此项困难可迎刃而决,就将来师资人材,亦不至于如目下缺乏。

其五,马华大学建立后,可使此间中学及高中班获得良好之发展。本邦现时虽有马大,惟收容学生有限。马华大学建立后,不但可以补助马华教育之发展,于发扬东南亚之文化亦有助力。

槟城教育界均热烈支持陈六使氏之倡议,认为有必要倡办马华大学。

3、马华商联会齐声响应

(1)马华商联会代表大会

马华商联会即马来亚中华商会联合会,会员包括马来亚各州和星加坡的中华总商会。获得马华商联会的支持,便是获得全马各地中华总商会的支持。这对于在马来亚各州推行南大建校运动十分重要。

马华商联会第六届常年代表大会,于一月廿五日,陈六使先生倡议创办华人大学后九天,在吉隆坡举行。星洲中华总商会推举正副会长陈锡九,高德根,以及连瀛洲,黄奕欢四位为代表出席。由星洲代表连瀛洲及黄奕欢二位,分别以粤语及闽语讲话,向座中代表呼吁,支持创办华人大学。

(2)星洲代表致词

星洲代表黄奕欢及连瀛洲二位在大会致词时,首先表达,希望陈六使先生的伟大号召,能够迅速成为全马来亚华人坚决而热烈之共同行动。

最后,希望大家同声呼吁,全侨又一致追随,建设马华大学,以为马来亚全体人民之厚幸。

(3)各地代表一致支持

经黄连两位致词之后,随即提出表决,结果一致通过,衷诚拥护筹办华人大学之伟大计划。待星洲侨民大会拟定具体办法后,通告各地商会,以便热烈响应与推动。

会中经一番讨论后,决定待筹备委员会详细办法寄到后,再依照办法进行。

四 侨团领袖直面争论

陈六使先生倡议创办华人大学的呼声,在星马两地华人社会中引起极大响应。侨众一致欢呼,创建自己的大学,培养自己的人才。

当时,在华人社会之外,却有反对的声音。主要的原因是,英国殖民地政府并不赞成华人创办大学。可是,由于英国人标榜自由民主,华人有创办大学的权利,所以英国人始终没有出面制止,只是想拖延,看看是否可以创办一间学院了事。英国人的这个想法难于得逞,因为创办南大先贤的态度十分坚决。在无法阻止时,便只好不接受而接受之。这当然也还是得归功于英国人标榜的自由与民主,要是当时掌权的是李光耀,结果就完全不同了。

殖民地政府不便出面阻止华人创办大学,于是便由马来亚大学的领导人出面,试图劝喻华人放弃创办大学的理想。在倡议创办的阶段,双方有过几次直接接触,直接交锋。结果是,华人坚持创办大学,殖民地政府只好不加阻止,静观其变,希望这间华人大学因为经费等等问题而以失败收场。英国人的这个态度实际有助于华人大学的成立。

陈六使先生创办华人大学的号召,在华人社会中,不仅是受华文教育的人支持,受英文教育的人中,也有不少人支持。其中,各界侨团领袖发挥了很大的影响力。马华公会主席陈祯禄先生便是其中一个影响力很大的侨团领袖。他一开始就大力支持创办华人大学。华人创办大学跟马华公会的理想是一致的。马华公会的成立是为华人争取权益,华人大学的成立,是为了发扬华人的文化,避免被同化,也是在争取华人的权益。两者殊途同归。

殖民地政府,通过马来亚大学副校长薛尼,对华侨创办大学提出异议。薛尼的借口是:马大就要设立中文系了,华人不必创办大学。这个理由本身就很没有诚意,只是想拖延。

马来亚大学成立于一九四九年。当时扬言要设立中文系,向华人募捐。星马华人都响应,踊跃捐款。当时,星马华人一致支持马大设立中文系,并踊跃捐款。可是,英国人只是要华人捐款,并无诚意设立中文系。

为了支持马来亚大学设立中文系,陈六使先生捐了三十万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很大的款项。可是,马大收了钱后,中文系却迟迟不设立。英国人更在一九五一年颁布《巴恩报告书》,企图消灭华文教育,同化华人,引起星马华人一致反对。陈六使先生寝食不安,深思创办华人大学,以应危急时势。因此,他在一九五三年一月十六日正式倡议创办华人大学。

薛尼的话实际是代表殖民地政府说的。他只是一味强调马来亚大学即将办中文系,所以华人不需要再办大学,但他并不能提出更实际的办法解决华校毕业生的升学问题。

殖民地政府躲在背后,由马来亚大学正副校长出面。其阻挠言论直接针对华人大学的创办人,也直接针对马华公会。双方于是直接交锋,一共四个回合:

这四个回合之中,第一回合最重要。陈祯禄先生受英文教育。他可以直接和英国人辩论华人创办大学的事,把华人的想法清清楚楚的告诉英国人。至于英国人的想法,他早已知道。一九五一年的《巴恩报告书》和一九五二年的教育法令,让华人清楚看出英国人想同化华人的意图。华人创办大学可以挫败英国人的同化计划。这是英国人所不愿意看到的。

这四个回合的交锋,双方并没有达至明确的共识,只是没有结果的结果,就是不具体的妥协。华人继续办大学,殖民地政府冷眼旁观,等待华人出错。

(一)第一回合:陈祯禄对薛尼(53年1月28日)

1、辩论前夕

马来亚广播电台邀请马华公会主席陈祯禄先生与马大副校长薛尼爵士,辩论华人创办大学的事。这场辩论将通过电台广播,让不懂中文的人了解有关华人创办大学的种种问题。这一次辩论,陈祯禄先生实际是代表华人大学创办人,而不是马华公会。但在创办华人大学这一点上,华人大学创办人的意见,也就是马华公会的意见。他将把华人创办大学的想法,清清楚楚告诉英国人。

电台安排双方于五三年一月廿八日上午十一时,到电台来录音,两天后,即三十日傍晚八时播出。

五三年一月廿七日,录音前夕,陈祯禄先生已经跟薛尼见过面,把华人创办大学的缘由告诉薛尼,并听取薛尼的意见。

当天傍晚,陈祯禄先生到丹戎禺俱乐部与陈六使先生会谈,以便更加了解创办大学的相关事情,为明天辩论准备。陈祯禄先生的设想非常周到。他对华文大学的关心不下于任何人。这次见面谈话,陈祯禄先生主要陈六使先生及其他创办人,他已向薛尼陈述华人非常需要设立华文大学。

薛尼说设立大学需要大笔资金,不易成功。薛尼希望华人设立预科大学,或中文学院,学生毕业后可进入马大中文系。

另外,马大校长麦唐纳来函,谓即将抵星洲,愿意与华文大学发起人讨论创办大学问题。

陈祯禄先生想听取陈六使先生及其他创办人的意见,以为辩论之准备。

陈六使先生在听取陈祯禄先生的报告,以及看了麦唐纳与薛尼的来函后,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办学的理念。大意略谓以下几点:

殖民地政府不愿意看到华人创办大学,而华人为了保持自己的民族身份,不愿意被同化,必须维护民族教育,所以双方的歧见很大。

陈六使先生对华人大学十分有信心,所以说“吾人兴建大学,实有充足之理由。余之言费三小时恐不能尽。如政府有请余商谈,余随时可与之作有力之辩论。”言语间充满正气。正是这种正气,卷起浩浩荡荡的办学浪潮,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也造就他成为陈嘉庚先生之外,中国人中最伟大的教育家。

2、陈祯禄陈述要点

马华公会主席陈祯禄先生与马大副校长薛尼爵士,在辩论设立新大学问题时,陈述以下几点:

陈祯禄先生举的陈述很能说明问题。南大创办后,那些有种族与文化偏见的人,如李光耀,便一直以南大学生的英文不好来诽谤南大学生的学术程度。南大学生的英文不如马大学生好,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因为南大学生主要来自华文学校,而马大学生则来自英文学校。尽管南大的毕业生到英国、美国、澳洲,甚至德国、日本等地的大学深造,获得高等学位的人数,比马大还多,学术表现远比马大好,李光耀仍然闭起眼睛来,继续恶意诽谤,至死不改。最后以学生的程度低为理由,把南大关闭。此等以政治掩盖一切之邪恶意图,天理难容!

这几点都是大学的创办人重复说过的了。由陈祯禄先生以英语有条不紊的再次阐明,让不懂中文的人清楚了解华人大学。反对者排斥华文大学,纯出于偏见与政治恶意,要他们改变想法实际并不可能。

3、薛尼陈述要点

薛尼在辩论之前声明:他只是代表自己发言,不代表马大,当然也就不代表殖民地政府。他既是马大校长,又是殖民地政府委任的校长,他当然是代表马大和殖民地政府讲话。他不可能以学者身份讲话。他的声明只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他从头到尾都不赞成华人创办大学,可是又没有什么可以让人信服的理由,主要就阐述以下两点:

薛尼的用意只是想说服华人不要办大学。他所提出的办法十分空洞。一是希望马来亚大学扩充,可以容纳华校毕业生;一是办大学需要很多经费,不易成功。他最希望的是华人把钱都捐给马大,让马大可以扩充。对殖民地政府排斥华文教育的事,则一字不提。他完全是在帮殖民地政府讲话。

在这个辩论过程中,陈祯禄先生胸有成竹,反映十分敏捷,极有智慧。倒是薛尼始终没有什么道理来说服人。

双方针锋相对,结果均以事关全马教育,应由马华大学之倡办人陈六使先生、东南亚最高专员麦唐纳氏、陈祯禄先生、薛尼爵士,再行讨论。

此次辩论没有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殖民地政府并不希望华人办大学,所以不会提出什么可行的建议,只是想能拖则拖。再一次会晤,也不可能有结果。华人只能勇往直前,创办自己的大学。殖民地政府在无计可施时,也只能冷眼旁观。

(二)第二回合:陈六使对麦唐纳(53年2月18日)

1、会谈安排

英驻东南亚最高专员兼马来亚大学校长麦唐纳于五三年二月十八日上午十一时,在其官邸接见新大学倡议人陈六使、李光前、陈锡九、连瀛洲、黄奕欢诸位举行会谈。陈祯禄先生特于是晨自马六甲赶来参加会谈,薛尼爵士亦出席。会谈历一小时半,双方约定再隔一周继续讨论。

此次会晤,主要就华侨筹建大学问题,双方诚恳陈述彼此想法,坦诚交流。麦氏想多了解华人拟筹办之新大学,并表示愿尽力帮忙。双方所说的话,其实都已经重复说过了,现在只是面对面再说一次。

由于麦唐纳和薛尼是马来亚大学正副校长,并不以英国政府代表身份讲话,他们所讲的话不会有实际的作用。不过,他们在了解情况后,向英国地政府汇报,可以产生影响。他们最大的希望是华人不要办大学,把钱都捐给马大。

2、陈六使陈述要点

陈六使先生等五位都是新大学的创办人。陈六使先生在会谈过程中,陈述以下几点:

从双方谈话中可见,陈六使先生非常机智,思维清晰,心中充满正义之气。

3、麦唐纳陈述要点

南大问题的讨论,双方的立场都很清楚。创办人这边,只需阐述创办大学的宗旨和目的。在这之前已经说过好多次了。英国人这边,想说的也都说过了。麦唐纳在听了陈六使先生的陈述后,表达了这几点:

按照英国大学惯例,校长一般由皇家人士或达官贵人担任,仅属名誉校长。大学日常事务均由副校长(实际的校长)管理。

麦唐纳是以英国驻东南亚最高专员的身份担任马大校长,而他却声明非以政府地位发言。他所能说的也就很有限。在会谈过程中,他无论说什么都只是些空话。

他说:“在马来亚办二间大学,对外而言似有欠妥,且对马大学生方面或有影响。”这才是他真正想说的话。他一心只希望华人不要办大学,等待马大扩充。他这是在维护马大的利益。可是他并无切实可行的替代计划,让华校高中毕业生可以继续升学。这是个死结,他完全解不开。于是,华人创办大学也只能按照计划继续推行。

虽然双方约定再隔一周继续讨论,但仍然不会有什么结果。会谈的详细记录未见,只能根据当时的报道。

4、第二次会谈

第一次会谈在二月十八日,第二次会谈在三天后,二月廿二日。这次会谈的详细情况未见记录,只看到当时的简短报道:

英驻东南亚最高专员麦唐纳,再与陈六使先生等华文大学之倡议人会谈时,马华公会主席陈祯禄先生亦应邀参加。陈祯禄先生对创办华文大学充满热忱,尽心尽力。当时报道有两个要点:

陈祯禄先生的建议十分明智。这充分显示出他对民族教育之关心和对马来人的了解。南洋大学一开始就重视马来文,在文学院现代语言文学系中开设马来文科目,并培养出卓越的马来文专家。此外,也鼓励校内学生学习马来文,并由学生编印马来文刊物。唯有一缺憾,就是未能在南大初创时就设立马来文系,要找合适的教授创设马来文系不容易。

南大原本也计划办农学院,但限于资金,也未能设立,以致陈祯禄先生所建议的“为巫人开设渔农二业专科”也未能开设。

在跟英国人及马来人打交道的过程中,陈六使先生代表南大创办人的一方,但是他不擅英语和马来话。尤有甚者,由于马共游击队的存在,英国人和马来人对华人有顾虑,不信任。他们对陈六使先生等的倡议,也理所当然有所顾虑。何况英国人当时正千方百计要压迫华文教育,同化华人。华人创办大学跟英国人的同化政策正是背道而驰。幸好当时有陈祯禄先生,他受英文教育,擅英语和马来语,可以直接跟英国人及马来人交流,可以取得英国人和马来人的信任。

陈祯禄先生说:“彼对于设立大学,抱有极大之希望。”可以想见,借助他的努力斡旋,马来人方面的障碍已经排除。

陈祯禄先生能够成功消除马来人对华人大学的偏见,还有一个重要的背景原因。

在这之前,一九五二年初,吉隆坡的马华分会和巫统组成联盟,参加吉隆坡市议会选举,获得大胜。这一次胜利导致后来马华与巫统的全面结盟。这个背景原因让陈祯禄先生在跟马来人政党领袖讲话时,得到尊重和信任。

5、马来领袖态度

在陈六使先生和麦唐纳会谈后一天,二月十九日,马来亚几个政治人物也在关注华人创办大学的事。这时间点应不是巧合。这是当时的两则报道:

第一则报道的五位议员中,拿督翁是马来亚独立党的领导人,他是个比较开明的政治人物。陈祯禄先生是该党中委。

杨旭龄和李孝式是马华公会的重要人物。其中,杨旭龄是马华总秘书,也是马来亚独立党中委,李孝式是妇女小组委员会主席。稍后在五三年七月廿六日,雪兰莪华侨团体在中华大会堂举行代表大会,讨论应否组织南洋大学雪州委员会时,由李孝式任主席。五三年七月卅日,南洋大学雪兰莪委员会召开复选会议时,李孝式为临时主席,并被选为常务委员。支持创办南大是当时马华一致的政策。

这五位议员拜会英国东南亚最高行政专员麦唐纳的时间,刚好在麦唐纳与陈六使先生会谈之后一天。这显然是事先安排的。

阿都拉曼是巫统的领袖。在当时的马来人政党中,巫统的力量最大。陈祯禄先生跟两个马来政党的领袖都有合作关系。

阿都拉曼在峇力布楼发表谈话,与拿督翁等抵达星加坡是在同一天,也都是在麦唐纳与陈六使先生会谈之后一天。这显然也是事先安排的。

阿都拉曼说“本邦巫人,对在马来亚成立一间华文大学之建议,未持异议,此项问题,应由华人与英国加以决定。”这其实就是表示,巫统不反对华人创办大学。这显然是陈祯禄先生和其他马华领导人对巫统的影响结果。

第二天,二月二十日,陈六使先生所组织之大学筹备委员会在中华总商会召开第一次筹备会议。陈六使先生宣布:“吾人此次创办大学,已获星马侨众拥护,舆论界亦一致赞成,即巫人方面亦表示支持。”他所说的“巫人方面亦表示支持”,显然是指阿都拉曼所说的话。陈祯禄先生事先必定已把马来领袖的态度告诉陈六使先生。

马来人表示支持,这是很重要的突破。这样一来,华人创办大学就不再被指责为制造种族分裂。大学成立后,开设马来文课程,鼓励学生学习马来文,并进而开设马来文系,这样的措施对促进种族和谐十分重要。陈祯禄先生当时必定与马来人领袖讨论过华人创办大学的宗旨,让马来人领袖不反对华人创办大学。这方面,陈祯禄先生功不可没。

大致可以这么说,陈六使先生在二月十八日,跟麦唐纳会谈之后,创办南大的障碍已基本扫除。马来人政治领袖不反对,英国人默许。英国人的心态大概是,等华人大学自己犯错,自己收场。

(三)第三回合:胡文虎对巫文报(53年2月18日)

1、为南大疾呼

胡文虎先生是当时侨界很成功的商家,也是个很成功的报人。他对南大的贡献也在这两方面。南大筹办时,他捐款之外,并参与筹办工作。他是筹备委员会的成员,也是南大申请注册的发起人。

在南大创办运动中,他先后两次为南大大声疾呼。第一次是在二月十八日至二十日,与槟城一份巫文报纸交锋;第二次是在五四年正月间,南大校园建设图样迟迟未获政府批准。胡文虎先生特地为此函询陈六使先生,在获得陈六使先生回复后,通过它办的英文报纸《虎报》发表社论质询。殖民地政府迫于舆论,赶紧批准。胡文虎先生和他的报纸在这一点对南大很有贡献。

2、捍卫民族教育

胡文虎先生在五三年二月十八日,就华人创办大学事对报界传达这三点意思:

这三点本都很合理,也是创办人都说过的话,只因其中一句话:“我们华侨自己出钱出力去办一间大学,乃是华侨自己的事,根本不关他人的事。”这句话引起一些马来种族主义者不高兴,以为是针对他们。

3、澄清与辩诬

二月二十日,梹城一份巫文报社论,指摘胡文虎先生有关设立马华大学之谈话。扬言马来人应不准外族参加马来文官及废除公民权法令以资报复。胡文虎先生针对这篇社论,再发表谈话,表达这五点意思:

这番话理直气壮,尽显报人本色。这次争论并非面对面,而是通过报纸发言。所论为当时热门话题。这班马来种族主义者对华人创办大学不满,但并无多大影响力,只是其言论欠缺理智,造成噪音。

(四)第四回合:陈六使对卡逊(53年2月24日)

1、会谈安排

卡逊爵士是马来亚大学倡办人。他在五三年三月廿二日由英抵星。随行者有扫桑顿大学副校长詹姆士氏。卡逊在机场接见记者时说,他甚愿意与南洋大学之创办人商讨创办新大学的事。他在英国时,曾闻及马来亚华侨正计划创办一间大学,但大学之宗旨及其他情况,英国报上从未提及。在未知详情之前,不愿发表赞同或反对之意见。他此次只是路过星加坡前往香港。

南洋大学筹备委员会主席陈六使先生,特地于二月廿四日中午十二时,在国泰餐厅,设午宴招待卡逊爵士与詹姆斯氏,向他们介绍创办南洋大学的宗旨和其他情况。

出席会谈者,有创办人陈六使、陈锡九、高德根、连瀛洲、黄奕欢、王世熊,星洲日报经理胡资周,主笔廖颂扬,南大设计副主任何永佶,宣传正主任连士升,英文虎报主笔拉查勒南氏,南洋商报主笔曾心影,助理辅政司李绍茂,卡逊爵士与詹姆斯氏,及中西各报记者等廿余人。

这是陈六使先生第二次与英方人物面对面讨论创办南洋大学问题。卡逊因为是马来亚大学倡办人,所以在路过星加坡时,顺便了解华人创办大学的情况。真正代表英国官方的是麦唐纳。

2、陈六使陈述要点

从陈六使先生和卡逊的谈话中,可以清楚看出他办事的信心与胆识。面对英国官员,不亢不卑,尤以指责麦唐纳不公开发表两次会谈内容,实为失责,理直气壮。正是这样的品质使他成为橡胶业的大商家,南洋大学的带头创办人。

陈六使先生先发言。他对麦唐纳不公开前此两次会谈的内容,颇有微词。他说:

吾人经于月前与英国驻东南亚最高专员兼马来亚大学校长麦唐纳氏与马大副校长薛尼爵士举行两次会谈时曾详细奉告。以氏曾答应,会谈内容,由他向报界发表。麦氏于会谈中,自谦非代表政府而以马大校长之地位。其实,吾人认为,麦氏为东南亚最高专员,对两次会谈内容不公开发表,实为失责,致使卡逊爵士在英伦无法明悉南洋大学之宗旨。

这番话必定让卡逊心中暗暗纳罕。他现在面对的是一位非常不凡的华人侨领,可以在逆境中办大事业的人。陈六使先生接着重申这几点:

卡逊在谈话中,主要是听陈六使先生介绍创办南洋大学的宗旨和相关情况,并无讨论。在听完陈六使先生的介绍后表示:

余对马来亚华侨领袖出钱创办大学,深表欢喜,盖此乃目前本邦之所必需者,而且是应该实行之事。惟余于未能明悉南洋大学创办详细计划及本邦华文教育详细情形之前,不便对此重要之教育问题,发表无裨益大局之意见。

就他这番话看来,他似乎是赞成华人创办大学的,但因为他不是正式的官方人物,所以不便多说。陈六使先生的坚定立场和坚强意志,必定给他留学极其深刻之印象。

然而他毕竟是英国人,不可能违背殖民地政府的意思,赞成华人创办大学。与卡逊同来的扫桑顿大学副校长詹姆斯氏则于会谈中,未发一言。

南大执委会秘书王世熊于席间请卡逊爵士返英后,能将创办南洋大学之宗旨,转达英国人民,让此次会谈更有价值,吾人亦将十分感激。

卡逊在听了陈六使先生的陈述后说:“余对马来亚华侨领袖出钱创办大学,深表欢喜,盖此乃目前本邦之所必需者,而且是应该实行之事。”这很可能是他想说的话。但是,两天后,当是听了薛尼等人的话,态度大大转变。他两天前所说的只是敷衍的话,全无诚意。他是个十足的滑头。

3、卡逊记者会讲话

二月廿六日,卡逊在记者会上表达了三点想法:

殖民地政府并不支持华文小学和中学。华人办教育全靠自己。华人办大学当然也得全靠自己。可是殖民地政府却希望华人不要为自己的学生办华文大学,而把钱交给殖民地政府办英文大学,十分荒谬。

幸亏南大的创办人都很有信心与魄力,不依靠殖民地政府,否则南大永远都不会实现。

华校毕业生不能进入马来亚大学是制度所致。华校毕业生并不参加英校学生的会考,无法符合马大的入学要求,英文尤为关键。这并不表示华校学生无法应付英文课本与教学。

南大成立后,理学院与商学院的课本一般都是英文。老师教学时,中英文并用,学生吸收知识并无困难。英文并非求知识的唯一语言。任何语言都只是学习工具。德国大学用德文,法国大学用法文,日本大学用日文,传授知识都不受影响。但这一点恰恰是后来李光耀掌权后,用来贬抑南大的理由。他一再强调华文无用,只有英文才有用。南洋大学是华文大学,所以没有水准。这并不仅仅是出于偏见,更是出于恶意,其目的便是在于关闭南大。

4、陈祯禄记者会讲话

在卡逊的记者会后一天,二月廿七日,马华公会主席陈祯禄先生就华侨倡办大学事,再对记者发表谈话。主要内容有三点。

这三点都很重要。陈祯禄先生当时应已与马来人领袖讨论过华人创办大学的宗旨,让马来人领袖对南大不怀敌意。

陈祯禄先生了解马来人的想法,也知道如何化解他们心中的疑虑。在大学中开设马来文系,开设跟马来人有关的课程,让他们可以入学,这是十分明智的建议。陈六使先生也接受了这样的建议。

南大创办于反殖民主义思潮盛行的年代,一开始就重视马来文。在文学院现代语言文学系中开设马来文科目,并培养出卓然有成的马来文专家,并计划开办马来文系。此外,也鼓励校内学生学习马来文,并由学生编印马来文刊物,为马来社会所重视。这是南大的地方色彩,也是南大对马来人的善意。只可惜未能及早开办马来文系,因受设备与人力所限。当时亦未能开办马来人会有兴趣的水产课程。

陈祯禄先生了解马来人,当时正是得力于他的努力斡旋,才能化解马来人反对华人创办大学的敌意。

五 自强不息

华侨移居到一个地方后,一安定下来,首先便想到设立同乡公会。这一来可以互相照顾,二来可以帮助新来的人安顿和找事做。同乡公会之外,还发展出各方面的团体,如行业公会、文化组织等等。

为求平安,第二步便是立神庙,求神明保佑。有了下一代之后,便想到办教育,设立学堂。学堂一般都设在神庙里。有规模后,则建成独立校舍。

公会、神庙、学堂,这是华人移民社会中的三个侧面,也是三个文化重点。

在华人所办的集体事业中,侨团往往是支柱。由侨团推动,群策群力,易于成功。

(一)建校支柱

在星马各地华人的侨团中,商业界最高的机构是中华总商会。总商会的会员往往是各界侨团的领袖。在南大建校运动中,中华总商会的支持十分关键。总商会有很大的影响力,可以起很大的推动作用。

马来亚中华商会联合会则是由各地中华总商会联合组成的总机构。马来亚中华商会联合会的支持当然也很重要。商联会也也有很大的影响力,可以起很大的推动作用,促使各地的中华总商会都支持。

在社会政治方面,星马华人最高的机构是马华公会。马华公会也需依靠侨团组成。

一九四五年,战争结束后,陈祯禄先生想成立一个华人协会,为华人争取权益。

一九四七年二月廿三日,马来亚中华商会联合会成立。这是当时马来亚华人最高的组织。陈祯禄先生想通过各地商联会代表讨论马来亚华人的社会政治前途。

第一次会议就在这一年在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召开。到会的商界领袖有陈祯禄、李孝式、李光前、黄树芬、伍瑞琴、刘伯群等人。当时还邀请英国驻马来亚最高行政专员麦唐纳出席。

麦唐纳出席了这次会议。他尊重商联会的领袖,但他认为商联会仅能代表一部分商人,并不足以代表马来亚华人整体。于是,由陈祯禄先生领导,在一九四九年二月廿七日成立马来亚华人公会。发起马华公会的,并不仅仅是商联会的领袖,还包括各界侨团领袖。与会侨团一共五十三个。按照性质,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宗乡公会(20)

嘉庆会馆、广东会馆、高州会馆总会、惠州会馆、雪兰莪福州会馆、永春会馆、会宁公所、顺德会馆、中山同乡会、广肇会馆、万宁同乡会、兴安会馆、福建会馆、广西会馆、茶阳会馆、潮州八邑会馆、惠安公会、赤溪公馆、三水会馆、李氏联宗会

(2)商业公会(18)

中华总商会、瓜雪中华商会、杂货行、福州咖啡商业公会、中华百货商公会、雪兰莪华侨进口商公会、中马中医师公会、商业职员公会、雪华药业公会、雪华机商公会、中华汇业公会、渔商行、理发行、巴生中华商会、雪华咖啡茶业公会、潮州京困商行、洗衣行、自由车商会、

(3)同人会所(8)

加埔华侨俱乐部、矿商俱乐部、友艺别墅、中中俱乐部、加影矿商公馆、工商俱乐部、晋贤俱乐部、庆同乐

(4)文化团体(3)

瓜雪晨光社、人镜慈善白话剧社、精武女子体育

(5)工会(3)

醒钟补炉职工会、华人机器工会、三轮车工友会

(6)商行(1)

达庆行

其中,最多的是宗乡公会(20)和商业公会(18),其次是同人会所(8)和文化团体(3)。

这就跟一九五三年二月十二日,星加坡中华总商会召开各界侨团代表大会时的情形相同。当时与会侨团共二百一十四个。其中最多的两类也就是宗乡公会(85)和商业公会(54),其次是同人会所(23)和文化团体(23)。

无论包括多少类,侨团都是筹备成立马华公会和南洋大学的支柱。

(二)建校运动

在南大建校运动中,各地侨团发起成立许多南大委员会的分会和支会,为南大建校宣传和筹募建校基金。虽然各地侨团所筹募到的都是小钱,但全靠侨团推动,才能使南大建校运动成为整个华人社会的运动,集腋成裘,众志成城。槟城自由车商会于五三年四月十四日召开第十一次常务会时,以全马自由车商联合筹助南大经费委员会主任,槟城自由车商会名义发表劝募书,其中两段话最能反映当时情形:

观乎最近名言谠论,叠见报端,对南大之倡办,连篇累牍,发挥尽致,此后不但发扬祖国文化,培植无路升学之青年,而南洋气候物产,得有专门之研究,对马来亚当地前途之繁荣,实具无限之寄托。……这次上自殷商巨贾,下至劳动阶层,由个人至于团体,由城市至于乡村,凡有血气,无不闻风兴起,一致拥护,献捐方面,争相筹集,为南洋兴学历来所仅见。

这个运动席卷整个星马华人社会,“上自殷商巨贾,下至劳动阶层,由个人至于团体,由城市至于乡村。”为世界教育史上所仅见,空前绝后。各地侨团和各地委员会是南大建校运动中的两条支柱,互相配合,共同推动。

(三)精神感召

促使南大建校运动成功的重要因素中,除了各地侨团和各地委员会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便是陈六使先生的伟大精神。

连瀛洲先生于五三年十二月十三日,前往美国及欧洲各国考察大学教育,并访问若干学者,为南大聘请校长。陈六使先生在他远行前夕,特设盛宴饯行。连瀛洲先生在致答词时说:

在世界上,出钱办学相信未有如马华之热心者,如陈六使先生号召办南大,一笔捐款即五百万元。在美国言,办一种事业,初即出此钜款殊为罕见。陈先生之伟大,相信人人皆有同感。其精神可谓世界第一。余虽无钱,当尽华侨一份子力量为中华文化,为地方文化尽力。希望大家皆追随陈先生之伟大精神,使南大早日成功。

他对陈六使先生推崇备至。这番话实说出当时侨众的心声。出钱办学是华人的传统。陈六使先生和陈嘉庚先生则是毁家兴学。其精神更伟大,感召众人。

陈六使先生超凡的智慧、远大的眼光、毁家兴学的精神,为各地侨众所共同敬仰。当时侨界的信函和讲话,处处流露出这种敬仰与赞誉之情。以下是一些例子:

1、吡叻客属公会致陈六使函(53年1月18日)

五三年一月十八日,吡叻客属公会召开常年会员大会,通过,致函陈六使先生。函中有如下一段话:

先生尽力为侨教呼吁,再倡办马华大学,同人获悉,曷胜敬佩。今天适敝会召开会员大会,临时将该喜讯付出会众研讨,咸认先生为侨教,不惜出钱出力之伟大精神,实极值得同侨拥护。……敬希继续不懈,以观厥成,侨教前途,实利赖焉。

2、南大筹备委员会麻坡分会告同侨书(53年3月25日)

麻属中华总商会于五三年三月廿五日为筹募南大基金告同侨书云:

星洲陈六使先生,倡办南洋大学,发展高等教育,培养学术人才,以促进南洋文化之发达,而有利于当地社会之建设;其用意之深,见识之宏,弥足钦佩。故自倡议以来,各地人士闻风响应,群起捐输,以期从速开办。

3、槟城欢迎会林连登先生致词(54年12月4日)

南洋大学槟榔屿委员会联合各社团学校代表及各界人士,于五四年十二月四日下午五时,假安顺路树胶公会,欢迎南大执委会主席陈六使先生等一行。主席林连登老先生致词云:

陈六使先生是马来亚树胶界泰斗,事业广大,资力雄厚,久为大家所钦仰,而其眼光远大,抱负不凡,尤为大家所崇拜。去年首倡创办南洋大学,登高一呼,全马响应。一年余以来,陈六使先生大量地献出他的物质与精神,使南大奠下初步的基础。这是尽人皆知的事实,无须本人再为介绍。

4、怡保欢迎会刘伯群先生致词(54年12月5日)

南大执委会主席陈六使先生等一行十二人,于五四年十二月五日晨九时多,由槟城乘马空机抵达怡保。全吡叻侨团个人之联合欢迎大会,乃于是日下午一时,假江沙路育才中学礼堂举行。刘伯群先生致词云:

陈六使先生所做的事,系做人之所未做,像创办南洋大学,自己一个人捐资五百万元,是谁人敢去做呢?在马来亚只有陈先生敢去做,所以我们该为他的所做是做人所未做,亦非寻常人所敢做,故此实为伟大。

5、吉隆坡欢迎会洪细读先生致词(54年12月6日)

南大雪州委员会为尽地主之谊,于十二时许,假此间中华大会堂举行盛大茶会,藉表欢迎南大执委会主席陈六使一行。洪启读先生致词云:

陈六使先生抱起勇敢无畏的精神,毅然决定倡办南洋大学。这一呼声,马上获得广大人士同情和支持。我们看看南洋大学的美丽远景,确实是灿烂光辉无匹的,但是美丽远景,需要全马华人一条心,团结一致,出钱出力,才以可获致的。

6、联合邦教总致陈六使函(53年1月22日)

联合邦华校教师总会主席蔡任平先生,以教师总会主席名义,函陈六使先生,表达全马华教界之敬意,该函云:

阅近日星马各报对阁下发起愿捐钜资,创设马华大学之伟举,无不大书特书,备极赞扬,各地闻侨闻风响应者尤不乏人。至于坐谈聚颂者,更随处可闻。阁下痛华人教育受外在压力与自我摧残,不忍见其日趋消灭,欲起而唤醒群伦,挽此颓势,此种艰巨领导之责任,自非识卓资雄,能仁好义如阁下者莫属。

7、锺灵中学高中生敬函陈六使(53年1月24日)

五三年一月廿四日,锺灵中学高中生四百余名,呈函陈六使先生致敬。函云:

前几天在报上看到先生因感华校受「外在压力」与「自我摧残」的交煎下而渐形萎缩,慨然有创办马华大学之倡议。佳讯传来,同侨振奋,我们对于先生这种倾囊兴学,乐育英才的伟大精神,实不胜其『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意。

8、槟华教师会致函陈六使(53年2月6日)

槟华教师会主席黎博文先生,对陈六使先生之倡办马华大学,热烈响应,除推动会员实行「一华一元」运动外,更致函陈六使先生致敬:

素仰我公高瞻远瞩,计虑深长,挽狂澜于已倒,寻坠绪于茫茫,登高一呼,四山响应,翘仰高风,无任钦迟。

9、怡保市华校教师会致函陈六使(53年2月12日)

怡保市华校教师会于五三年二月十二日致函陈六使先生。函云:

迩来在报章上,迭读伟论,对于毁家兴学,创建马华大学,教育后进之热诚,溢于言表,一呼众应,无分中外,有识之士,翕然景从,男女老幼,无论贫富,竞相献金,甚至露宿街头者,亦不后人,古人云:一言而为天下法,其斯之谓欤!

10、槟城自由车商会劝募书(53年4月14日)

槟城自由车商会,五三年四月十四日发表劝募书,其中有段话云:

兹幸星洲陈六使先生,高瞻远瞩,首倡兴办南洋大学,登高一呼,万山齐应,足见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预料水到渠成,实现当不在远。

11、吡叻丹绒马林侨商(53年1月24日)

丹绒马林闽籍富商陈玉练先生说:

余极佩服六使先生卓识之见,希望全马华人受陈先生大感召之下,都能踊跃捐输,共襄义举,使马华大学早日成立。

这些侨界领袖的赞誉,并非虚言。陈六使先生为侨众所敬仰的缘由便是:陈六使先生出钱出力之伟大精神;眼光远大,抱负不凡;做人所未做,亦非寻常人所敢做;挽狂澜于已倒,寻坠绪于茫茫,登高一呼,四山响应。

陈六使先生是当时侨界人人赞誉、人人敬仰的领袖。因此,他倡议创办南大,人人支持,成为星马华人的社会运动。

今天翻开当时的文献,可以清楚看到陈六使先生除了捐款之外,他的精神对整个运动的影响非常重大。这一点,还可以从当时各地侨团的响应中清楚看出来,例子可见于“各地侨团筹募基金”一节中。

星马各地侨团对陈六使先生倡议筹备南洋大学的响应一样强烈,充满热忱和企盼。南洋大学就在陈六使先生的领导和各地侨团的努力下,在短短三年内建设起来,一家中等规模的大学。

(四)筹募基金

创办大学,需要大笔资金。华人办华文大学,不可能得到政府资助,只能靠自己。当时,星马各地的华文学校都是靠华人自己筹钱创办的。殖民地政府不愿意支持。因此,创办南大,当务之急便是筹募资金。这需要唤醒各地侨胞,意识到创办大学是民族存亡之关键。这就需要到各地多方宣传,吁请各地侨众支持办大学。为此,南大执委会采取了两个步骤:一是把创办大学的信息具函通知马来亚各地中华总商会,吁请在各地带动成立筹备南大委员会;一是派遣特使到马来亚各地,报告创办南大的原因和目的,并吁请各地侨界为南大筹款。

各地中华总商会的领导人,一般都是马华公会的领导人。带头成立分会和支会的,主要也都是总商会和马华的地方领导人。参与的人中,以侨团和教育界的为多。由各地委员会带动,南大建校成为星马华人的社会运动。

各界侨团是带头创办和建设南大的第一支柱,各地委员会是创办和建设南大的第二支柱。这两大支柱自始至终支持整个南大建校运动,直到成功。

在创办大学的倡议提出来后,星马两地的反应都十分震撼。这个建议来得及时,是大家心中期盼已久的事。

在创校初始阶段,先后成立许多个委员会,由星嘉坡开始,扩大到马来亚各地,第一个是在星嘉坡成立的筹备委员会,群策群力,筹募资金。

五三年一月十六日,陈六使先生倡议办大学后近一个多月,五三年二月十二日(星期日)下午三时半,星加坡中华总商会暨二百一十四个侨团,为响应陈六使先生倡办海外华人最高学府,特别举行代表大会,共商创办大学大计,三百余人聚首一堂,这真是空前的大会。星洲侨团几乎全都在这里了,为多年来最富历史意义之大集会。大家为创建华人最高学府大业,情绪热烈,信念坚决,开始展开风起云涌的伟大运动,在世界教育史上,空前绝后。

大学倡办人陈六使先生在热烈掌声中被公举为大会主席,并选出陈六使先生及中华总商会等十二侨团为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

由筹备委员会商讨校名,定为南洋大学。随后分函全马中华总商会,共同为创办大学而努力。然后确定校址,申请注册,发动募捐,草拟南大创立宣言,以及大学设计。

五三年五月五日,南大获准注册。五月十九日,取消临时性之筹备委员会,正式成立南洋大学星嘉坡委员会。

星嘉坡委员会仅代表星嘉坡华人,至于联合邦方面,各州成立代表各州的委员会。

星嘉坡委员会成立后,正式确定校址,完成大学设计,并推动宣传和筹募建校基金。

五三年五月廿二日,代表星嘉坡华人的南洋大学执行委员会在中华总商会举行首次会议,正式成立。这是南大创校史上另一次重要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产生了领导南大的执行委员会,也就是董事会,是引导南大的导航仪。

星嘉坡的执行委员仅代表星嘉坡华人。待马来亚各州推举代表,加入代表全马侨胞之董事会,组成管理南大的最高委员会。

为向各州宣传,并推动筹募建校基金,星嘉坡南洋大学执行委员会委派执委连瀛洲黄奕欢两位为特使,向马来亚联合邦各州南大委员会报告南大筹备经过情形,及征询各地侨胞对建设南大之意见。

连瀛洲黄奕欢两位前后三次出使。目的都一样,即:参加当地侨团大会,并征询侨胞对建设南大之意见,共为南大建校宣传和筹募基金。二位出使不开公款,一切费用均由二人负担。

第一次,五三年六月廿四日动程,前往吉兰丹,然后分别往关丹及登加楼等地。

第二次,七月上旬,前往怡保,槟城,亚罗士打,玻璃市等地。

第三次,七月下旬,前往麻坡、马六甲、芙蓉、吉隆坡等地。

全马各地南大委员会在五三年八月五日,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正式产生总机构,南洋大学执行委员会,统筹南大建校事宜。

由于各州推举代表需要一些时间,南大创校阶段的大小事情,都由代表星嘉坡的执委会主导决定,再传达马来亚各种委员会,共同努力,建设自己的最高学府。

星嘉坡执委会于五三年十二月三日,派遣代表前往马来亚联合邦,先后到梹城、怡保、吉隆坡访问南大委员会及侨界人士,协助策划劝募南大基金,十二月七日上午由吉隆坡搭机返抵星洲。

此行旨在协助各地南大委员会策划筹募南大基金,充裕经济,沿途得到各地侨界盛大欢迎,纷纷以实际行动,宣布捐献钜款支持最高学府。各地侨胞精神一致,热诚感人。尤以联合邦华校教师总会暨吉隆坡巴生教师公会之联合欢迎会,场面伟大,展现教育界人士之精神蓬勃,步伐划一,拥护南大的无比热诚,令人感动不已。各地委员会今后尚将切实广泛展开劝募工作,让南大有充足的基金。

南大执委会代表此次到马来亚访问,在南大历史上十分重要。一来目睹马来亚侨界对南大之期望与支持,情况热烈,诚如陈六使先生所说:“各地侨胞所表现之好现象,吾人将永志不忘,并为南大贺。”二来让彼此强烈感受到唇齿相依,必须共同面对困境,自强不息,求取生存。南大,是大家的南大。

筹备委员会、星嘉坡委员会、星嘉坡执行委员会,都以星嘉坡为基地,推动南大建校。

马来亚各地,也纷纷设立南大委员会分会与支会。这是整个南洋大学建校运动的另一支柱,与各地侨团相配合。

星马两地的各个委员会组成一个整体,形成一条线。这条线的一头在星加坡,一头在马来亚。在星加坡的一头倡导,在马来亚的一头响应,互相配合,带动整个南大建校运动,把南大建立起来。

马来亚各地的分会与支会,主要的目的是为南大建校宣传和筹募基金。具体的宣传工作,便是把南大建校的信息传到各地华人社会的各个角落。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捍卫民族教育和文化,燃起共同的信念:“建设南大,人人有责。”把这个信念化为行动,为南大筹募建校基金,使南大建校成为星马华人整体的社会运动。

无论宣传还是筹募基金,都得通过各个侨团和热心侨众推动。在筹组各个地方委员会时,也需要通过各个侨团和热心侨众推动。在这个过程中,很自然的把南大建校的信息传达给每一个人,让大家共同为南大筹募基金。

在筹组各地委员会时,通常由商界带头,联合其他侨团。在星加坡发起创办南大的便是商界的领袖,由他们带动其他侨团,共同努力。

在各地的侨团中,中华总商会的作用最为关键,其次是马华公会。各地马华公会的领导人往往也就是商会的领导人。与此互相配合的是各地的同乡公会,同业公会,以及学校和教师组织等。

由各地侨团筹组委员会的过程,便是很好的宣传。例如:南洋大学筹委会槟城分会的筹组过程,便起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南洋大学筹委会槟城分会在五三年三月十七日成立。当时,由槟城中华总商会召集侨团代表大会,一共有一百零五个侨团及学校之代表参加,为历来槟城中华总商会所召集的会议中,出席单位最多的一次。其中,包括商界、政界、教育界的代表团体。这次会议已是绝佳的宣传。

这次会议选出的九个委员,包括槟城商界、政界、教育界的主要团体,让宣传工作易于进行。

五三年七月十五日,南洋大学委员会槟城分会选举常务委员。当选的常务委员中,如林连登(1867-1963)、刘玉水(1893-1972)、王景成(1898-1963)、伍瑞琴(约1900-1972)等,都是商界的重要人物;梹华、韩江、中华、锺灵、福建女校等,都是槟城的重要中学;小贩商业公会则代表劳动界。有这样的常委会委员,对宣传南大建校,大有帮助。

筹募基金的方法主要是各种义捐、义卖、义演活动。这不仅是各地委员会的活动,也是各个侨团的活动,也可以是个人的活动。

在马来亚半岛各地设立委员会,名称分为两类:一类叫分会,一类叫支会。通常在各个州的首府设立分会,在较小的城市则设立支会。不过,也并不全都如此。例如,槟城就有三个分会:槟城分会、梹威分会、大山脚分会。其中最大最有代表性的是槟城分会。另外有一个支会:威南区支会。威南是一个地区,不是小镇。

柔佛有三个分会:麻坡分会、峇株巴辖分会、柔佛州分会。其中,麻坡和峇株巴辖是两个较小的城市,两地的分会先成立,代表柔佛州的分会后成立。这清楚反应出,陈六使先生宣布创办南大的时候,各地华人急不及待的起身响应,成立分会支持。南大的设立是各地华人共同的梦。

半岛各地成立的分会与支会相互配合,把建设南大的信息传达到各个角落,传达到每个人的心上。这些大大小小的委员会对南大建校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五)众志成城

在半岛上较大的城市中,华人居民较多的是槟城、怡保、吉隆坡,但是最早设立委员会的并不是这三个城市,而是天定。

天定属于吡叻州。一八七四年的《邦咯条约》,把天定与附近的岛屿割让给海峡殖民地(1826-1946),所以华人习惯也称为天定州。南大创办时,天定已属于吡叻。这个地方的华人居民不少,对南大建校极为企盼。

陈六使先生在五三年一月十六日倡议设立华文大学,五三年二月十二日成立筹备委员会,三月十九日,南大筹委会才去函马来亚各地中华总商会,促请普遍展开劝募工作。当时,南大还没有申请注册。

在这之前,二月廿二日,陈六使先生倡议后一个多月,筹备委员会成立后十天,还没申请注册,天定便设立第一个委员会了。这在南大创校史上,有首开先河的意义。接下来,各地分会和支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积极推动建设南洋大学。这正反映出各地侨众对南大建校殷切企盼。

从各地委员会推动南大建校的种种活动,可以清楚看出当年南大的建校运动,如何成为整个华人社会运动的浩大景观。

星加坡和马来亚联合邦各地侨界所组织之南洋大学委员会,为推动创建南洋大学伟业,于五三年八月五日下午二时,在星加坡中华总商会举行历史性之第一届代表大会。

联合邦各地之代表三十人,星嘉坡委员会全体委员,出席大会。此次全马侨界代表集中星加坡开会,共为侨界创办大学努力,是显示战后侨界大团结之最重大事件,亦是星马侨众集体贡献侨教伟大事业史中最光辉的一页。

大会商定,由各地代表成立南洋大学执行委员会,也就是董事会。大会规定执委人数最多不超过二百五十人,由各州自己决定名额及人选。这是南大最高的领导机构。

各地代表大会,每年举行一次,听取主席和财政报告,讨论有关南大重要事项并议决,并由各地代表报告各地有关南大建校运动中的大小事情。

在整个南大建校运动中,参与的侨团与委员会领导人,有极大的贡献。其中,陈六使先生的带动贡献尤其巨大。正如马六甲宋廷滨先生在开学典礼致词时所说:

南大开学乃中国人在海外最伟大的成就和光荣。南大得有今日之成功,乃赖陈六使氏之倡议,星马华侨响应号召而通力支持。

陈六使先生以他敢于担当的领导精神,不畏困难的魄力,显出坚忍不拔的领导本色,感染各地华侨,通力支持,全体响应,南大建校成为星马华人的社会运动,最终把南大创办起来。

在执委会中,还有三位委员对创办南大,贡献很大。这三位委员是:连瀛洲先生、黄奕欢先生、高德根先生。他们三位出钱出力,努力不懈,是为创办南大而奔波的三剑侠。

在整个南大建校运动中,除了商界的领导人之外,教育界和政界有两个人特别重要,就是教育界的林连玉先生和政界的陈祯禄先生。

陈祯禄先生积极支持南大。因为他是受英文教育的,可以直接和英国人辩论南大创校问题。他所领导的马华公会极力支持华文教育。他捍卫民族文化,支持南大,并尽力帮助南大建校。

林连玉先生五〇年十一月,出任吉隆坡华校教师公会主席。五三年四月,促成马华教育中央委员会,并担任副秘书。五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出任教总主席。他一生捍卫民族教育。创办南大的倡议提出后,他带头为南大组织篮球义赛。各地因而纷纷为南大举办义赛筹款。他是华文教育界最有影响力的人,极力支持创办南大。在各地南大委员会中,都有教育界的委员。

林连玉先生为华文教育在马来亚受尽迫害,正如陈六使先生为华文教育在星嘉坡受尽迫害一样。民族英雄总是在民族灾难时诞生。林连玉先生和陈六使先生带领大家面对民族灾难,成为两地民族教育的灵魂。

在出席各地大会的代表中,还有一位华教重要人物,就是马六甲分会代表沈慕羽先生(1913-2009)。他当时三十九岁,正当壮年,担任马六甲平民学校校长,并领导马六甲华校教师公会。在南大马六甲分会中,代表教育界。他后来在六五年担任教总主席,并先后两次为华文教育坐牢。他一直都支持南大。

星马华人在面对外力压迫时,对南大建校,极其企盼,因而陈六使先生登高一呼,便立即万山响应。

在各个州所设立分会和支会,相互配合,把建设南大的信息传达到半岛的各个角落,传达到每个人的心上,并帮助推动筹募南大建校基金,使南大建校运动成为广泛的社会运动。最终,南洋大学如期诞生。

南大是众人的大学。在星马华人一心一德,通力合作,克服万难之后,才得以成功创立起来。

(录自 2018年6月16日《新加坡文献馆》)

〉 〉 〉 《第二章》



自强不息 力争上游

2018年6月16日首版 Created on June 16, 2018
2018年7月22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July 22,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