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细说从头南大文凭政治背景 二

新加坡文献馆


相关网页:细说从头南大文凭政治背景 一

以下是2019年7月13日《新加坡文献馆》的评论:

殖民时代的海峡时报有新加坡版与吉隆坡版。两个版本不尽相同,报导内容为了针对地区读者的偏好而有所增加与删减。因此,一则新闻与时评可以有两个版本。海峡时报的读者来信,一些词不达意,一些逻辑不通,虽然如此也只能如是传译。对词不达意的译文,一个可行的方法是将华文文字英化,还原其英文原文词汇与语法以明白原文的文字意思。

这类时评信函反映出撰文者的文化水平有问题,无法客观理解社会问题,但是,往往就是这类信函传递了对华人大学的敌视意见与对华人社会的厌恶与偏见。

1950年1月2日,海峡时报读者 NAM ANICH Singapore《大学的中文部》:对要设立的中文部。华人与非华人有着两个极端的看法。华人捐款者没有要求他们的捐款只能用在中文部。但是,华人社会如今要求尽快设立中文部。他们的理由是,1、中文部对招收每一年的大批华校生极为重要。2、有鉴于庞大的华人人口,是有必要给予华文与英文同等的行政语文地位。3、有必要尽量保留华人自己的语言文化。非华人虽然明白这三个理由,但是却带着怀疑与不赞许的心态。他们问道: a,现有的华人教育体制所培养的学生是否能够通过大学教育而得到益处? b,有鉴于书写华文的困难,华人社会是否已经解决了大批文盲的问题,使得政府行政也能受益? c,如果他们的文字无法被国际社会所了解,保留华人文化有什么好处?英国人的看法是对的。在马来亚要达到教育的目的就必须使用英文,不使用英文的话政府如何执行法律与治理?没有英文法庭如何进行审批?没有英文大学如何教导科学科目?没有英文马来亚将无法与外面的世界沟通。华人文化的支持者都明白没有华文政府的运作不受影响,但是,没有英文则整个政府就无法运行。我们的大学是马来亚的大学,那是根据西方人的大学模式,教学媒介语是英文而不是华文。大学的中文部只能够等同一个希腊部或者拉丁部。中文部不是为了招收华校生,而是招收少数的成熟人士,他们学习华文会有助于政府行政,外交,研究有关的中国问题,和向外国介绍本地华人的生活状况。成熟的学生已经掌握了英文,所以可以随时再学习另一个新语文,并且可以达到他设定的水准。中文部提供的设备是要满足这一个基本目的,让这类学生根据各自的设想进行学习。他们的目的并非是为了拿到一张大学文凭。而华校生而言,他们当中的很小一部分已经有足够的英文程度可以报读中文部。其他的华校生如果英文很好也可以报读其他学科。中文部并非一所只懂得中文之华校生的收容所。但是,只因为要招收学生的人数极少就没有必要设立中文部的观点,则是误读了建立中文部的目的。期待中文部和医学部与英文部一样的挤满学生是不了解大学的功能。既然中文部的学生很少何不把资金用在工程部的说法,是不了解中文部与工程科在财务架构上的不同。期待在马来亚的医疗,科学,法律使用中文是荒谬的,浪费金钱与精力去复制功能是十分愚蠢的想法。美国与欧洲的大学都有中文部,为何不在马来亚?不论规模如何,让我们根据英国人的模式建立中文部,好处是有助了解中华文化,让非华人学习中国古典医现代华人,可以增加族群的交往。这将把华文学习的教学过程科学化。如果华人要按自己的意思办学,可以在自己的大学进行,而不是在国家大学。

1951年5月19日,海峡时报《大学设立马来与中文教席》:中文部提供教学中国语文与中国文学。中文部与文学院的其他语文部一样,是大学普通学位学科中的一个科目,也是荣誉学位的一个专业科目。中文部为马来亚的中文教育提供更高程度的教学。中文部的功能是教授中国语文与中国文化,以及进行学术研究。

1951年5月22日,海峡时报《中文教席》马大要尽快成立马来部与中文部。马大开办初期面对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也面对经费的问题,但是,现在要尽快的成立马来部与中文部。马来社会与华人社会都要维护自己的文化。成立马来部的问题不大,主要问题是在中文部。华校生要报读马大除了华校高中文凭之外也要有英校九号文凭。有人认为马大根本就不要华校生,提出九号文凭的条件只是可以礼貌的拒绝华校生。这种说法没有根据,因为没有中文部的马大不是一所完整的大学,而且华人是本地的最主要族群。问题是中文部只是马大的一个中文学科,而大学文凭是包括其他的大学科目,所以华校生唯有掌握与使用英文教学媒介语上其他的大学科目。这情况对只通晓华文的华校生造成困难。由于华校生的英文不行所以很难考取英校九号文凭。槟城的钟灵中学是一所可以考取英校九号文凭的华校。既然钟灵可以做到其他的学校也应该可以尝试。华校的英文不行会带来就业困难的问题,所以华校必须调整教学方法,设法让学生也参加英校的考试,铺垫进入马大的途径。中文部的毕业生可以成为华文教师或者加入华人银行与商行。马大文凭开启就业的大门。只期待在中文部拿一张普通学位文凭是不足够的应该进入荣誉班深造。华人给予马大极大的捐款,如果他们看到中文部的实际运作就会给予更多的支持。

1953年1月25日,海峡时报《马大校长表态》:马大校长呼吁马来亚的华人不要急于创办华人大学。他希望大学倡议人在与马大研讨之后才展开筹备工作。身为马大校长我一定积极参与研讨。他否认在宣布建立华人大学之前,他与倡议人曾就此事面谈。他说,这个报导是不准确的,不曾有过面谈。

1953年1月26日,海峡时报《电台进行大学辩论》:悉尼副校长与陈祯禄将于星期五在马来亚电台就创办华人大学进行辩论。具争议性的创办华人大学倡议在社会上引发争论。主持人是电台的 MR. Derek Copper。陈祯禄说,会在事前先与大学创办人进行会谈。

1953年1月26日,海峡时报读者1 MANDALAY Singapore《马来亚的中文一席之地》:陈祯禄支持设立华人大学的言行,无疑是在华人与非华人之间注入族群集团主义。结束族群意识的最好方法是不要讨论它,但是,陈祯禄是把华人看成是外来者却说那不是族群意识。社会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大量的捐款,为了谁?那是为了他们自己。但是,他们却认为这是团结社会,其中的逻辑何在?如果他们包括陈祯禄相信他们是在建立一个非族群集团主义,那么,他们应该把他们的努力放在全体社会而不是单一的族群。我同意有7,000,000人口的国家有空间容纳多一间大学,那所大学必须具有马来亚视野。我要指出在现有大学尚未更好的发展之前,不需要另一所大学。马大的科目还很少也没有足够的宿舍,其他设备依旧不足。马来亚的华人大学要容纳各个族群,只有华人学生的话,如何能够做到这点要求?有人认为设立大学学院可以解决华人学生的英文水准问题。陈祯禄的看法是马大对华学生的英文程度要求太严格,只有少数华校生能做到。设立一所华人大学可以解决这一个问题。设立大学学院是可行方案,我不认为有任何理由反对。但是,在马大给予华人的中文一席之地,不是华人要接受的,他们要的是一个完整的中文地位。现在,政府正在倡议把华校与印度人学校改革为国民型学校,当马来亚的所有学生都接受了这类教育,就没有必要设立华人大学。到了那时,我们只需要一所团结社会的一所马来亚大学。所以,让我们先建立好马来亚大学,之后,是第二所,第三所等等,全部都是一个模式,不会涉及族群集团主义。

1953年1月26日,海峡时报读者2 TEACHER Singapore:有关倡议一所华人大学的需要是由于政府缺乏一个完整的教育政策。一直以来政府都在忽略这一个问题。设立马来亚大学就是例子。多年来政府争论不休马来亚是否具备设立大学的高学术程度。不创办大学如何提高学术程度?澳大利亚的人口比马来亚还少,但是,已经有多所大学与学院,并且教授中文语文科目。但是,马来亚大学却会有设立中文部的困难,中文部有益提升社会团结。是时候了,政府应该放弃破坏社会的旧政策思维,用更宽广的视野看待教育问题。

1953年1月26日,海峡时报读者3 EZAMED Singapore:倡议一所华人大学是一件不平凡的事。一年半之前,他激烈的演说反对族群集团主义。这一个人在1948年发动大罢市。是否有法律可以阻止带有族群集团主义色彩的组织与活动?



自强不息 力争上游

2019年07月13日首版 Created on July 13, 2019
2019年07月13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July 13,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