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印尼华校辛酸史
(五)侨中劲松精神永存

── 郑昭贤 ──


(一)封闭华校 白色恐怖弥漫
(二)侨中学生保护周恩来
(三)侨中学生助印华难民
(四)侨中学生北归浪潮
 〈 〈 〈

早年,万隆华侨中学大礼堂前有两棵青松,每年侨中学生都在两棵青松前拍毕业照片。如今,华侨中学的形体已不复存在,但是象征侨中精神的两棵青松,一直留在侨中校友心中。侨中形体虽然消失,但是,侨中劲松精神永存。

访万隆期间,我有缘会见多位万隆华侨中学校友。他们告诉我,封校后,侨中校园被政府没收,校产尽失。后来官僚把学校卖给企业集团,企业家铲平了学校,另盖楼房。如今侨中校园原址已变成医院。不过,侨中培养出来的学生,经历艰辛奋斗,如今不少人事业有成,在社会上各个领域扮演领导角色,并肩负振兴印尼华文教育的重任。

成为老师 献身华教

回忆过去,《劲松基金会》教育部主任陈国华说,当年除了“北归潮”毕业生之外,不少侨中毕业生被劝请留下来,负起在印尼这片土地传播中华文化的任务。他说,当年在中华总会的安排和调派下,不少侨中生被派到西爪哇各地的华文学校教书,为人师表。甚至被派往外岛地区,担任华校教师,还有些留在母校执教。

华侨中学在当年培养出来的人材,对中华文化在印尼和西爪哇的传播,扮演重要的角色。

在万隆接受我采访的多位侨中校友,当年毕业后都是成为华校教师,负起传播中华文化的神圣任务。像劲松基金会教育部主任陈国华、劲松基金会主席梁顺朝、万隆福清同乡基金会秘书长陈清章、万隆客属联谊会副主席李汉芳、万隆企业家黄天顺等,都是在侨中毕业后,成为华校教师,献身印尼的华文教育事业。

不幸在1966年华校遭封禁后,当时这些侨中生失业,彷徨。困境没有令他们屈服,失业后他们为人打工或从事小生意。由于肯打拼,能吃苦,他们渐渐地建立起自己的事业。

陈国华说,侨中三、四千名校友,分布在各个地方,各个领域行业,不少人有骄人成就。有些成为银行家、企业家、房地产开发商等商界精英。他向我介绍在场的几位校友,如梁朝顺、陈伟良、周兴华,都是事业有成,担任各个华社乡团组织和校友会的领导人。

培养出各领域人材

他又说,侨中生当中有博士、有医生、律师等专业人士。北归的校友,有的成就不俗,成为北大和清华大学教授。在北大,侨中有两位杰出的校友,其中一位是梁立基教授。他是印尼语文专家,主编印尼文辞典,曾经访问马来西亚。

陈国华说,世界羽毛球名将陈友福也是侨中校友。陈友福在侨中55周年纪念特刊中写道:我感到欣慰,因为我为印尼带来荣耀,为印尼华人带来荣耀,更重要是我为母校侨中带来荣耀。我退休了,但我继续为争取废除歧视华人的法令而努力。

陈国华特别介绍出任印尼驻中国大使的侨中校友昆达拉中将。他说,昆达拉中将是印尼人,但小时进入华文小学受教育。华小毕业后,他转入侨中就读。1957年,当昆达拉中将念到高中二年级时,政府颁布一道命令,严禁印尼人子女在华文学校读书。印尼人不能在外侨学校,一定要在本国学校读书。没办法,昆达拉中将只好离开侨中,转校至军事学院继续他的学业。

他说,后来,昆达拉中将成为印尼陆军战略后备队司令。由于他懂华语华文,苏哈多总统派他到北京出任印尼驻华大使。昆达拉中将还常与母校校友保持接触。

“劲松”的重生与成长

万隆《劲松基金会》主席梁顺朝接受采访时,向我解释《劲松基金会》(即侨中校友会)命名的由来。他说,“劲松”就是“侨中”。

他说,侨中当年是印尼一间进步学校,侨中的活动,常受当局注意。校内举行的联欢会,会遭到警方派人前来干涉。因此,封校后十多年,谁也不敢展开有组织的活动。

到了80年代,局势缓和了,侨中校友之间的联系和活动才开始频繁。当年的同窗情谊使他们联系在一起。同学们加强联络,展开爬山保健和各种联谊活动。

早期专注福利工作

梁顺朝说,80年代末,90年代初,华人开始组织社团,组织同乡会等。但是,在那个时候,华人不敢使用会馆的名称,更不用说组织校友会。穷则变,变则通,当时印尼华人就以“基金会”的名称和形式,组织起来。因此,像客属基金会、闽南基金会和广肇基金会等组织就出现了。

他说,《劲松基金会》于1993年10月宣告成立。他们不敢使用侨中校友会名称,于是就以“劲松”取代之。“劲松”是指当年侨中大礼堂前的两棵青松,同时也代表历经风霜,坚韧不拔的侨中精神。此外,《劲松基金会》的印尼文名称是 YAYASAN CITRA CEMARA,字首的两个 C 字母,又是“侨中”印译的简写。因此“劲松”就是“侨中”,“侨中”就是“劲松”。

他说,早期,《劲松基金会》的活动是以福利工作为主。例如探访孤儿院和老人院,捐赠礼物。发生天灾不幸事件时,就展开救济工作。这是为了避免引起当局的注意而受到干预。

他说,同时《劲松基金会》也开展拜访年老师长的活动,组织春节团拜,向师长拜年,发扬尊师敬老的华族传统文化。有困难的师长校友,也获得基金会的协助和关怀。

办华文补习班与学院

苏哈多倒台。瓦希德总统上台执政,他取消许多不利华人的不合理条例。一声春雷响,被禁锢30多年的华人文化在印尼各地如枯木逢春般发展,华文补习班如雨后春笋般开办。《劲松基金会》的成员,侨中的校友义不容辞地肩负新时代的使命,投入振兴华文教育的大业。

梁顺朝说,2001年,《劲松基金会》开办华文幼儿园,开办了华文补习班,至今已有7年的历史。他们希望让华人子女重新有机会学习华语华文,有机会接受华族文化和儒家思想的薰陶。

他说,2003年,他们再接再厉,向政府开办汉语大专学院。考虑到长远的华教发展,他们必须为复兴印尼华文教育培养华文师资。

他说,2004年,办大专的准证发出来了。那是西爪哇地区办大专学院的最后一张准证,因为西爪哇大学已经太多了,政府不准备再发出准证。他们却很幸运地,获得了最后一张准证,可以开办华文和英文的大专学院。

他说,几经辛苦,万隆国际外语学院终于创立,于2004年正式开课。校园设于市内《劲松基金会》会所以及万隆郊区的《万隆太阳城卫星城》两地。但经费方面仍然是头痛的问题,校友们必须出钱出力。

陈国华感叹道,侨中母校和侨中校友走过风风雨雨的道路。回首过去,侨中生的成就,侨中校友为传承中华文化的所付出的努力,总算对得起侨中母校。

2008年11月

(按):请接南大站相册 https://goo.gl/photos/q18pZaCevcWfUgbG7 浏览相关图片。

〉 〉 〉  (六)万隆国际外语学院
(七)30年痛失华校 如何东山再起
(八)参观建国大学中文系
(九)摸着石头过河 复兴印尼华教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08年12月21日首版 Created on December 21, 2008
2016年02月19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February 19,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