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南洋大学校史 第六章
校风与校园生活

余山农


《第五章》 〈 〈 〈

一 树立校风与传统

南洋大学是一家华文大学。华文大学并不仅仅是以华文来教学的大学,更重要的是背后的文化、传统、价值观观念。这文化、传统、价值观观念,除了历史传承的因素,还有地方因素。这种种因素合起来,便形成南洋大学的精神面貌,体现出来便是南洋大学的风格。

南大的风格,体现于学生日常生活的两个方面,一个是读书,一个是做人。南大学生在读书与做人两方面的精神面貌,当然和老师的教导相关,又源于华文中学和小学的传统。南大的校风不同于英文大学的校风。郑奋兴回忆说(见《郑奋兴讲南大故事》):

我觉得南大精神是有点过于抽象,我喜欢用南大校风,因为它更具体。毫无疑问,南大校风包括“自力更生”,“自强不息”,“力求上进”,“发奋图强”……等等中华文化的共同理念。更重要的是,南大校风包括南洋大学的特殊文化:好学生照顾弱学生,旧学生照顾新学生。无论遇到好或不那么好的老师,学生都能通过自我学习能力掌握课程。坚强的斗志加上坚强的自我学习能力是南大学生成功的最重要原因。坚强的斗志让南大学生能够在任何挑战的境况下,不仅生存,还能发展。坚强的自我学习能力让南大学生能够掌握他们工作需要的任何知识。这就是为什么南大学生或去海外攻读高级学位或在自己的国家发展事业都那么成功。

这段话把南大校风解释得很清楚。南大的校风不仅表现在学生与学生之间,也表现在学生与老师之间。在南大于一九五六年初开学时,有两次活动,清楚显示出南大所要树立的校风。一次是学生的活动,一次是学生与老师及董事的活动。

(一)同学联欢

在一九五六年三月三十日,正式上课后两个星期,南洋大学寄宿生临时自治会于当晚七时半,在餐厅举行首次联欢晚会。这是全校同学的活动,但也邀请师长参加。出席联欢会者有老师、职员、寄宿生、通学生等数百人,济济一堂,情况至为热烈。晚会最后并有常识测验,合唱,集体舞蹈等节目。这次联欢会是南大文化和校风的集体反映。

晚会在餐厅里举行,灯光明亮,师生共乐,喜气洋溢。首由主持人潘明智同学致词,继起演说者有张天泽,陈宗南二院长,行政会秘书潘国渠,行政秘书叶可仁及教授多人。

1、联合会的目的与精神

晚会主持人潘明智同学在联欢会开始时演讲。他的话表达出当时同学的愿望。他表达了这几点:

其一,联欢会的目的,就是沟通彼此间的认识与了解,奠定友情的基础。
联欢会的目的,就是沟通彼此间的认识与了解,我们将近五百位的寄居同学,都是来自各地,各校者,虽然其中有些是见过面或是知交,但绝大多数中彼此都是不相识的,虽说我们都同在南大求深造,可是由于选读院系的不同,居住的宿舍各有距离,所以一时无法建立起友谊来,今晚,我们欢聚在一起,有交谈,有欢笑,我们的友情的基础,相信可以从而打定下来。

其二,发扬互助友爱精神。这是华校学生的优良传统。南大为宣扬中华文化而建,为拥护华文教育而办,更负有培育本邦人材之重任,获得各族人士的支持。
我想提出两个问题谈谈,发扬互助友爱精神。这是华校学生的优良传统,南大为宣扬中华文化而建,为拥护华文教育而办,她更负有培育本邦人材之重任即获得各族人士的支持,因此南大学生的责任是繁重的。然而,读大学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在我们的同学中,有些是贫苦子弟,有些上午读了书,放学后还须赶到外面工作(或是教书),此次,我们不能忽略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不管是精神上,物质上,不管是在生活上或是学习上,我们要互相帮忙,互相关怀。同时我们不但是在同学们之间建立友谊,我们还要伸出友谊之手,向各民族学生招呼,与各民族学生建立友爱关系。

其三,南大的开办,是华族人士的第一件光荣大事。我们都是光荣的南大学生。我们得提高读书风气,在学术与研究两方面都有成就表现,不辜负社会人士对我们的期望,并建立优良的南大校风。
提高读书风气。南大的开办,是华族人士的第一件光荣大事,我们都是光荣的南大学生,我们就得在学术上,研究上有所成就表现,为了不辜负社会人士对我们的寄托,为了不致使我们的长辈们失望,为了答谢师长们的苦心教导,我们应以实际行动回报:搅好功课,多读书,多研究,提高读书风气,但不要误会,我们并不是要死抱书本不放,而是要活用书本的知识,以便将来服务社会。另一方面,我们也须多多注意和我们有关切身问题。如果大家都能朝向这目标,南大的校风,必然是优良的,可取的。
华校的教育精神,向来读书与做人并重。南大学生当然也有这样的精神。本着这样的精神,自然能够树立优良的校风。

其四,南大学生应团结各民族学生,为他们争取利益。南大应平民化,为社会服务。
我们也应该加强各民族学生的联系与团结,为马来亚学生的利益而努力。
过去大学乃富有者培养子弟造成统治阶级之所,科目多为抽象化者,惟今日大学应平民化,造成服务社会之人才,社会需要科目,学校应教授之,而各工业团体应设立奖学金,使有用人才入校攻读。

其五,南大是民主机构,应成立学生自治会,反映学生意志。
大学乃独立民主之机构,除当地法令外,任何人均不可干涉学校内政,学校亦应设民主机构,成立学生自治会,反映学生意志,与教授行委会执行委员会接触。

2、研究与德行

当时的校政委员会主席张天泽在讲话时,表达了这三点:

其一,此联欢会,乃一件值得庆贺之事,同学间应常常彼此联络,互相砥砺,发生友谊。
自治会主持此联欢会,乃一件值得庆贺之事,同学间应常常彼此联络,互相砥砺,发生友谊。在此时同学尚未明了在学校建立之友谊可贵,而至离校后方知在校同学,彼此感情,为人,学问均能有深刻之认识,此种友谊至堪宝贵。在校外亦因此在事业上能共同合作。希同学利用此机会多多来往,友谊与时间有关,二年与四年之朋友不同,而廿年卅年之朋友,更是非常宝贵者。

其二,今晚乃首次联欢,希望今后大家更能多多接触,此外,更要好好研究学问。
今晚乃首次联欢,希望今后大家更能多多接触,此外,更要好好研究学问,如将来入了社会,则将甚少时间可供你们研究了,四年虽长,但将来回顾时乃不过一短促之时光,希望大家好好运用。

其三,诸位固然要努力读书,但一方面也要注意体格,而且,更要培养良好的德行,诸如热情,自信,谦虚等,此乃处世成功之武器。
本大学在草创初期,一切运动设备尚未齐备,惟诸位须明白健康之精神,乃寓于健康之体魄,诸位固然要努力读书,但一方面也要注意体格,而且,更要培养良好的德行,诸如热情,自信,谦虚等,此乃处世成功之武器,最后,我要以下列三点与诸位共勉:一,努力研究。二,锻炼体格。三,培养德行。

3、共建学术与德行

潘国渠秘书长在致词时,勉励同学这两点:

其一,诸位乃南大之根基,希望大家创造南大的学术,建造南大。
诸位乃南大之根基,有如一块一块砖头,希大家众志成城,共建南大之城,大家应运用手脑,创造我们的学术,建造我们的南大,南大创校元勋,留给大家,以及一切关心南大之社会人士担任。凡能分南大之忧,克服南大困难者,他即为创造南大之功臣,我人要向他学习

其二,大家要养成崇高之德行,深奥之学识。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大家要养成崇高之德行,深奥之学识,图书馆之门为诸君敞开,教授的脑子,也摆在诸位面前。

无论师长还是学生的讲话,都反映出南大所要树立的校风。这样的校风是南大精神的具体反映。

(二)董教学联欢

在首次师生联欢会两个星期后,一九五六年四月十六日上午十时半,南洋大学董教学三方在文学院讲堂集会,参加者近六百人,至为热烈。这样的场面,只有华校才会有,有助于树立南大的学风与传统。

当天,南大执委会主席陈六使先生,联同槟城委员会副主席刘玉水先生,及星加坡委员高德根,杨缵文,黄奕欢,陈锡九,黄桂楠,林庆年,林国仁,林拱河,庄竹林,陈文确,郑古悦等十余位到南大巡视。南大文学院长张天泽为此特别在文学院召集全体学生举行集会欢迎。南大全体教职员包括理学院长陈宗南,秘书长潘国渠,以及教授讲师多人均参加盛会。这是南大开学后,第一次举行这样的集会。首先由张天泽致词欢迎。

1、研究学术与远离政治活动

陈六使先生在集会上讲话。他特别强调这两点:

其一,南大乃研究学术机关,南大师生不可作政治活动,不可为某一集团政党开会演讲。南大乃华人创办之大学,非可与马大相比,不可有使政府对付学生之事故发生。
南大乃研究学术机关,学科当然涉及研究历史政治,惟余欲再三申诫者,乃教师学生,不可作政治活动,今世界有东西集团之分,不可为某一集团而开会演讲,对于当地任何政党,诸如自由社会党,劳工党,人民行动党等亦然。
南大即华人创办之大学,非可与马大相比,不论师生均不可作政治活动,而致发生学潮,大家应勿忘当地中学过去之遭遇,不可使有过去政府之对付中学之事故发生。

2、董教学三方面合作

其二,余深望董教学三方面能密切合作,南大前途光明万丈。余欲对你们第一届南大毕业生郑重寄望,将来你们到社会执政或任事,必须有好成绩表现,南大好不好,乃在你们之肯不肯学,责任在你们肩上。
南大开学,学子即近六百名,由此可见星马华侨对创办大学之热情,余深望董教学三方面能密切合作,董事尽量出钱,教授好好教导学生,学生能苦读并恪守校规,三方面密切合作,南大前途光明万丈,在此余欲对你们第一届南大毕业生郑重寄望,将来你们到社会执政或任事,必须有好成绩表现,南大好不好,乃在你们之肯不肯学,责任在你们肩上。

陈六使先生希望董教学三方面能密切合作,南大后来是做到了。南大学子均辛勤向学,在学术方面的表现十分特出,但是第一点,校内不得有政治活动,南大学子虽然做到了,可是当时星马华人正遭受种种政治迫害,南大亦不能避免。这是个劫。最后迫害南大,以至关闭的,正是李光耀的政治。他以政治手段侵犯校园。

陈六使先生的话,语重心长,全场为之动容,掌声久久不辍,全体学生并起立向他致敬。

随后讲话的还有刘玉水、连瀛洲、庄竹林、黄奕欢诸位先生,语多勉励。

3、同学肩负南大前途

刘玉水先生在热烈之掌声中起立致词,表达了这两点意思:

其一,星马华文教育,需要办南大才能有完整的系统。
星马华人由过去之私塾而创小学,中学,而在梹城时余知陈六使氏倡办南大,即起而响应而全马隆怡各地亦纷纷支持此钜举,其原因即我人皆由小学而中学,进而办大学乃系迫切需要者。

其二,勉励同学,专心向学,追求知识,肩负南大前途。
余在此有一句话勉大家,即力不如胆,胆不如智,智不如学,南大前途正在你们之肩上。

4、发展南洋文化了解社会

庄竹林先生致词时,表达这三点意思:

其一,鼓励学生发展南洋文化,传播知识。
大学之目的有二:一为保藏学问,南大今后将致力保藏南洋文化,并望师生努力增加其份量。二,传播智识,使文化由一代传至下一代。

其二,鼓励学生多了解社会,发挥大学对社会之作用。
今日大学与过去略有不同,一为多与社会接触,诸如马大即设有成教班,进行各种社会调查,与当地社会多作联系,南大今后亦应负起此种责任,在华人社会负起其应有之作用。

其三,强调南大乃中华文化的堡垒,鼓励学生为南大争取光荣。
南大之创立,乃华人之光荣,系中华文化之堡垒,长城与发动机,南大师生应以能进南大而感光荣,负起责任,努力使南大能获致更大之光荣。

连瀛洲先生致词时,则希望在座学生,多多鼓励家长亲朋戚友,热烈支持南大。

这次集会至十二时方告散会。陈宗南院长向学生宣布,大家回到各自的课室去上课。于是,全体起立向陈六使先生致敬。欢迎会在热烈之掌声中结束。

陈六使,刘玉水,杨缵文,黄奕欢,庄竹林诸位先生,由南大二位院长陪同,巡视学生上课情形,并莅理学院视察实验室。各人对于南大上课情形均甚表满意。

这两次联欢会,在南大刚开学不久举行,彰显华文学校的传统校风,也就是建立南大的校风。这种校风的精神是:同学互相帮助,尊敬师长,专心向学,肩负起南大的将来,关心社会,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为民族教育的发展,自强不息。

二 南大情缘

南大校友许万忠,把大学生活往事记录下来,编成《回忆云南园》一书。其中有好多篇文章细说南大学生平日读书与生活的事,是了解南大校风与传统的珍贵资料。他在《南大心,同学情》一文中,回忆方展雄老师与同学交情的话说:

方老师深情地道出他对我们的师生情,高度赞赏我们离校数十年后尚不忘相濡以沫的情怀,声调与当年毫无二致,我们仿佛经过时光隧道回到当年聆听教诲的日子,温馨甜蜜。

方老师说:在南大的几年,是他人生最美好,最值得留念的日子。南大的创校背景,南大的遭遇,南大儿女的学习精神和沉重的使命感,美丽的相思树,秀丽的云南园……都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加深他对南大的怀念。

舐犊情深,我们不忘老师恩惠;简短谈话承载无限深情,道出师生共同心声;情真意切,令每个人动容。有人情不自禁对着萤光幕说“方老师,您好!”

华校学生,从小就养成尊师重道的美德,就如古人所说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即使阔别四十多年后,同学之情依旧,师生之情依旧。方展雄老师所说的“南大儿女的学习精神和沉重的使命感”,造就南大的文化,凝聚成南大的校风与传统。

南大儿女的学习精神和使命感,当从迎新周开始说起。

(一)迎新周

新学年开始时,学生会主办迎新活动,欢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为时一周,是为迎新周。通过迎新活动,旧同学帮助新同学了解学校,适应校园生活。

(1)迎新活动

许万忠的《迎新周》一文,记下当年学生会主办的迎新活动。这些活动不止有趣,而且温馨。

南大的建校背景,使南大生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南大校风淳朴,从来没有拖尸。校方不准,同学也不喜欢这玩意。

南大同学,是以非常大的热忱和一颗诚恳的心,欢迎新同学。

新生无需带着惧怕的心理跨进校园。他们可以昂首阔步,怀着理想,抱着希望,到云南园受民族教育的熏陶。

……

学生会的迎新小组,负起欢迎和指导新生的任务。

旧餐厅前面,是巴士总站。坡底上来的巴士,停在这里。德士和霸王车,也以这里为终站。新生一下车,可以见到学生会摆的台子,笑容可掬的负责同学,伸出友谊之手,欢迎新同学。他们热情地接待,带领人地生疏的新生到注册处注册、缴费,然后到辅导处登记,分配宿舍。安顿妥当之后,还留下联络房号,有困难,随时可以到那里找救兵,照顾得无微不至。

每个上午,在文理商三院的讲堂向新生解释选课问题,顺带报告学生会活动,介绍南大。

这是迎新周的本意。旧学生“以非常大的热忱和一颗诚恳的心,欢迎新同学。”这便是南大的文化,也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新学生和旧学生一起在云南园接受“民族教育的熏陶”。

黄吉生的《云南园生活回忆片断》(收在《从云南园到加拿大》书中)

1963年2月踏入云南园,首先感觉到的是友情的温暖。学生会举办了盛大的迎新周:放电影、开迎新晚会,校方负责人向新生训导,各个学会也有迎新节目,学会负责人并帮助新生如何选课。南大的迎新活动和新大的拖尸把戏可说是个强烈的对照。

迎新活动让初到云南园的新生感到温暖。旧生帮助新生,熟悉新环境,开始新生活。

迎新活动并不简单轻易,所要安排的工作很多,需要很多人手。迎新活动从开学的第一天开始。学生会安排工作,十分周到。

旧学生为了引导新学生,牺牲了自己的时间,为新同学服务。这样的活动,这样的精神,正是南大文化。

(2)周末晚会

迎新周的高潮是周末的晚会,在篮球场里举行。篮球场是南大校园的活动中心。平日学生晚饭过后,都绕行篮球场,看场内的球赛,或别的活动。

迎新周的晚会,不止学生出席,老师职员也会出席。这是新学年的重要活动。

迎新周的高潮,是周末晚上,在篮球场举行的盛大迎新晚会。这时,旧餐厅前面的篮球场,张灯结彩,一片节日气氛。播音机播放的进行曲,扣人心弦,振奋人心。每一位在云南园里的人,都可以感受到欢乐的气氛。

旧生以老大哥、老大姐身份,伸出热情的双手,欢迎加入云南园大家庭的新伙伴;新生穿着整齐,满怀激情和兴奋,参加这个为他们设的迎新晚会,喜气洋洋。

晚会开始前,新同学先列队在篮球场中央,由旧生把一朵鲜红小纸花,结在襟上。这朵花,象征新旧同学的友爱和温馨,表示彼此已是一家人,今后将携手共进,向学术疆场进军,也要负起南大的神圣使命,培养高洁情操,为民族、为国家社稷献身。

学生会准备了丰富的节目,表演之外,也玩集体游戏。新旧生的距离拉近了,隔阂消除了。很多新同学被这股热情感动,珍惜襟上的小红花,带回宿舍,插在蚊帐上。

这样的活动,即使数十年后回首,仍然让人怀念。

(3)帮助新学生

旧学生不止是在迎新周才帮助新学生,而是在开学之前,便已经在帮助新学生了。

认真地说,南大的迎新,不是由迎新周开始。旧生假期回家,知道母校有同学要投考南大,先是拜访,提供选系指导、代报名等等。到新加坡参加入学试时,又为他们安排住宿和膳食,甚至亲自陪同上南大,以便随时给予必要的协助。这股热诚,使新生未入南大门槛,已经先感受到同学友爱,体会到云南园学子的幸福,怎不铭感五中,怎不认为到南大念书,是莫大的荣幸?

在学生纪律日益败坏,甚至因拖尸闹出人命的今天,想起南大的淳朴校风,想起南大的迎新,想起南大同学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和创建南大的艰辛,更激起对南大的无限眷恋。

迎新是南大的文化,体现华文学校的教育精神,也体现南大儿女的的使命感。

(二)同窗情

南大是在很困难的环境中建立起来的,华文教育受到迫害,华校学生受到排斥。外在的压迫,使到南大人的凝聚力更超强。在被迫害和被歧视的环境中,同学更加相濡以沫。在捍卫母校,捍卫华文教育的抗争中,是共患难的同志。

1、同窗情常在

在毕业以后,这样的同窗情也不会消失。许万忠在《南大心,同学情》文中,记录二十多位同班同学在毕业四十年后,从四面八方到槟城聚会的情形。

我们这届同学是在1963年入学,1967年毕业的,今年恰好是离校40周年,年纪最轻的也已经年过花甲。岁月在每个人脸上刻下烙印,也消磨了蓬勃生气;青春不再,往昔的峥嵘岁月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是同学情南大心不减,反而随着时光的增长愈加炽热。四载同窗共读的欢愉日子永绕心头:紧张刺激的学习生活,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风潮不断的南大厄运,热火朝天的校庆活动,还有旖旎的云南园,柔情的南大湖,逶迤的长廊,庄严的图书馆,肃穆的三院,娉婷的相思树,狺狺的野狗吠声,霸王车夫召客的呼唤声,四勿亭,合作社,老卢餐厅,小餐厅,南大商店……无一不在每个人心坎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回忆是美好的,南大的坎坷激发了我们对母校的怀念,更加珍惜同学情。

俗话说,十年人事几番新,更何况四十年。同学之中,有的业已仙逝,有的健康不佳,未能前来,但同窗之情,始终不变,对母校的感情亦不变。毕业后四十年,尚有二十多位同学从四面八方前来槟城聚会,也真难能可贵了。正如林玉祥同学回到香港之后发给大家的一首诗中所说的:“四年同窗,情同手足”、“四十年后,相聚槟城”、“情系南大,爱心不减”。这是很可贵的南大同窗情。

四十年后重欢聚,不止是同班同学,还有外系同学也来了。大家心中都有“南大一家亲”之情,兴致勃勃,不减当年:

40年首度聚会吸引了槟城校友的目光,银财系的龚锦清说工管银财一家亲,全程参加;经济系的骆润德,林柔卿,会计系的马贞干也来了,骆林两人是“班花”庄瞬华夫婿谢金悟同班同学,也是第一次相逢。

张永锋,张欣河合伙人张秋萍虽然是物理系的,他说同是第八届,非来不可。中风后的他行动不便,还是坚持坐轮椅出席,我们报以热烈掌声。他盛意拳拳,一定要请我们到楼下的卡拉OK 共度欢乐时光,几十人浩浩荡荡簇拥而下,开了两间房尽情歌唱。

唱那个时期的“校歌”绿岛小夜曲时,他特别兴奋,颤颤巍巍站起来跟着唱,我们把麦克风交给他,他唱得更起劲。

2、情在校友会

这样的聚会将随着岁月而越来越少。正如黄吉生在《北美春秋:万里他乡遇故知》文中所说:

现在最年轻的南大校友都已年过50,年纪最大的则接近80了。这几年每年都有南大校友故去,如此每年损兵折将,再过50年,南大校友都成了恐龙。在我们有生之年,我们真该珍惜这份校友之情呀!

南大校友移居外地的很多。同窗之情在这些校友中格外浓烈,具体的表现便是组织校友会。叶德民在《怀念挚友》文中记下移居香港的校友组织校友会的情形:

1993年7月间,旅居香港的南大校友成立了南大香港校友会筹备小组,才茂兄也是成员之一,并于10月11日召开了四十余位校友参与的成立大会,从此牵动了香港南大儿女炽热的心,凝聚南大儿女的情谊,互动交流充实文化生活,发扬南大精神,为大马民族教育尽点微薄之力。才茂兄由1997年开始就担任南大香港校友会的秘书,一直到病重为止。也多次参与了在世界各地轮回举办的全球南大校友联欢会,还在舞台上为南大儿女展现他的音乐才艺,为南大儿女增添欢乐的篇章。

1998年3月1日,四十余位香港华中校友相聚于香港公园的咖啡茶座,商议成立新加坡华中香港校友会,并成立了筹备委员会,才茂兄也是筹委之一,并于3月21日举行新加坡华中香港校友会成立大会。

文中怀念的挚友是南大地理系第五届高才生李才茂。毕业生名列前茅。他是被李光耀逼害而离开星加坡的。林玉祥在《悼李才茂学兄》文中说:

才茂是第五届地理系毕业生,名列前茅。他在七零年被捕,因不愿写悔过书,七一年自愿离开新加坡,回到中国。七九年移居香港。

南大学生中,像李才茂这样的英才,被李光耀逼害的不知有多少。他们没有犯任何罪。他们只是捍卫自己的母校,捍卫自己的民族教育,在李光耀眼中便是罪人。

这些旅居香港的校友,组织了南大校友会,也组织了华中校友会,体现出可贵的同窗之情。

3、患难同窗

许万忠的《猴子》写一个豪放不羁的同学,言行与众不同:

大罢课期间,他虽然没有参与纠察,却对军警的嚣张,义愤填赝,连喊“反了,反了!”。军警闯入校园,与同学对峙,发射催泪弹当晚,他一个人跑到旧餐厅后面的长廊,用一支大木棍,敲打铁柱子,直至凌晨。他过后对我们说:这么做,是发泄心中的愤懑。

我与他同年毕业。毕业典礼,是在皇家山脚国家剧场举行。他说,不愿歌舞升平,决定不参加毕业礼。可是,典礼前夕,他还是从老远的家乡赶来。问他为什么改变主意,回答是:原不想来,但想到今后难再有机会见到这么多同学在一起了,所以才赶来与大家见面。

他以非常坚定的语气说;这次来,纯是同大家见面,绝对不会出席毕业典礼。

这位同学因为不满军警进校逮捕同学,态度嚣张,连毕业礼都不想参加了,却临时赶来见同学,只因为毕业后就难得见面了。他心中记挂的也是同窗之情。

还有的同学,如朱华联与叶锦伦,因不愿与职业学生狼狈为奸,一起被警察逮捕,一起坐牢,患难与共,无怨无悔(见下文朱华联的故事)。

这同窗情的背后当然是对母校的眷恋。这是南大学生同窗情特别浓厚的因缘。

(三)师生情

华校学生自小养成尊师重道的美德。这样的美德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到了小学,便日渐确定下来。

因为有尊师重道的美德。黄丽松校长在他的回忆录《风雨弦歌》中,回忆他离开南大那天夜晚的情景。学生办晚会向他告别,一一跟他握手:

晚会结束,我准备离开时,发现来参加晚会的学生们已排起队来,形成一个人链,从山丘上的学生楼一直到我家房子矗立之处的另一座山丘的山脚下,以便一个一个跟我说再见。我高兴地和他们每一位握手,我一生之中从来没有握过这么多的手,这样好几百只手。这是我在南大最受感动的经验,确实也是一生中最受感动的。

南大的学生就是如此尊敬师长,学生和老师的感情甚为亲切。即使母校被关闭后多年,回忆往日校园生活,仍流露出师生之间的浓厚感情。南大校友写了好多篇回忆老师的文章。

李光华的《情系南大——记两位师长的片断》文中回忆严元章(1909-1996)和韩素音(1916-2012)两位老师。他在文章开头和结尾说:

三十多年的时光一晃即过。云南园内生活许多难忘的经历,不时浮现脑海,宛如昨日,历历在目。有些可敬师长们的教诲和熏陶,同学们的切磋和影响,在我人生旅程上,留下深刻的印记,伴着我度过了许多艰难和欢乐的岁月。每念及此,心情激动,久久不能平静。在那许多可敬的老师中,严元章和韩素音两位师长,各在不同的方面,给了我很多教育和影响。可能通过我还间接地对我全家,我的朋友和学生们发生了一定的影响。对他们两位和其他可敬的师长们与同学所给予我的关心、教育和鼓励,使我永远感激和怀念。……

在云南园给我教育和熏陶的多位师长中,这两位师长确能称得上是言教身教的典范。严元章博士教人热爱民族教育,对人正直不阿、爱憎分明,办事认真负责。韩素音医生教人热爱祖国和同胞,努力让世人了解中国、同情中国、支持中国,更以高度的热情去关心和照护需要帮助的人们。我有机缘能和他们有较多的接近,接受他们的教诲。他们那种高风亮节,时时鞭策着我,成了我生活和处世方面的重要指南。

老师的道德与学问,都成为学生的模范。这是师生的缘分和感情的基础。感激老师教导的恩情,为南大学生的共同美德,成为南大的校风与传统。

1、韩素音老师

李光华的《情系南大——记两位师长的片断》文中回忆韩素音老师说:

我虽然没修她的课,正如许多其他同学一样,对她却很景仰。每当她作公开演讲时,我总要争取前去听讲。她的演讲常常是深入浅出,处处引人入胜。尤其是她演讲的翩翩风度,更是令人神往。每次聆听之后,都留下深刻的印象。待我毕业之后,她已不在南大兼课。但我却很幸运,一度曾作她的研究助理员,有更多的机会接近她和认识她。当每周研究项目有一个段落后,即到她在新山的住家相聚讨论。在她家里吃过晚饭,谈到深夜,才由她的丈夫陆文森先生开车送我返新加坡。那时全球正处于东西两阵营冷战状态。我们很难知道中国的实况。她却常有机会访问中国。每次从中国回来,总有大量的情况相告,使我对中国的困难和发展情况,有更深的了解。

(1)一生热爱中国

韩素音老师原是个医生,也是个作家,用英文和法文写作。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比利时人。她一生热爱中国,对待学生,热情而亲切。

待我们来加拿大之后,每次她到蒙特利尔市讲学,总会抽出一段时间,谢绝其他活动,以便和我们全家欢聚。有一次我恰巧有病,她不但细心观察我的病况,同时还要玉英将我体检的结果电话里告诉她。殷殷关怀之心,表露无遗。她对中国和同胞一往情深,始终不渝。出于对自己民族文化的情感,也出自她强烈的正义感,在冷战时期,以至今日,她都为中国问题挺身而出,不顾一切攻击,以大量的著作和演讲,向世界各地介绍中国历史和发展情况,并纠正一些错误看法。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韩素音老师的为人,对学生的关怀。老师关怀学生,学生尊敬老师,这是华校师生的传统,也是南大的传统。

(2)一件风波

许万忠的《回忆云南园》里头也有一篇文章《韩素音和南大》,记录韩素音老师在南大的两件往事。一件是,学生会对韩素音老师的作风和爱情小说不满意:

不过,一些同学,甚至学生会,对韩素音却不是很好感。他们对她的作风不满,在校内刊物上指她的思想有问题,写的小说是散播爱情至上的落伍、不健康意识,要加以批判。

韩素音本人对这些批评,是置之不理。却有一批同学打抱不平,发表公开信,抗议学生会侮辱韩素音的人格,为她辩护,誓当她的后盾。在信上签名的,共有108人,自称是梁山108好汉。这封信由谁起草,由谁先发动,已无从查考了。

学生会的领导同学,的确律己以严,生活朴素,近于古板,却忘了待人以宽,所以才有这样的争议。还好这件事,随后由韩素音老师和学生会恳谈,并发表联合声明和解。韩老师获得全校学生的尊重。

(3)两次演讲

另一件是,韩素音老师的两次演讲:

余生也晚,到南大的时候,韩素音已离开多年。但也相当幸运,有机会两度听到她的演讲。

两次演讲会,都是在文学院礼堂举行。讲题忘了,只记得是和中国有关。

六十年代,中国竹幕深锁,外人对中国的了解不深。韩素音的出身以及她和中国的渊源,加上南大的关系,吸引许多人专程上南大听她的讲演。南大同学之外,还有很多慕名而来的学者、本外国记者、通讯员等等。

礼堂太小,容纳不了那么多人,迟到的,只好坐在礼堂两侧的草地上。学生会已预料到会爆满,加装播音机,让外边的听众也听得到。当时,学生会同她已经建立起良好关系,前嫌尽弃了。

开场白是用华语,步入正题,却是用英语。她的英语同华语一样流利,喜欢用长长的句子,选用的字,都是非常浅白、简单、易懂的。回答问题,她又改用华语。韩素音是名学者和中国问题权威,大家争着向她提问,她的回答,也精彩得很。演讲会的高潮,就在答问这个阶段。

这两次演讲都是由学生会主办的,以前的争议也就不再放在心上了。

韩素音老师对中国的热爱,十分恳挚,出乎任何人的想象。自从中国革命以来,直到今天,西方国家一直敌视,而韩老师却处处为中国辩护。她虽然生活在外国,而对中国的爱始终不变,远远超过绝大多数的中国人。

(4)中国是我的生命

韩老师在二〇一二年十一月二日去世,享年九十六岁。凤凰网发布她去世的消息中,有一段话说: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韩素音闻讯后既惊诧又悲愤。在多次参加国民政府驻比利时大使馆组织的演讲会、讨论会和系列爱国集会后,她决定回国。她写道:“中国,中国是我的骨肉,我的灵魂,我的气息,我的生命!”像大多数那个大时代的海外爱国青年一样,她毅然放弃赖以继续学业的奖学金和做医生的美好前途。“回去,回去,回到我的中国去!现在我知道,没有什么别的爱比这种爱的力量更为强大。”

韩老师对国家的感情,正反映出她高尚的品德。

(5)万世师表

李光华在《沉痛悼念韩素音》(刊于南大站,引用《南洋商报》的报道)文中,也这么说:

韩医生不但是一位蜚声世界文坛的大作家,更是一位深爱中国,终生不渝的中华好儿女!她曾坚定地写道:“中国是我的骨肉,我的灵魂,我的气息,我的生命!”对这位中西混血儿,她的堂弟周光地作过以下评论:“她对我们国家来讲,是很宝贵的人。现在中国变化很大,这些年轻人都忘记她了。但过去的人都知道她,她对历史的最大贡献是让外国人了解当时的中国,也让中国人了解到外国,她特别爱国。”

韩老师的品德是学生的式范。陈六使先生创办南洋大学,就是想培养具有韩老师这样的品德的学生。她是中华文化的结晶,是万世师表。

她到南大来任教之前,在南大初创办时,便大力支持南大,跟英国人辩论,势不两立。学生对她的尊敬是理所当然的事。

2、严元章老师

严元章老师是教育家。从一九五一年起,他便在马来亚华文教育界服务。曾先后担任槟城韩江中学教务主任(1952),麻坡中化中学副校长(1953-54),峇株巴辖华侨(后改名华仁)中学校长(1955-59),一九六〇年出任南大文学院院长,并主持教育系。

当时,维护马华教育的主要机构是马来亚华校教师总会。在林连玉先生任主席时,严老师任顾问。两人面对极大的压力,成为被逼害的对象。林连玉学生的公民权被褫夺了,严老师到南大来任教,还有两个附带条件,一个是永远不得进入马来亚,一个是不准离开星洲。

(1)后生的模范

严元章老师为人处世都很严谨,为后生小子的模范(见李光华的《情系南大——记两位师长的片断》文):

当严博士出任文学院院长时,我在南大就读三年级,并在院长室兼做工读生。由于这个缘故,我虽然没有修他的课,然而我所受的教益,可能比不少同学还要广泛和深入一些。严博士为人正直、爱憎分明,处理事务一丝不苟。对有些情况处理,事后还会给我分析解释,使我学到不少书本上所学不到的东西。当我起草一些通知和文件,他往往逐字修改。就连一个标点符号,也不马虎。他的写作和演讲,不但用辞幽默富有趣味,而且内容深刻,条理分明,发人深省。读他的文章,真是如嚼甘榄,越是细嚼,越能得到更为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年前,当他赠送他的著作《教育论》给我时,曾告诉我他在遣辞用字方面,都是经过一再推敲后才定下来。由此可见他治学的严谨态度。

在过去十多年,我每次访问中国经过香港时,总要抽空前去拜望他,和他叙旧畅谈。他非常关心华教的发展和南大校友的情况,而对南大复校的可能性,更是耿耿于怀,只要时机成熟,随时准备奉献他的一份力量。

学生不止是尊敬老师,还欣赏老师的专长。这样的师生关系便能形成校风和传统。

(2)维护民族教育的战士

学问与人品都深受学生尊敬的严老师,却在李光耀用《王赓武报告书》迫害南大时离开了。署名思松的校友在《不可压抑的意志 值得学习的榜样——饯别严元章博士茶会侧记》文中,记录老师离校时的心情:

1965年12月17日,这是难忘的一天。在这一天,一位维护民族教育的战士、一位可敬的亲人——严元章博士离开南大与他相依为命的南大教育系,离开与他相处多年的可爱的同学了。这是南大同学的损失,更是华文教育的损失!严博士的遭遇与老教育家、民族教育战士林连玉先生一样,然而他那不朽的伟大形象,却也像林连玉先生那样永远活在同学们和一切热爱民族教育者的心中。

严老师不仅是一位老师,更是“一位维护民族教育的战士、一位可敬的亲人”。他到南大之前,担任峇株巴辖华侨(后改名华仁)中学校长(1955-59)。在这段期间,他就跟林连玉先生、陈六使先生一样,他为维护民族教育而抗争,也跟林连玉先生、陈六使先生一样,受尽政治迫害。南大创办的一个宗旨是为华校培养师资。严元章老师就是到南大来办教育系,为华校培养师资。可是,却因为李光耀迫害南大而离开。

在严老师离开前两天,十二月十五日晚上,同学在旧餐厅举行饯别茶会。大家的心情都很沉重,心里都很难过:“敬爱的严博士,今后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呢?”

严老师的心情也很沉重。他把几年来压抑心中的话告诉同学。同学们都“细心倾听了严博士最后一次给我们的珍贵的谈话”:

严博士一开头便以坚定的口吻说:“……我的离开南大并不是偶然的,这念头早就在我心里酝酿多时了。在王赓武报告书草拟时,我便得知‘报告书’欲建议关闭南大教育系。我感到很痛心,因为教育学系由我一手扶办,而且它的存在对南大前途的发展有利而无一弊,为何有人欲置之于死地不可呢?‘报告书’起草诸委员,没有事先征询过有关教授的意见,以及踏实地衡量过教育系对南大的贡献,竟然粗暴地主张关闭教育系,这是非常不合理与不应该的。”

他接着说,王赓武报告书发表后,证实了几个月前他听到的消息。于是,他便对此发表一些意见,表示他个人的看法和主张。当时适逢教育学会正欲要请他讲演有关报告书的问题,他便一口应允了。然而,又有谁料到一个学术演讲会竟然会遭受到当局百般刁难与无理阻挠?他因此前后被当局调去问了好几次话,他们用尽种种卑劣的恐吓手段,不许发表意见,这使得他深深地觉得自己的尊严已被打击,他的内心是感到多么的耻辱与愤懑啊!

本来他早就有意思辞职不干了,这事件过后,他辞职的想法就更加坚决了。不久,他便向大学当局提出辞职,而大学当局也乐得顺水推舟,于三天内便接受了他的辞职。

教育系对南大的发展非常重要。南大创办的宗旨便是为华校培养师资。王赓武建议关闭教育系,而李光耀不仅不准严老师评论报告书,还刁难恐吓。这正反映出王赓武心地的卑劣与恶毒。他跟李光耀相勾结以关闭南大,昭然若揭。

(3)不愿同流合污

为什么严老师决定离开呢?他没有更好的选择:

在谈到他为什么非辞职离开南大不可时,严博士指出,他本来有三条路可选择走:第一条路,是和同学们在一起积极展开反对王赓武报告书和维护南大的斗争;第二条路,是背叛良心,对王赓武报告书作妥协及与那班推行“报告书”不遗馀力的披着学者外衣的小人同流合污,做出伤天害理的事;第三条路,是辞职不干——走!

他说,他最后不得不选择后者。接着,他对此作了详尽的分析。他说,走第一条路,对他来说比较不可能,因为他被视为一个外国人(他没有公民权)。如果他也和同学一样采取积极斗争方式的话,则统治者将采取种种方法对付他,使他不能进一步对民族教育问题做些什么。至于同学们,他说这就不同了,因为同学们是土生的,政府将无可奈何,即便是被抓进牢狱里也不要紧,同学可以自豪地说:“我出来再干!”他还补充说,南大的生存完全要靠同学们的努力,他希望同学们今后应一如既往地维护南大作为一间华文大学应有的本质。

谈到这里,他追溯往事说,当他被禁止永远不得进入联合邦时,人们还不懂得其中还附带有另一个限制——不准离开星洲。因此,他说,他好像同学被逮捕坐牢一样,他是被囚困在新加坡这个大监牢里的。如今,政府批准他离开星洲,他也好像同学出狱一般,心里可高兴了。从此,他可以做个自由人,在世界各个角落为华文教育做出积极贡献。

走第二条路嚒,比叫他去死还要难办得到。他说,除非他已不是一个人,否则,“与小人为谋”他是永远办不到的。他还说,也许有人认为他应留下来与教育系同学共挨三年。但是,这么一来,就等于他赞同王赓武报告书,也等于他愿意与那一流小人同流合污了。这是永远办不到的。

至于第三条路,也就是最后一条路,虽然,这并非最好之一条路,然而,目前对他来说是唯一可行的。他要通过他的辞职向有关方面表示最大抗议,从而进一步暴露当局对学者的迫害。

严老师当时不能留下来和同学们在一起积极展开反对王赓武报告书和维护南大的斗争,因为他连公民权都没有。外国人不能干预新加坡的事,否则将会坐牢,或驱逐出境。

严老师更不能留下来和小人同流合污。于是,只能离开,以此为抗议。

李光耀可以随意迫害任何人。严老师在星加坡工作,就像被软禁一样。他一生奉献给华文教育,为华文教育而遭受迫害。

严老师最后说:“只要维护华文教育的南大儿女,敢于继续为华文教育的生存和发展作斗争,则华文教育是不会灭亡的!”

严老师“他那热爱华文教育,敢于为华文教育说话的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4)勉励同学力求上进

离开南大后,严老师仍然对南大与南大同学十分关心。一九九五年,黄吉生到香港时,特地拜访严老师。严老师当时身体并不那么好。他在《香港访严元章博士》文中有一段话说:

坐了半个小时,我看严博士有点倦态,便起身告辞。我问他有什么话要我转达新马的关心他的朋友,他说“就把我目前的情况告诉大家吧!”我又问他有什么信息要我转告关心他的学生们,他说“同学们不管在新马或加拿大,都要永远力求上进。”“力求上进”是南大精神的一部分,他以此勉励同学们,意义重大。

严元章老师的道德与学问都是学生的榜样。学生对他的尊敬,体现出南大的精神、南大的文化、南大的学风、南大的传统。

3、徐佩琨老师

许万忠的《回忆云南园》里头,还有几篇文章记录其他几位老师和南大的往事,其中一位是徐佩琨老师。

(1)道德与学问

《老院长徐佩琨教授》记录徐佩琨老师的道德与学问。学生对他的印象甚佳:

南大同学叫徐佩琨教授为老院长,是因为他曾经当过商学院的院长。

徐教授担任院长的时间不很长。他教学认真,循循善诱;满腹经纶,真才实学,却由于耿直的性格,郁郁不得志。他平易近人,彬彬有礼,是位纯朴、忠厚的老前辈,配上慈祥的面貌,很得人好感。当过院长的教授不少,唯有他能得到“老院长”的称呼,可见同学对他的敬爱。

他住在医务所后面半山的教职员宿舍。没有家眷,独自一人住一间半独立单层屋。他体格瘦小,白发苍苍,脸上和手上满是老人斑,有点驼背。经常见他抱着一大堆书本或讲义,很吃力似的从医务所旁边的斜坡走上宿舍。步伐虽然蹒跚,但精神奕奕,遇到同事或同学,总是举起手,微笑地先同时方打招呼。

徐佩琨(1892-1980)老师有学问,善于教学,待人和蔼可亲,故为学生所敬爱。

(2)无理解雇

许万忠是一九六三年入学,一九六七年毕业的。毕业的时候,全班同学到台湾旅行,得到徐佩琨老师帮忙,由他在台湾的好友安排行程。旅程愉快,可是,还在旅途上的时候,却听到徐佩琨老师却被解聘了。这样的事当然令学生难过。

宝岛之行,增广了我们的见识。令人痛心的,是在旅途中,得到徐教授被南大解聘的消息。团长叶水贵同学在北投侨园的花厅宣布的时候,大家的心情都很沉重,有几位竟哭出来。

旅行回来,我们在首都戏院楼上的丰泽楼举行叙别宴会,欢送徐教授。他乘轮赴港当天,我们又发动一批同学,到巴西班让码头送别。林玉祥同学过后写了一篇纪念文章,刊登在旅行纪念刊上。原稿的第一段是“该走的不走,不该走的,走了。”我是主编,认为太过敏感,将它删去,引起林君的争论。

徐教授热爱南大,有意将毕生所学传授给南大儿女,但时不我予,奈何!他不久就病殁香江。

这么好的老师为什么会被解聘呢?文中没有说明。

南大在一九六六年按照《王赓武报告书》改制。南大起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李光耀牢牢控制南大。从行政到课程均受政治干预。严元章老师在一九六五年十二月离开,徐佩琨老师则迟些离开,必定都与当时的政治控制有关,身受教导的学生当然难过。

(3)长居上海

徐佩琨老师道德学问都好,深受学生爱戴,与同学关系好。这当就是他被解雇的原因了。严元章老师不愿意留下来与王赓武之流狼狈为奸,及早走了。要是他留下来,也必定被解雇。豺狼当道,容不下好人。

徐佩琨老师在南大的时间不长,因学问好,为人忠厚,深得学生爱戴。曾在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中央大学任教。离开南大之后,前往香港。后来回上海。一九八〇年在上海去世。享年八十八岁。

4、刘行骅老师

《刘行骅教授》一文也多少反映出南大当时受政治干扰的氛围。

(1)交换教授

刘行骅老师是从美国来的交换教授。他为人风趣,教学生动,深为学生喜爱。他虽是从美国来的,却用华语教授经济学,教导学生勿忘本。这正是南大所需要的老师。

刘行骅教授是第一年的《经济学》科任老师。如果没有记错,他是当年南大和美国某大学交换教授计划下,被派到南大的。……

他是少数几位用华语授课的教授。经济学是相当复杂的学科,专有名词多如牛毛,加上各流各派的学说和定理,令人头昏脑涨。但是上刘教授的经济课,绝不会烦闷。他的声音宏亮,且语多幽默,使人捧腹。他喜欢用生活中常见的事例来比喻经济现象,容易理解和记忆之外,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他也很喜欢在课堂上谈起东西文化的差异和代沟问题。他说,美国的儿童独立性强,经常同父母划清界线,代沟问题严重。他非常响往东方社会孝亲敬老、克己复礼的传统。有一次,有所感触似地对我们说,他虽然在美国生活了几十年,成了美国公民,还是不忘根,心理上、思想上,是道道地地的东方人,还保有中国人的特质。

因为是交换教授,来了一年就离开了。

(2)为南大忧心

毕业旅行的时候,师生却在旅途上重逢,尽显出师生之情。虽然已离开南大,却依然关心南大。听说庄竹林副校长离职,南大根据王赓武报告书改组,神情凝重,心里不安:

刘教授第二年就离开南大,回到美国,没再同我们联络。

毕业旅行,第一站是柬埔寨首都金边。踏进机舱,竟意外地见到刘教授。他仍然认得我们,像老友重逢地伸展双臂,同每一个人拥抱,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神采。他询问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南大近况。听到庄竹林副校长离职,南大将根据王赓武报告书改组,他神情凝重,不说一句话。……

南大就需要刘行骅老师这样的老师:关心学生、关心南大、关心民族文化。可惜他不能长久留下来。

(3)珍重再见

旅途上行色匆匆,人生亦何尝不如是?在旅途上重逢,亦在旅途上分别。

我们行色匆匆,第三天一早搭车到柬泰边境,越过铁桥,进入泰国边境小镇阿兰,改乘火车赴曼谷。刘教授为我们送行,殷殷祝福。

临别时,老师向学生送行,还殷殷祝福。这样的老师当然为学生所怀念。

刘行骅老师学问好,为学生所爱戴。李光耀一生诋毁南大学生水准低,教授不合格。刘行骅老师要是留下来,必定被解雇。

5、方展雄老师

《方展雄讲师》一文记录许万忠和方展雄老师的师生因缘,最能说明南大的师生情。

(1)为人随和

许万忠是工管系的高才生,毕业时名列前茅。这样的学生当然为老师所器重。方展雄老师对他十分关心,鼓励他继续升学。这对许万忠好,也对南大好。他日学成归来,可以回母校服务。

他在南大四年间,方展雄老师跟他感情最好。方老师不像别的老师那样严肃,对待学生很随和:

方展雄讲师同这些老教授的作风全然不同,是属于新派的导师。上课时严肃,课后却很随和,总是主动向同学打招呼。……

下午到餐厅喝茶,经常可以遇见方讲师。如果我们先到,他会自动上前来与我们同坐;他先到,则会站起来招呼我们,要我们陪他喝下午茶。他的词锋很健,天南地北,无所不谈。他很喜欢把自己在外国留学的经验告诉我们。

方老师的作风让学生易于亲近,师生的感情自然也就较好。

(2)关怀学生

最让许万忠难忘的是方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对他的关心。

方讲师是《生产管理》、《人事管理》及《事务管理》三科的导师。他主张活学活用,最反对死板板的学习方式。出的考试题目,都可以自由发挥。他说,答他的题目,不一定要照课本。如果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方法和观点,也可以用来作答,只要是言之有物,可以得到高分。……

课本上的知识之外,方讲师也为我们安排参观工厂和大企业,使理论和实践配合。有一回,讲到小型农场管理,他兴致勃勃,约了几位同学,亲自开了新买的福士伟根到榜鹅看农家养水鱼。

第四年开始,他就不时鼓励我出国深造,说南大学位不受承认,很吃亏,应到外国考取更高的学术资格。我提出英文程度不好,应付不来,他则以非常肯定的语气说:没问题!

他非常热心地为我选出几间美国大学,通过他在美国的同学把申请表格寄来。他认为美国的科学管理技术是最先进的,又有许多大工厂,最适合到美国去。

许万忠当时并不很想出国读书,一心只想出去闯一闯,学以致用,所以没听方老师的话,出国读书。方老师还提议给他付旅费。

我没有遵循他的意愿,做深造准备,方讲师是相当失望的。他还不止一次说,到美国后,可以由他的同学介绍工作,半工半读。

有一次,他很诚恳地表示;如果申请不到援助,他本人可以替我预付旅费。

如此关怀学生的老师怎能不叫学生怀念?方老师对许万忠的关怀,鼓励他到美国升学,这不仅是对许万忠的学术水准有信心,更是对南大学生的学术水准有信心。南大的历史虽短,却培养出许多出色的毕业生。

(3)学习精神与使命感

正因此,毕业以后,每想起方老师就感到歉疚。

南大四年,方展雄讲师是最关怀我的一位老师。想起他,我有深深的歉意。

许万忠在《南大心,同学情》文中,记录二〇〇七年,二十多位同班同学,从四面八方到槟城聚会的情形。聚会时,有同学从香港带来方展雄老师的录影,听到方老师对同学说的话,大家都很感动:

方老师深情地道出他对我们的师生情,高度赞赏我们离校数十年后尚不忘相濡以沫的情怀,声调与当年毫无二致,我们仿佛经过时光隧道回到当年聆听教诲的日子,温馨甜蜜。

方老师说:在南大的几年,是他人生最美好,最值得留念的日子。南大的创校背景,南大的遭遇,南大儿女的学习精神和沉重的使命感,美丽的相思树,秀丽的云南园……都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加深他对南大的怀念。

舐犊情深,我们不忘老师恩惠;简短谈话承载无限深情,道出师生共同心声;情真意切,令每个人动容。有人情不自禁对着萤光幕说“方老师,您好!”

南大学生所怀念的老师,当然不止这几位,只是这些陈年往事,并不都有学生写出来。上述五位老师,两位文学院,三位商学院,就缺了理学院的。他日有同学写出来,再补充。

尊敬老师,感念师恩,这不仅是南大学生的传统,也是华校学生的传统。由小学而中学而大学,一脉相承。

(四)校园情

黄丽松校长在接受《亚洲周刊》(2000年12月10日)访问时,回忆南大说:

南大是海外华人创办的第一所用华文教学的大学,要发扬中国固有的中华文化,这要到哪里去寻找呢?如果南大现在还在,这会是一间很特别的大学。我曾经去过很多大学,没有发现一所大学如南大毕业生那般对母校如此关心,如此支持,因为他们的母校,是在高远的理想中孕育,在人为的困境中出生与长大,他们对母校的忠诚大都没有限度的。我离开南大当晚特别受到学生欢送的感动,学生从校园排队到我的家,我一一和他们握手道别,这是我终身最难忘及感动的事,当天我还问自己是不是应该离开南大。这就是南大独一无二的地方。

南大学生对母校的感情,忠诚无比。因为南大是在受尽歧视的环境中成立的。不仅是南大,整个华文教育,所有受华文教育的学生都受尽歧视。正因此,南大学生对母校的感情特别深。

南大学生对南大的感情深主要是两个因素,一个是环境,一个是环境中的人。环境中的人主要就是老师和同学。老师和同学生活在一起,便产生同窗情和师生情,所以难忘。至于环境,那就是校友笔下常常说到的相思树、南大湖、八角亭等等校园中的景物了。

加拿大南大校友会第二届执委编印世界性的南大校友会纪念特刊,便定名为《回忆云南园》(见叶天颂《南大校友会成立的前前后后》,刊于南大站)。

1、云南园

(1)世上最美的校园

许万忠的《回忆云南园》中有一篇《云南园》,写园中景色,而最终回到云南园的兴衰,母校的多灾多难,南大儿女的感慨:

云南园的最大特色,是六座依八卦图形建成的古色古香,富有民族风味的八角凉亭,非常对称地散布在红花绿草间。一些亭子周围,还种满了竹子,情趣盎然。

亭子里,凉风习习,风吹树叶的婆娑声,令人心旷神怡。上午或下午,没有课的同学,喜欢到这里读书或者开小组讨论会。黄昏时刻,则是散步到这里的同学小憩的地方,往往坐谈到夜幕四布,才回宿舍。

夜晚,这里是情侣天堂。早熟的云南园儿女,在这个诗情画意的地方,留下了不少温馨的回忆。他们用爱的音符谱成动人的乐章,为人生涂上绚丽的色彩。

云南园给无数南大同学留下美丽的回忆。前些时候,到云南园观光,只见整个花园,已被铲平。报导说:由于结构和建筑上有问题,这六座亭子,非拆不可。不过,政府保证,将在原有的地方,兴建同样的、一模一样的亭子……

从花园的兴衰,想到南大的多灾多难,终至夭折,南大儿女,怎不感慨万千!

在南大学生的心中,云南园确是不同于一般的校园,而且是世界上最美的校园。

(2)毁尸灭迹

可是,在李光耀关闭南大后,更进而毁尸灭迹,几乎把园里的景物全都毁了。许万忠在《重游云南园》文中记录一九八七年跟两位同学重游云南园的心情。他在文章结尾说:

今天,站在建校纪念碑前,想到这一切,想到南大的厄运,想到民族教育的坎坷历程……,一切的一切,南大儿女,怎不热泪盈眶?满腔热血,怎不沸腾?

从云南园出来,我们都紧闭着口,不出声;大家的心情,都是一样沉重。我们就像离开家乡多年的儿女,虽然回到了昔日的家,可是,家已完全变了样,我们对这个曾经生活了一段日子的家,已感到陌生……

我在毕业特刊的“四年回顾”一文中,这么写道:

“四年的弦诵生活近尾声了,骊歌高唱的时候,劳燕分飞……。黄昏的散步,暮天时刻的湖光山色和云霞花树,南大湖畔的促膝谈心,紧张的学习生活,多姿多彩的活动……,交织成一幅绚丽的图画、美丽的诗篇和动人的乐章。这段生活,将是人生旅途中最辉煌灿烂的一页,回忆起这段美好的日子,将是最惬意的事……”

记忆中的云南园,已经是那么遥远,那么渺茫,离开我们越来越远了。可是,对云南园的热爱,还是那么强烈,感情还是那么亲切,那么令人难以忘怀……

字字有泪,内心的悲伤都源自对母校的爱。这就是南大人怀念母校的缘由。

2、相思树

云南园中最为南大人惦念的当是相思树了。南大校友在离开云南园后,心中最常想起的当是相思树,笔下最常抒写的也当是相思树。

(1)树树尽相思

许万忠的《相思树》文中这么说:

“山山皆秀色,树树尽相思。”诗人这么描绘云南园。……

漫山遍野的相思树,点缀着云南园风景线;南大同学,与相思树结下不解之缘。暑天,炎阳高照,走在相思树下,倍觉凉爽;细雨纷飞的时候,漫步相思树下,像在画中,富有诗情画意。

宿舍周围,满是相思树。气候炎热的时候,很多同学喜欢搬出藤椅,到树荫下乘凉、读书或假寐,果实爆裂时发出的轻脆声响,此起彼落;红得似火的相思豆,随着掉落在草地上、头上,甚至落在书页上。开花的季节,微风吹过,淡黄花瓣,片片随风飘扬。此情此景,令人难忘。

清晨去上课时,或上课回来时,沿路所见都是相思树。回到宿舍,四围也都是相思树。路旁山头都是相思树,远处看起来,像是一片相思林。因为云南园里到处都有相思树,所以才有“山山皆秀色,树树尽相思”的诗句。这正是云南园最吸引人的地方。

(2)云南园的象征

许万忠的《相思树》文中又说:

到云南园观光的游客,会对相思树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进口处的南大牌楼开始,路的两旁,种满相思树,像整齐的仪仗队,迎接客人。进入云南园,触目所及,也全是相思树。

相思树迎宾是云南园的特色,相思树是云南园的象征,相思树已和云南园结成一体。离开了云南园的南大儿女,见到相思树,会勾起对云南园的怀念,会想起云南园的日子。

从校门牌坊入口处直通到校园中心的是校内最长的南洋路。这是南大建造的第一条大路,入口处就是陈六使学生主持动土典礼的地方。沿路两旁的相思树,都是当时种的。十余年后,高大参天,既遮荫,又好看,仿佛在告诉进门的人,再往前走,便是相思林。

云南园里的相思树,除了建设校园时种的之外,有一些可能是本来有的。山坡和山上的相思树大概都是原地生长的。

(3)生命中的树

相思树在有些校友的生命中,还有一层意义。在园里读书时,相思树下是定情的地方。李宝强《想起那临风飘逸的相思树》文中说(文刊南大站):

开学那天,我走进了南大的校园,只见沿途两旁,植满着一棵一棵的相思树,那是我生平第一次见过的如此众多的相思树。自从那天起,我的感情便深深地被它吸住了。

我在南大四年的日子里,除正常的学习生活外,总不会忘记在那临风飘摇的相思树下,度过一个又一个的闲暇的日子。那一段日子为我的生命过程谱上了一段旖旎的旋律,使我毕生难忘。

我生平第一次的爱,就是在相思树下孕育成长的。我终身的归属,也是在相思树下凝结而成的。

这样的经验,永留在一些学生的爱情故事中。

(4)天理难容

李光耀关闭南大后,在云南园里办南洋理工学院,担任学生辅导处主任的是李光耀的近臣杨子国。他深知李光耀恨透南大,便把园里的相思树全都砍了,一棵不留,毁尸灭迹,丧尽天良,天理难容。

贯通东西的高速公路,在八十年代初,建造到十三英里处便停了下来。附近地区还没发展。按照当时的计划,这条高速公路将从南大牌坊前面通过,但是在南洋理工学院设立后,改变方向,从校园前面切过,把从牌坊直通校园的南洋路切断,更在牌坊周围建组屋。这个主意纯是为了毁尸灭迹,十分恶毒。想出这个主意的必是李光耀的近臣,天良丧尽,恶贯满盈。

原本还想拆除图书馆和牌坊,这两个南大的象征建筑。因为没有承包商敢承包,才得以逃过一劫。

(5)难忘的伤痕

许万忠重回云南园时甚为感伤:

入口处的路,也叫南洋路。但已经失去当年南洋路的风韵。……

改为理工学院之后,新的入口处,是在惹兰巴哈。入口处的路,虽然也叫南洋路,但两旁已不再是诱人的相思树了,而是热带雨树。87年与刘佳境、郑东生三人重游云南园的时候,不见相思树,我们仿佛进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心里若有所失。

进入校园,虽然找到了图书馆、南大湖和一些旧时的建筑物,但是,很多相思树,已不见踪影。从南大湖上旧餐厅的一段斜坡两旁,原有的一排参天的相思树,也不见了。

李光耀政府把相思树砍了,也把许多建筑拆的拆,改的改,以求彻底灭迹。正如郑奋兴与傅文成《南大南大》文中说:

在绝大部分南大校友心目中,1980年南大与新加坡大学(新大)合并被看成是关闭。华人最注重意识形态,两校合并校园全搬到新大,南大校园另行改建理工学院,给大家的感觉南大是被吞并而非与人合并。继而云南园校门改道,大门牌坊被弃(当局还招标拆除,因全新加坡无一建筑公司敢下标而作罢),象征性的建筑南大大礼堂被拆除等等,在在严重伤害所有南大校友的感情。……

母校南洋大学1980年的遭遇及事后的接管当局的“灭迹行动”(改道封门,砍尽校园中的相思树,拆除最具代表性的南大大礼堂),已在当局与普遍南大校友与之间造成永难弥补的裂痕。

李光耀对南大校园的破坏,只是消灭南大和消灭华文教育的一部分计划。这计划就由他身边的南大校友实行。

许万忠《重游云南园》看不到相思树,十分感慨:

“山山皆秀色,树树尽相思。”有人曾经这么形容云南园。可是今天,好多座山被铲平了,云南园里,难得一见相思树。“山山无秀色,树树不相思。”是今天的云南园的写照。

相思树是云南园的风景树,云南园的风景因有相思树而闻名。没有相思树的云南园,就让人感伤多过相思了。

潘国渠先生的《南园七绝》第一首便是写这样的情怀:

  风貌南园判昨今
  旧踪路断已难寻
  孑遗一树相思在
  更与何人展绿荫

南大的旧貌已被彻底破坏,连接牌坊和校园的南洋路也被切断了。园里的相思树已被砍伐殆尽,只剩下一株劫余尚存,了无生气。

3、南大湖

云南园多小山丘,没有小河流过,但有一个小湖,就是南大湖。

(1)南大人挖南大湖

南大湖本是个泥潭,学生会成立后,发起美化校园活动,把潭中的烂泥挖走,便成一个小湖。因为这湖是学生和老师的汗水开挖而成的,常为同学们所津津乐道。

这湖虽小,但有灵气,随南大而闻名。许万忠 《南大湖》文中说: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南大人才荟萃,人杰地灵。云南园有起伏的岗峦,也有美丽的南大湖。

这个湖,不知是有意挖成的,还是由于低洼,自然形成的,已无从查考。

同天下名湖比较,南大湖只配称为小水潭。可是,它给云南园增添无限风采,也给南大同学留下美丽而又令人眷念的回忆。

从旧餐厅前的石阶走下去,经过篮球场,眼前出现一个水池,就是南大湖。它的位置,刚好在图书馆左侧,从商学院和文学院走到图书馆,要从湖畔经过;从坡底上南大的巴士,也是经过湖旁的斜坡上到餐厅。假日,到南大观光的旅游巴士,一定先停在近湖的停车场,让游客浏览湖光山色。

湖的面积不大,绕一圈,只需三几分钟。四周安置了多张石椅,面对云南园的草地上,还有两张石桌,是中秋赏月,吃月饼的理想地点。

南大湖是南大同学日常活动的地方,因而留下许多美丽的回忆。

(2)小湖留在生命中

南大湖虽小,在南大同学的生命中,却是美丽而难忘。

这湖位于校园中央,傍晚时分,晚饭过后,学生三五成群在校园里散步,都必经过湖边。湖畔也有几张石灰椅子供人休息,夜里有些同学就坐在湖边谈心。南大湖是许多南大同学一生都无法忘记的地方。

湖畔种了多棵杨柳。可能是土质关系,永远长不大,年年都是那么矮小,有气无力,可惜得很。否则,垂柳倒映湖面,一定会增添几许妩媚。

湖水浊黄,却有数不清的游鱼。“花港观鱼”是西湖十景之一,抛一些面包皮在南大湖面,也可以欣赏到群鱼争食。黄昏时分在南大湖喂鱼,是令人难忘的生活情趣之一,

学生会每年都发动美化南大湖,这时,可以见到无数义务工作的同学,潜到湖底清理污泥和杂物。大庆典,学生会一定在湖中央竖起写上标语和口号的布条或旗帜。大罢课期间,湖中央出现两幅写在红布条上的对联,反对王赓武报告书和政府干预校政。

炎阳下的南大湖,一片死寂,长不大的柳树,起不了遮阳作用。傍晚开始,湖畔就活跃起来,热闹得很。饭后散步,一定先到这里。这时,石椅上坐满了乘凉和谈天的同学,迟到的,只好绕湖走完一圈又一圈。

夜晚,南大湖畔,春意盎然。很多情侣的第一次约会地点,就在湖畔。

南大湖岸边的柳树虽然不那么茂盛,但四围的绿草却是如茵。湖水不清,仿佛回照南大所承受的无数灾难。学生会捍卫南大,也美化南大湖。

(3)物是人非事事休

毕业后的校友,想起母校,也都难免想起南大湖。许万忠回忆说:

74年和内子到新加坡渡假,约谢金悟、庄舜华夫妇出来晚餐。谈起南大湖,都有无限眷恋,几个人兴致勃勃,在接近午夜时分驱车上云南园。当晚正是月明之夜,云南园安详地躺在银光里,四周一片静寂。我们围坐在石桌旁,陶醉在回忆里。谢君把女儿放在桌面上,对她说;“这就是爸妈当年读书的地方!”女儿还在牙牙学语,当然听不懂,却也手舞足蹈,换来我们的笑声!

改为理工学院的云南园,很多早期建筑物已被铲除,幸好南大湖还在,没有被填平。少了南大湖,有山无水,云南园会失去那份独有的灵气。

南大被关闭后,南大湖虽然还在,但空留一湖,不见人面,四周景色,已了无生趣了。正是:“物是人非事事休”。

4、图书馆

南大先后有两座图书馆,而最令校友怀念的是一九五六年开学时的图书馆。这图书馆当初兴建时,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1)先贤的感人故事

郑奋兴回忆说(见《郑奋兴讲南大故事》194页):

不能否认,南大云南园中最宏伟,最美丽也最能代表南大标志的建筑物是南大旧图书馆。

这是一段有关南大旧图书馆令人感动的真人真事。

1953年陈六使先生在新加坡提倡创立南洋大学后,新马各地华人都热烈响应此号召,槟城南大筹委会主席是刘玉水先生。刘玉水先生一生热心教育,是槟城华人领袖,德高望重,人人钦敬。

槟城另一位热心教育,独资创办韩江中学的华人领袖是林连登先生。

据说,当刘玉水先生亲到林连登先生住宅向他报告南洋大学此义举时,林先生豪爽地说:“您认为我应捐多少,您就替我写上去好了。”

林连登先生非常热心教育。他独力创办韩江中学,一间非常出色的中学。南大初创办时,需要资金建设校园和校舍。林连登先生非常豪爽,捐献五十万元兴建图书馆。这在当时是一笔非常大的钱。南大就是靠这些慷慨的先贤建设起来。

(2)不灭的印象

南大学生一进入校园,无不对宏伟美丽、古色古香的图书馆,赞叹不已。

南大学生对图书馆的不灭印象,除了外观独特之外,更因为这里是南大校园的中心。开学典礼和落成典礼,以及随后的毕业典礼,都在图书馆前面草地上举行。许万忠《图书馆》文中回忆说:

图书馆是云南园兴建的第一批建筑物。它是南大的主要标志,古色古香,富有民族风味。屋檐和青翠色的琉璃瓦,是向中国订制的,至今风采依旧,仍然散发出光辉。

1953年7月26日的动土典礼,就在图书馆前的空地上进行;1956年3月16日,第一面南大校旗,是从这里升起。主持这两个大典的,是南大创办人,敬爱的陈六使先生。

图书馆见证了南大落成典礼的空前盛况:当天,1958年3月30日,云南园里,人山人海,万头攒动。每一个人都怀着一颗热爱民族教育,支持南大的炽热的心,要在这个历史性时刻,做见证人。四面八方涌来的人潮,络绎不绝。车辆从七英里起,排成长龙;裕廊路上,水泄不通。总督大人要弃车改乘直升机,才能准时赶上开幕礼。

早期,图书馆也是大规模活动的所在地。校庆和毕业典礼是在同一天。这时,图书馆的左右翼,挂上“长风万里,大业千秋”的对联,写在八尺见方的三夹板上,红底黄字,引人注目。

图书馆前的石阶上,搭起一个临时舞台。毕业生则排成队伍,上台接领文凭。我曾在拥挤的人群里,见南大第一位马来籍同学韩都亚从注册主任手中接过文凭之后,一一同台上的人握手致谢。其时,台下掌声雷动,人人都拍烂手掌。韩都亚感到光荣,华人社会,也有无比的兴奋和骄傲。

一个伟大的民族必有其不可磨灭的历史,一间伟大的大学也必定有其伟大的历史。

(3)见证悲壮的历史

南大的历史,伟大而悲壮,南大儿女毕生不忘南大的历史。图书馆见证南大的伟大与悲壮。许万忠《图书馆》文中说:

图书馆见证了南大可歌可泣,却又非常短暂的一生。图书馆默默负起它的历史性任务,目睹云南园从一个杂草丛生的荒山野岭,建成巍峨学府,亲眼见到在它的孕育下的云南园儿女,一批一批成长、壮大。

图书馆目睹南大儿女为了贯彻创办宗旨,展开捍卫南大本质的各种行动,见证南大儿女做出的牺牲和奉献。它也目睹南大从改制、改变教学媒介、联合校园,并入新大,到寿终正寝的历程。……

陈六使先生当年在动土典礼上说的话,是那么铿锵有力,震憾人心。他说“我们是在这片荒土播下文化的种子,我们的文化在这里将与日月同光,天地共存……”

南大已完成自己的使命,并已走入历史之中。陈六使先生说的话,依然在南大儿女的耳中回响。

(4)独守云南园

南大关闭后,人去楼空,只剩下图书馆独守云南园。南大儿女回来省视时,倍觉悲凉。正如许万忠所说:

前些时候到云南园一游,见图书馆前的草地上,种满了鲜红的九重葛,艳阳下正开得灿烂。花圃中央,是一座喷水池,景致比过去美得多。可是,对曾经在云南园渡过人生最美好、最值得回忆的一段生活的南大同学来说,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图书馆见证南大的兴起,也见证南大被关闭。俗话说,风水轮流转,风也不会只吹向一方。所有爱护民族教育的南洋华人,自当记住这段民族教育兴衰的历史,准备来日复兴。

5、学生楼

学生楼独立在学生岗上。这小山岗本是一片荒芜,南大学生群策群力,筹募资金,开辟山岗,把学生楼建立起来,成为学生活动的中心。

(1)学生同建学生楼

学生楼建成后,全校同学,挥动锄头,平整山坡,植树种草,美化环境,让学生楼矗立在小山岗上。许万忠的《学生楼》文中记录当年建设学生楼的情形:

学生楼矗立在新餐厅后面的一座山上,学生会经过多年争取,才得到理事会的同意,让出这个山兴建学生楼。

学生楼周围以及斜坡上的花草树木,是南大同学亲手栽植的。当年,学生会发动同学在每个星期天,义务参加工作。他们分成小组,每组负责一小片地区。各组有不同的名称,也有自己的旗帜。劳作的时候,把旗帜插在工地上,五颜六色,在炎阳下迎风招展,壮观得很。

学生会负责人,通过扩音器,发表演讲或喊口号,间中播出慷慨激昂的歌曲,激励士气,各组之间,互相竞赛,看谁做得最快、最好。因此,每个星期天,学生楼四周,气氛热烈,场面动人。

当年的学生会,不仅建设与美化校园,更捍卫南大与民族教育。

(2)捍卫南大的城堡

学生会与校内各系的学会,都集中在学生楼中,讨论学会的活动,也讨论南大所面对的压迫。学生会很自然的就成为李光耀政府对付的目标。军警到校园逮捕学生时,就到宿舍和学生楼。许万忠文中说:

我在南大的第一年,有一天深夜,军警闯入校园逮捕了几十位同学。第二天起身,见校园贴满标语和号召罢课的布条,学生会负责人情绪高昂,几百人在旧餐厅开抗议大会。当天晚上,从坡底来了几千名前来慰问的工会代表,聚集在学生楼,校园里停了百多辆罗厘。这次事件,导致大批同学被开除,学生会被封,最终是南大改制。

这是学生楼面对的一场浩劫,也是学生会所面对的一场浩劫。从此学生会被封了,今后的活动也没有以前那样多姿多彩了。

(3)抚今追昔倍苍凉

三十年后,许万忠重游云南园,再到学生楼,满目苍凉,感慨万千:

楼上仍旧是各学会的会所,却都是空荡荡或房门紧闭,只有在华文学会会所,见到有几位学生在里边谈话。走遍云南园,也只有在这个会所,才见到华文。南大是以华文大学见傲,可是今天,云南园里难得一见华文;学生楼是学生会历尽千辛万苦,才争取到的,江山依旧,却失去了昔日的光彩。抚今追昔,令人感慨万千。

常言道,世事无常。南大所面对的浩劫,不是天灾,乃是人祸,是恶毒的逼害。

6、牌坊

牌坊是南大的象征,比图书馆更能代表南大。牌坊矗立在校门入口处,如横刀立马的大将军,一看到便叫人肃然起敬。

(1)1955南洋大学

南大原本预定在一九五五年秋季入学,牌坊也在这一年落成,因而牌坊上有“1955南洋大学”的字样。

许万忠《重游云南园》文中说:

南大牌楼是民族教育的象征,古色古香,富有民族色彩。多少文人墨客,为它写下动人篇章,游客也喜欢在这里拍照留念。

可是,今天,这座牌楼正孤独地置身组屋群中,不再和云南园连在一起。年轻一辈,已经不容易理解它代表的价值和象征的意义了。

(2)逃过一劫

李光耀在关闭南大之后,为了毁尸灭迹,尽量破坏云南园里原有的楼房。《郑奋兴讲南大故事》书中说:

建国堂其实不坏,它的设计相当新颖,实际上摧毁建国堂很可能就是要摧毁南大的形象。本来还要把原来大门的牌坊毁掉,还好没有。图书馆也保留。

建国堂就是南大的礼堂,是陈六使先生离开南大理事会之后,送给南大最后的礼物,所以李光耀非得拆除不可。他原本也想拆除牌坊,触犯众怒,没有承包商愿意拆除,所以保留下来。可是牌坊上的南大校名被拆除了。这就是为了“摧毁南大的形象”。他的内心十分邪恶。

潘受《南园七绝》中的第七首云:

  榛芜碧涌大门生
  门尚庄严额削名
  何止旧人零落尽
  也无鹦鹉说华清

南大被关闭了,南大人也已日渐凋零,连鹦鹉都不再说南大的旧事了。

(3)冷落牌坊忆旧愁

有位署名书生的校友,在《南大牌坊夜游》文中,写他陪同一位久居外地的校友杨医生,夜里寻访牌坊的事:

好友杨医生由远地来访新加坡,他是校友,数人驱车夜游云南园之后,时值午夜时分,月黑风高,连向导都不知道南大牌坊何处寻。……

车停在路旁,我们下车往牌坊方向慢行。想到一些文字,把牌坊形容为‘无主孤魂’。此刻,夜已深沉,我感到如入鬼蜮,气氛肃穆,心里肃穆,月黑风高,夜游此地,对‘无主孤魂’的形容,感受尤深。

杨医生长于丹青书法,看出牌坊‘南洋大学’四个字是假的。支柱部分埋在地里,大家看得出来,牌坊矮了许多。

牛郎织女每年尚且相会,牌坊和故校园却永被隔绝。

杨医生深有感触,写《忆云南园》诗一首:

  冷落牌坊忆旧愁,
  浮生岁月说千秋;
  风云事故同窗泪,
  最是南园半夜游。

这位杨医生在上海行医,很可能是被李光耀迫害,回去中国读医科,因而留在中国行医的校友,回来想看一看牌坊,却引起“旧愁”与“同窗泪”了。

李光耀的罪恶,罄竹难书。

(录自 2017年10月8日《新加坡文献馆》)

〉 〉 〉 (下 页)



自强不息 力争上游

2017年10月08日首版 Created on October 8, 2017
2018年08月04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August 4,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