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细说从头南大文凭政治背景 三

新加坡文献馆


相关网页:细说从头南大文凭政治背景 二
     细说从头南大文凭政治背景 一

以下是2019年7月20日《新加坡文献馆》的评论:

1953年1月27日,海峡时报读者 JOU BIENMING《需要,财力,个人》前一封信,我评估中文部在马来亚大学的立足点与中文部和华人学生与学习华文的学生之间的关系。我把中文等同希腊文与拉丁文并非鄙视中文的重要性,相反的,那是把中文放置在最崇高的文化世界荣誉。但是,更适当的是把中国古典文学等同希腊文与拉丁文,而把普遍通用的中文等同现代语文如法文。有关中文部的教学范畴与功能是大学自行处理的工作。如果大学要参考其他大学的方法,就必须谨慎处理而不是听从某一些人的意见。比学生更重要的是教师的人选。即便只有一位教师,也可以开始做些工作。征聘可以是容易或者困难,要聘请一位好的华文教师是容易的,要聘请一位精通英文的好华文教师就会是困难的事。还有,聘请一位精通华英的教师也要比聘请一位既精通华英也懂得教育科学的教师来的容易。我想,这就是马来亚大学面对的问题。旧教学方法只能培育老式教育的学生,新时代的学生需要现代的新教育科学培育。这是马大追求的教育成果。我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位美国的语文教师他的福建话只是我的英文程度的十分之一。他在马来亚的一个山区华文学校任教,他在一个福建话员工的帮助下,能够取得比一个缺乏专业语文技术之广东部教师所无法取得的教学成就。华人总以为中文部必须由华人主持。可以的,假如那位教师也同时精通现代语文技术。如果不是如此,为何不让一位懂得现代语文技术的教师担任教席。在剑桥大学的一些非华人教授就解决了一些中国学者在过去二百年里无法解决的问题。他们有技术。教学华文必须从新的技术层面发展。我们要聘请不仅博学也掌握科技知识的学者。如果这所由华人资金建立的私立大学是清华与燕京大学的移植,那就不会引发激烈的争论。进一步讨论这一所不实际的大学之前,华人应该先把这一个梦想的热情冷静下来,组织一个小组好好的再三思。华人究竟是要什么?他们能够得到什么?如何避免教学上的重复?无论院系规划如何都必须有一个中文部与英文部。中文部不能够只是保留中国文化,那是博物院的职责。新大学不只是回顾过去与认识现在也要发展未来。尤其是在东南亚的新大学,有必要像一位有智慧的欧亚人,代表了中西交汇也表现出彼此的分野。无论大学的中文系是何种模式,绝不能采用中国大陆的模式,只招收华校生。我们都知道英文教学媒介语依旧是主流,有地位的大学都无法避开英文,不懂得英文的中文系大学生没有价值。我们即将为英文考试出题,我告诉我的学生,如果你们的英文考试不及格,将无法进入大学。

1953年1月28日,海峡时报读者 CHEONG HOCK HAI Singapore 《设立中文学府的理据》:无论争议中的大学最终能否成立,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中学教育制度的分歧。中学分为英校和华校,没有马来和印度中学。马来人完成小学后到英文中学就读。目前尚未有计划为华校小学提供相同的机制。这封信就是建议设立这一个机制。有许多理由支持这一个机制,主要是还为了进入大学。华校生觉得没有读大学的机会,因为已经不可能去中国大陆。马来亚大学生真的不能招收他们吗?马来亚大学是英文大学,英文程度高。马大只招收英校生,现在应该也考虑招收华校生。这样才能是一所国家大学。如果马大无法做到这一点,那就不应该反对成立华人大学。马大要如何招收华校生?可以通过九号文凭。目前,一些较大型的华校其教学内容已经十分接近英校,而且是使用英文教科书。教育部应该让华校生同时考取高中文凭与九号文凭。教育制度马来亚化是一个方向,能够转校到英校的华校生,他们的数学与科学程度都很优越。英文是唯一不利他们报读马大的因素。华校生要转读英文面对困难,英校校长不愿意接受华校生。英校的学额有限,而且考转校试时英文不及格。所以政府应该提供一个机制让华校生可以转读英校以统一中学教育。华校生在中学初三时转读英校七号班的一个双体制。或者,高三后转校九号班英校,如果英文程度不佳,可以就读英校八号班。 有了这一个制度,华校生就可以依靠体制而不是个别英校校长的考试招收。如果马大可以开放给这些华校,华校生读大学的问题就可以获得解决,如果不行,也可以设立一所工艺学院。工艺学院可以填补大学的不足而不会与大学竞争。华人的捐款足够办一所工艺学院,却不足于办一所大学。比工艺学院或者学院大学更好的体制是独立的大学学府,像香港大学就另外设立一所独立的中文学府。中文学府的运作经费比大学少,可以提供中国人的文化教育。这所中文学府的大学文凭要比中国大陆的大学文凭更有价值,毕业生可以成为享有高薪酬的公务员。中国大陆的大学文凭就没有这种资格。此外,由马来亚大学来设立一所独立的中文学府,是有助于团结其他族群。这一所中文学府可以满足华校生学习中国文化的需求。设立华人大学的纠纷是教学语文问题——英文教学媒介语。此外,华人也担心马大的学额不足。华人办大学有需顾及到其他族群的看法,而官方也应体会华人的愿望。一个好的结果必须考虑到社会整体的好处,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发展自己的能力。

1953年1月29日,海峡时报读者 S K Leon Singapore《华校生的抗议》:如果马大关心华校生的深造问题,社会就不会出现对华人大学的激烈关注。他们要不是马来亚居民就是英国属地居民,与在英校就读的同胞一样都把马来亚当成是自己的国家,也期待与英校生一样到马大就读。华校生的英文程度是一个障碍很难有机会进入马大。马大应该想办法解决这一个问题。陈六使对马大捐献了三十万,如今再捐献五百万创办一所大学。当华人领袖对国家团结做出贡献,马大是不是也应该有所回应?

1953年1月29日,海峡时报读者 G Y Singapore《文化集散地》:那些指责华人大学是族群主义的言论显得极为荒谬。都是一些无知的言论完全不懂的什么是文化。有人认为团结马来亚的唯一方法是丢弃所有的在地族群文化。如果有人提倡英语文之外的语言文化,他就会被谴责为不效忠马来亚。为什么只有使用了英语文才能创造出一个真正的马来亚?英语文必须是唯一的语文,其他语文都不行?一个真正的马来亚是存在的。马来亚是一个具有英语文,华人语文与其他种族语文一道在一个熔炉里锻造而成。那些反对华人大学的言论是在扭曲舆论,说是只为了华人语文,将与其外的世界隔离。对那些满足于一种语文的人,或者懒于学习的人而言解释是多余的。新加坡可以成为东南亚的文化集散地,如果新加坡增加多一所大学。

1953年1月29日,海峡时报读者 PRO PATRIA Singapore《大学有助增强团结》:国家必须培养有才华的年轻人为社会做出贡献。我们不可以浪费年轻人的才华,也不可以否认华人的才华。如果为了栽培他们而使到国家分裂,值得吗?要创办华人大学的人有没有想清楚他们的捐款是否使用得有价值?让华校生学习更多的华人文化会带来什么好处?学生是要一个更高的学位来提升他们的生活与做出社会贡献。提议中的大学除了华文语文之外,还要提供其他的科目。课本是学习的工具。有珍贵参考价值的课本都没有华文版本,所以要浪费金钱去翻译。更糟糕的是,一些科目比如物理,其学问进展是十分快速,最新的理论是文献版本,要多年后才成为课本教材。这所新大学的学生是没有机会学习到最新的科学。一个痛苦的现实是马大不可以不顾及华人学生,而新大学也没有办法得到必须的教学支持。一个方案是让马大先行发展为一所完整的大学。马大为华校生提供大学预备班。马大等待更多的经费做进一步的发展。许多人批评马大不尽快设立马来部与中文部。他们不知道一旦聘请了教席,是不可能将之解聘。此外,大学要聘请最佳的中文教席遇上困难,因为时局混乱,一些不能前来,一些不愿前来。我们要的不只是一个中文部,而是一个具有世界水准的中文部。我们要的不是一所或者两所大学,而是一所被世界承认的大学文凭。



自强不息 力争上游

2019年07月20日首版 Created on July 20, 2019
2019年07月20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July 20,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