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正本清源剔除南大历史垃圾 三

新加坡文献馆


相关网页:正本清源剔除南大历史垃圾 二
     正本清源剔除南大历史垃圾 一

以下是2019年10月19日《新加坡文献馆》的评论:

政治正确历史观颠覆历史真相。政治标签是选择性历史,对要被认知的事件通过淡化与强化更改客观现实。客观现实被变更的结果就是篡改历史。就南大历史而言,南洋大学是共产党温床与华文教学是沙文主义的政治标签正是篡改历史的典范。

当下之官版与坊版的南大历史论述都是单一方向演绎的平面历史。这类平铺直述的历史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是日志式南大历史之内在局限性所使然。二维式平面历史是无法自我解释外部干预之所以然。

事实确实如此。华社创办南大,白里斯葛报告书,魏雅龄报告书,王赓武报告书,直到南大被关闭的重大南大事件都是外部政治因素所使然。基于南大是一个大时代创造的人文社会现实,所以南大历史脉络只能从大时代的背景去梳理。

南大历史有至少三个构建部分,南大历史,华人历史,国家历史;三者层层相叠,环环相扣,交叉影响。必然的,国家政策即约束华人政治也规范南大发展方向与结果。由于外部政治环境决定南大历史,所以还原国家历史真相是探索南大历史真相的先决与必要条件。这是与虎谋皮之不可能的任务,因为政治正确历史观为的就是要隐瞒真相。显而易见,期待主流历史讲述真实南洋大学历史是徒然的。

政治标签是塑造历史假象的的工具。那么,这些南大政治标签究竟是在掩盖些什么?在此,有必要先了解,新加坡摆脱殖民统治从自治邦走向独立共和是反殖民运动的成果;反殖民运动是建立国家的大功臣。就此而言,要被埋葬的事实可以概略为,一、华校生在反殖民运动的历史贡献。二、华文教育在多元民族文化社会的不平等待遇。

第一点、否定华校生的历史贡献,是剥夺反殖民运动在后殖民时代理应享有的崇高历史定位。

借鉴国际惯例。后殖民时代的国家历史里反殖民运动是爱国主义。印度圣雄甘地就是从英国人的政治囚犯华丽转身为国家的民族英雄。同一道理,在后殖民时代的政治格局下,华校生运动也有必要被重新定义为爱国主义。

由此来看,官方塑造历史假象,除了否定华校生运动是爱国主义,也一并否定了马来亚共产党与职工会在反殖民运动的历史贡献。

由于紧急法令把反殖民运动定义为颠覆社会治安的非法政治,所以连带着华校生的人文教育诉求也被扭曲为罪犯行为。对此,官方塑造历史假象,除了掩盖华文教育是爱国主义的历史真相,也为官方持续歧视与摧毁华文教育提供一个纯属虚构的说法。

第二点、极端种族主义偏见,剥夺华文在多元民族社会的文化平等权力。

按国际惯例看。新政体要放弃殖民文化优先的政治思维,在后殖民时代的新契机,维护与提升在地民族母语文化的社会地位,创造社会凝聚力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形象地说,使用本地人文土壤培育在地民族文化。

然而,对华社而言,华文在后殖民时代不单是没有获得民族母语文化平等地位,反而丢失了原本享有的华文媒介语教学权力。也就是说,华人文教地位不升反降,不仅没有得到文化平等待遇反而是更被削弱。魏雅龄报告书以马来亚大学模式改组南洋大学就是要以英文教学取代华文教学。历史真相是,相对于英国人而言,李光耀是变本加厉的歧视华人文化教育。

在后殖民时代却要以殖民地大学模式去改组在地民族大学,除了清楚说明了新政体在开历史倒车与时代潮流背道而驰。更严重的是,本质上,新政体彻底颠覆了反殖民运动的成果。

沿着反殖民运动的历史发展正轨来看,一个货真价实的后殖民时代,新政体的正确政策是以南洋大学模式改组马来亚大学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一个走向独立共和的自治邦政体需要的是两所民族大学而不是两所殖民地大学。摧毁民族大学的社会成本巨大。

晚年的李光耀感叹新加坡国不为国,新加坡人只是个概念,新加坡信约的不分种族言语公正平等社会也只是一个愿景。之所以如此,就是殖民地大学培育不了国家意识,无法构建社会凝聚力以繁育滋生爱国主义。当下的香港乱局正是这段历史事实的确切写照。

实质上,明白了这些政治不正确的历史论述也就不难理解,官方何以要借用政治标签塑造南大历史假象。

道理其实很简单。唯有南大犯错,李光耀消灭传统华文教育体系与关闭南洋大学的政治决策才具有正当性与合法性。于是乎,塑造了南大是共产党而华文教学是沙文主义的历史假象,以确保李光耀的历史名誉与地位完好无损。

反而言之,政治正确历史观以牺牲南洋大学的历史名誉来保证李光耀的所作所为是合情合理合法,这就是南大莫须有罪名的根本。

这些历史事实证实了唯有正本清源彻底剔除南大历史垃圾,南洋大学的本来真面目才会重现世人跟前。



自强不息 力争上游

2019年10月19日首版 Created on October 19, 2019
2019年10月19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October 19,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