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为了求实——
回应求实《剖析海凡的〈我是谁〉》

── 海 凡 ──


为了求实,我在这里对求实的文章《剖析海凡的〈我是谁〉》作简要地回应。

  1. 海凡有无可能没有地下组织关系被内政部围捕而随后上队?

    求实说:有参加公开文团活动的人都知道,如果你只是一个普通的成员,内政部懒得理你,如果海凡的“供证”可以成立,多建两个樟宜监狱也容不下那么多人。如果你不是参加某种秘密组织,内政部会对付你吗?

    事实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新加坡公开文团十分蓬勃,这里集合了许多有朝气,有理想的年轻人,当然也有地下组织成员参与。我所在的文团就有这个情况。我没有参与地下组织。一个晚上内政部对文团里被怀疑的成员发动围捕,(我因为文娱活动积极也成为对象之一)。而那时我在某工地打工,租了间小木屋在外居住,不住在自己家中,内政部人员扑了空。得到邻居通知后我赶紧逃亡。我深知如果我在这个小岛上,早晚要落网。所以我联系一位地下组织成员,(事前他曾告诉我他的地下身份,但我抱持怀疑),到了那个时节我只好孤注一掷,希望得到他的协助转移进马来半岛。当然也必须说,我联系他也已经做好了上队的选择,觉得那是一个改变国家前景的奋斗方向,是践行理想的道路,所以过后我呈交了参军志愿书,并被接受。就在那位地下组织成员的安排下,偷渡进入半岛,辗转到达马泰边区。

    当年,作为普通群众被有关当局围捕,我不会是唯一的一个,有些被抓了,发现没有地下关系,关禁一阵子便予以释放。当然也会有像我这样的状况,被追捕,被迫逃亡,同时也自己选择参加部队。

    从求实文章看,他似乎熟悉部队情况,熟悉组织状况,希望他设法联系下山后的部队成员中的负责人,就可以找到相关的资料,以此途径彻查海凡所说是否属实?我在部队的直接领导都还健在。(求实先生需要,可以联系我。我介绍有关关系)可以从他那里问清楚,海凡是不是原非地下成员,因逃避追捕,作出选择,经由地下组织安排上队?

  2. 海凡能否让内政部官员“答应”他的要求?不必坐牢囚禁,不上电视发表自白悔过书?

    我们第一批回来的四人,都在合艾与新加坡内政部官员面谈,双方各自提出条件,他们除了了解情况之外,主要确认我们承诺放弃共产主义信仰,跟马共切断组织关系,不参与任何危害新加坡内部安全的活动,并要求我们必须遵守五个限制条件。这些在我们回来时都曾公布在报章上。

    而我提出的三个基本要求:拿回身份证,恢复公民权利;不接受坐牢囚禁;不上电视发表悔过书。

    情况确实就如我在《我是谁》中所说。求实的文章说:大家都知道新加坡内政部是滴水不漏的,有这么好的机会怎不会大作文章?胡扯什么“电视节目时间很宝贵的”。即使多宝贵,也比不上一个上电视悔过的前人民军的自白,那将是轰动全国的壮举。

    这样的说法在六,七,八十年代,是有道理的,因为那时还有武装斗争,还有地下组织活动,前人民军上电视悔过的自白,可以大大打击党军威信,打击地下组织,有其政治作用。可是到了九十年代,经过合艾和平协议,军队解散,地下组织没有了,让我们上电视发表悔过书还能起这样的作用吗?我转述的内政部官员的嘲讽,虽然是真情实况,无奈这时候,却也是没有什么途径向求实先生提出他会满意的证明的。但实际情况是,我们四人,以及后来再回来的两人,以及其他陆续返回探亲或工作的新加坡籍前人民军,也都是以这样的方式回来,并没有任何一人上过电视发表过悔过书。内政部也考虑到必须有这个退让,我们才愿意接受他们的条件回归。

  3. 男性新加坡公民如果有国民服役问题,必须与国防部解决。我和另一位面对没有参加后备役训练(因为是后备役,所以不上军事法庭),在初次庭审时被判坐牢18个月,我们当然认为不公,还有受骗的感觉。立即决定上诉。最后在高庭辩护律师用以前的判例为我们争取到罚款了事。这样的判例也成了以后回归的前人民军人的处理方式,他们在初庭被罚款一次就解决,免了像我们那样的折腾。如果一定要说是我做出什么交代才能换得这样的对待,却是无中生有的想象。因为事实就是在我这里没有任何地下组织机密可言。

  4. 我说合艾和谈中,我们提出让马共公开合法,提出摧毁那个把马共踩在脚下的国家独立纪念碑的要求,并没有获得实现。这并不是为表达对党军的不敬,而是要说出真实,所有的谈判都需要做某种妥协,这是我们在部队时就已经知晓,并理解和接受的。我现在想说的是,我作为弱小的个体,为了对家庭尽一些责任,为了自己的下半生,做出一些妥协就那么不能被理解和接受?为什么采用这样不同的标准?

两篇文章,一篇回应叶德民,一篇回应求实,我想说的差不多都说了。当然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以下再指明几个基本事实:

(2017-09-13)



自强不息 力争上游

2017年9月13日首版 Created on September 13, 2017
2017年9月13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September 13, 2017